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陈同父从东阳来看望我,
# 来:访问,探望。,东阳:即今浙江金华。,陈同父:即陈亮(1143—1194),字同父(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留十日":留在我这里住了十天。
"与之同游鹅湖":我们一起游览了鹅湖,
# 鹅湖:在江西铅山县东北,山上有湖,原名荷湖,因东晋龚氏居山养鹅,更名鹅湖。
"且会朱晦庵于紫溪":并且计划在紫溪与朱晦庵会面,
# 紫溪:镇名,在江西铅山县南四十里,为建阳、上饶的必经之道。《朱文公文集·戊申与陈同甫书》有“承见访于籣溪,甚幸”等语,籣溪疑为紫溪之别称。,朱晦庵:即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父松官福建,因家焉。晚年筑舍武夷山,讲学其中。为南宋理学宗师。《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有传。
"不至":但他没有来,
"飘然东归":陈同父就飘然向东回去了。
"既别之明日":分别后的第二天,
# 既别之明日:别后的第二天。
"余意中殊恋恋":我心里特别眷恋不舍,
"复欲追路":又想追赶上去。
# 追路:追随,追赶。
"至鹭鸶林":到了鹭鹚林,
# 鹭鸶林:地名,古驿道所经之地。韩淲《涧泉集》及俞德林《佩韦斋集》均有《咏鹭鹚林》诗。查《常山县志》载有鹭鹚山,谓在县治文笔峰西麓。常山县为信州入浙之道,疑鹭鹚林即在鹭鹚山之附近也。南宋史弥宁《鹭鹚林》诗:“驿路逢梅香满襟,携家又过鹭鹚林。含风野水琉璃软,沐雨春山翡翠深。”
"则雪深泥滑":因为雪深路滑,
"不得前矣":无法继续前行。
"独饮方村":我独自在方村饮酒,
# 方村:村庄名,在鹭鹚林西南。
"怅然久之":惆怅了很久,
# 怅然:失望的样子。
"颇恨挽留之不遂也":非常遗憾没有能够挽留住他。
# 不遂:没有成功。不,一作正是。
"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半夜时分,我投宿在吴氏泉湖四望楼,
# 泉湖:地名,在信州东,方村附近。
"闻邻笛悲甚":听到邻家的笛声非常悲切,
# 闻邻笛悲甚:向秀《思旧赋序》,谓经行嵇康吕安竹林旧句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乳燕飞》:《贺新郎》的别名,因苏轼《贺新郎》有“乳燕飞华屋”句而得名。
"为赋《贺新郎》以见意":于是写下这首《贺新郎》来表达我的心情。
# 见意:表达意见。
"又五日":又过了五天,
"同父书来索词":陈同父来信索要这首词,
# 索词:要我写词。
"心所同然者如此":我们的心意如此相通,
# 心所同然:两人内心所共同想到的。
"可发千里一笑":这首词也许能让他在千里之外会心一笑。
"把酒长亭说":手持酒杯与你在长亭话别。
# 长亭:古时在城外道路旁每隔十里设立的亭子,供行旅休息,或饯别亲友。
"看渊明、":你安贫乐道的品格恰似陶靖节,
# 渊明:陶渊明,这里指陈亮。陈亮没有做过官,所以辛弃疾把他比作躬耕紫桑的陶渊明。
"风流酷似":俊逸杰出的才干又像,
# 风流:高洁宏远的风度和志趣。
"卧龙诸葛":那卧龙诸葛。
# 卧龙诸葛:未出山前的诸葛亮。这里是称赞陈亮,说他和诸葛亮一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卧龙,比喻才能杰出的隐士。
"何处飞来林间鹊":不知何处飞来的林间鹊鸟,
"蹙踏松梢微雪":踢踏下松枝上的残雪。
# 蹙踏:踩踏。
"要破帽多添华发":好像要让我们俩的破帽上,增添上许多花白的头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草木枯萎,山水凋残,冬日的景物都失去了光烨,
# 无态度:不成样子。陈同义《陪粹翁举酒於君子亭下海棠方开》诗:“去国衣冠无态度,隔帘花叶有辉光。”,剩水残山:指雪覆盖了大地,裸露的地面不多。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剩水残山谓穿池垒石,指园林之人工山水。
"被疏梅料理成风月":全靠那稀疏的梅花点缀,才算有几分生机令人欣悦。
# 风月:泛指风光、景色。,料理:点缀,装饰。
"两三雁":横空飞过的两三只大雁,
"也萧瑟":也显得那样孤寂萧瑟。
# 萧瑟:冷落,凄凉。
"佳人重约还轻别":你是那样看重信用来鹅湖相会,才相逢又轻易地匆匆离别。
# 轻别:轻易地分别。,重约:重视约定。五年前,陈亮约访辛弃疾,因被诬下狱未能践约,此次方践旧约。,佳人:美好的人,指君子贤人、好友。这里指陈亮。
"怅清江、":遗憾的是清江、
"天寒不渡":天寒水深江面封冻不能渡,
"水深冰合":无法追上你,令人怅恨郁结。
# 冰合:冰封住了江面。
"路断车轮生四角":车轮也如同生出了四角不能转动,
# 车轮生四角:谓道路泥泞,车轮像长了角一样,不能转动,无法前进。陆龟蒙《古意》诗:“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讬。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
"此地行人销骨":这地方让行人愁肠寸断。
# 销骨:极度伤心。孟东野《答韩愈李观因戏张徐州》诗:“富别愁在颜,贫别愁销骨。”
"问谁使、":试问谁使、
"君来愁绝":我如此烦恼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铸就了如今的相思之错,
# 铸就而今相思错:《资治通鉴》卷二六五:朱全忠留魏半岁,罗绍威供亿所杀牛羊豕近七十万,资粮称是,所赂遗又近百万,比去,蓄积为之一空。绍威虽去其逼,而魏兵自是衰弱。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此言没留住陈亮是个错误。费尽人间铁,用尽了人世上所有的铁。这里是用夸张的笔法,写友谊的深厚坚实。
"料当初、":想当初,
"费尽人间铁":费尽了人间的铁。
"长夜笛":长夜难眠又传来邻人悲凄的笛声,
# 长夜笛:《太平广记》卷二十四李謩条引逸史:謩开元中吹笛为第一部,近代无比。有故,自教坊请假至越州。公私更宴,以观其妙。时州客……同会镜湖,欲邀李生湖上吹之。……有独孤生者,年老,久处田野,人事不知,……到会所,澄波万顷,景物皆奇。李生拂笛,……其声始发之后,昏曀齐开,水木森然,仿佛如有鬼神之来。坐客皆更赞咏之,以为钧天之乐不如也。独孤生乃无一言,会者皆怒,……独孤生乃徐曰:“公安知仆不会也?”……独孤生乃取吹之。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独孤视之曰:“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乃换之,曰:“此至入破,必裂,得无恡惜否?”李生曰:“不敢。”遂吹,声发入云,四座震傈,李生蹙踖不敢动,……及“入破”,笛遂败裂,不复终曲。李生再拜,众皆帖息,乃散。唐代著名笛师李謩在宴会遇见善吹笛的独
"莫吹裂":但愿那笛音止歇,不要让长笛迸裂。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也是一首表达友情与离别的词。词人以与陈同父相聚又分别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对相聚时的欢乐、分别时的不舍以及别后相思的描写,展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全词情感真挚,意境凄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将词人对友情的深厚感情和离别后的惆怅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词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命运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比兴:以景起兴,开篇“把酒长亭说”通过长亭送别的场景,引出对友情的抒发,以长亭的依依不舍之情起兴,为全词奠定了离别的基调。以物比人,将陈亮比作陶渊明和诸葛亮,表明陈亮既有陶渊明不愿为官、追求自由的品格,又有诸葛亮风流潇洒的风度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通过历史人物的比附,突出了陈亮的不凡品质。
3. 分段赏析
上阕“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开篇回溯了在长亭饮酒话别的场景。当时,双方互致赞美之词,而作者仅提及对陈亮的赞誉,称其才华与文采兼具陶渊明的风流与诸葛亮的雄才。陈亮久居乡里,未入仕途,故以陶渊明、诸葛亮相比拟。这一评价虽高,却也契合陈亮一生的言行与学问,并非虚夸。作者不仅深知好友陈亮,还将历史上两位截然不同的人物联系起来,见解独到。朱熹对陶渊明的看法亦与此相呼应。“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乍看这三句似与前文脱节,实则不然。词人巧妙地转换话题,将笔触转向个人与国家的命运。鹊鸟踏枝,雪落破帽(自东晋孟嘉龙山落帽成为美谈后,文人常以此自比),引出对岁月催人老的感慨。此时,作者与陈亮皆近知天命之年。岁月蹉跎,报国无门,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表面描绘冬日景色:山水凋零,四野凄凉,仅靠几枝梅花点缀风光。实则暗指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致使山河破碎。那些力主抗金的志士,犹如两三只孤雁,势单力薄,徒增萧瑟之感。词中语意双关,景中藏情,以比兴手法抒发无尽感慨,蕴含着深沉的忧国情思。下阕再次回溯别情。“佳人重约还轻别”,“佳人”指陈亮。作者既赞赏他如约而来,又略带怨意地责怪他急于离去。这是全词的核心,但作者点到为止。随后便极力铺陈渲染。“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群来愁绝?”清江,泛指今江西信江上游。当时天寒地冻,江水结冰,行人难以渡江。道路泥泞,车轮仿佛生出四角,难以转动,此句化用陆龟蒙《古意》中的诗句。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指出:“这是描写别后的情景,同时也隐喻了当时的局势。”“此地行人”即指作者自己。“销骨”一词化用孟郊《答韩愈李观因献张徐州》中的诗意,形容离愁之深,令人销魂蚀骨。接着,作者以“问谁使”的设问句式,含蓄地表达了陈亮(以及作者本人)的极度愁怨。这种愁怨,不仅源于朋友的离别,更主要的是由国家的危亡形势和他们在南宋朝廷中的不幸遭遇所引发。因此,最后几句“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便不会让读者觉得词人在无病呻吟。“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暗含多个典故。前两句出自《资治通鉴》卷二六五罗绍威的故事。罗绍威联合朱温击败田承嗣后,为满足朱温的需求,耗尽积蓄,事后后悔不已,感叹道:“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后两句则化用《太平广记》卷二○四独孤生的故事。唐代独孤生擅长吹笛,承接小序中“闻邻笛悲甚”,又暗用向秀《思旧赋》的典故。错,本指错刀,此处借指错误。料,可理解为岂料。诗人感叹:哪里料到当初费尽心力,竟铸成如今的“相思错”呢?这“相思错”,不仅指对友人的思念,更暗含对国家统一的渴望。“长夜”一词显然是针对时局而发,并非单纯指冬夜漫长。在那个“长夜难明”的时代,像辛弃疾、陈亮这样的英雄人物,怎能不发出撕心裂肺的呐喊呢?
4. 作品点评
这首追忆与陈亮相聚并抒发别情的词作,写得情感激荡,笔力雄健,堪称稼轩词中的佳作。长达一百二十余字的词序是这首词的一大亮点。苏东坡之后,词序在词作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词人多用简短小序交代词的创作背景、缘由或主题,稼轩词中也不乏词序。但百字以上的长序终究不多见。这篇序详细叙述了二人相会、分别,以及别后复追、无奈路途阻隔,欲追而不得,怅然独饮,继而收到友人书信的情形,几乎可以当作一篇独立的小散文来读。与词作相配合,可谓是事与情皆佳,达到了“合则兼美”,相得益彰的效果。它不仅不与词作内容重复,还能与原词互相生发,交相辉映。这样的效果,是连宋代最善于写作词前小序但多与词重复的姜夔也难以相比的。
# 辛稼轩词,慷慨豪放,一时无两,为词家别调。集中多寓意之作,如《摸鱼儿》……又如“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此类甚多,皆为北狩南渡而言。以是见词不徒作,岂仅批风咏月。
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上
# 稼轩与陈同甫别后,意殊恋恋,往追之,雪深不得前,赋词见意。越日,同甫来索词,两心相同,有如此者。稼轩与同甫,为并世健者,交谊之深厚,文章之振奇,可称词坛瑜、亮。此词为惬心之作。首三句言渊明之高逸,而以卧龙为比。如尚父之磻溪把钓,景略之扪虱清谈,避世而未忘用世也。“飞鹊”三句写景幽峭,兼有伤老之意。“剩水”二句见春色无私,不以陵谷沧桑而易态。
清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