"何人半夜推山去":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了?
# 何人半夜推山去:推山,把山推走,此写浮云遮山。
"四面浮云猜是汝":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干的。
"常时相对两三峰":平常相对而视的几座山峰,
# 常时:平时。
"走遍溪头无觅处":现找遍河边却寻不到它们在哪里。
# 无觅处:遍寻不见。
"西风瞥起云横度":西风猛然吹起,浮云飘动,
# 云横度:浮云横飞。,瞥起:骤起。
"忽见东南天一柱":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
# 天一柱:天柱一根,即指青山。
"老僧拍手笑相夸":老僧拍看手笑着夸赞,
"且喜青山依旧住":还在高兴青山依旧在这里。
# 住:在这里。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山水感怀词。描绘了青山被浮云遮蔽又重见天日的过程,表达了词人面对自然变化的乐观态度,借云山景象的变化,展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坚守的信念及积极的人生感悟。
2. 写作手法
设问:开篇“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通过设问引发好奇,将浮云赋予人的“推山”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青山被遮的情景,拉近物我距离,也使词句充满趣味。衬托:正衬,结尾“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通过描写老僧看到青山仍在时的欢快,从侧面衬托出词人重见青山的喜悦心情,丰富了词境。用典:起句“何人半夜推山去”化用《庄子・大宗师》中“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的典故,与“推”字结合,灵动地表现出青山被浮云笼罩的意境,展现用典的巧妙。
3. 分段赏析
整首词围绕云山展开,在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哲理。词的上片,开篇“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就十分吸睛。词人运用设问的手法,抛出“何人半夜推山去”的疑问,紧接着又以“四面浮云猜是汝”作答,巧妙地将自然现象拟人化,好似词人正对着浮云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生动地拉近了物我之间的距离。这里起句还巧用了《庄子・大宗师》中“藏山于泽,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的典故。相较于黄庭坚诗中直接用“持”字,辛弃疾用“推”字更为灵动巧妙,精准地契合了青山被浮云笼罩的情景,充分展现了用典需因景制宜、灵活变化的妙处。而“猜”字的运用也极为精妙,比起“知”字,它与起句的诘问语气更为协调,让词句灵动活泼,情感跃然纸上。随后,“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进一步展开描述。词人平日里常与那两三座山峰相对,如今却为寻找它们走遍溪头,却始终不见其踪影,这不仅证实了青山被浮云遮蔽,也隐隐流露出词人内心的遗憾。辛弃疾对青山感情深厚,在他闲居瓢泉期间,青山是他的知音,象征着他光明磊落的人格,如“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词句,都能看出他对青山的喜爱,所以才会如此执着地寻觅。下片笔锋一转,“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描绘出一幅风云突变的画面。西风突然刮起,浮云迅速飘散,刹那间,词人惊喜地看到那熟悉的青山如擎天巨柱般,毅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词人并没有直接描述重睹青山的喜悦,而是通过“瞥起”和“忽见”这两个瞬间动作,将自己在那极短时间内的情感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最后“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词人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喜悦,而是宕开一笔,描绘了一位老僧看到青山仍在时,拍手欢笑夸赞的场景。通过老僧的喜悦来衬托自己的心情,不仅使情感表达多了一层曲折,还丰富了词境,表明热爱青山、关注青山是否依旧的不止词人一人。整首词虽名为“戏赋云山”,看似只是在描写自然现象的瞬息万变,但细细品味,字里行间似乎寄托着辛弃疾的坚定信念:尽管抗金北伐的力量屡遭投降派的打压,可就如同浮云终究遮不住青山,这股正义的力量不但不会消逝,反而会日益壮大,成为支撑国家的中流砥柱。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生动展现了辛弃疾落职闲居时积极乐观的一面。
4. 作品点评
《玉楼春・戏赋云山》具有独特文学价值,以轻快笔调写自然景象,借景抒情又蕴含哲理。写作特色鲜明,设问、拟人、用典、衬托等手法运用巧妙,语言诙谐又不失蕴藉。虽非辛弃疾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但展现出他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词中对云山变化的生动描写堪称亮点,传递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 一气呵成,无穷转折。
明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八
# 此用禅理作词也。
近代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
上一篇:宋·史弥宁《啜茗》
下一篇:宋·辛弃疾《瑞鹤仙·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