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五年七月六日,":元丰五年七月六日,
"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在王文甫家中饮用自酿的白酒,
"大醉":喝到大醉。
"集古句作墨竹词":汇集古人的诗句创作了这首关于墨竹的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细雨洗涤后,竹子鲜嫩的叶片美好而润泽。
# 娟娟:美好的样子。
"风吹细细绿筠香":微风轻轻吹拂,送来细细的绿竹香气。
# 筠:竹子。
"秀色乱侵书帙晚":那秀丽的竹色在傍晚时,纷乱地映入书卷之间。
# 帙:包书卷的套子。
"帘卷":卷起帘子。
"清阴微过酒樽凉":清幽的竹荫微微掠过,使得酒杯都透着丝丝凉意。
"人画竹身肥拥肿":别人画的竹子,竹身肥胖且显得臃肿。
# 拥肿:过分肥大。
"何用":又有什么用呢。
"先生落笔胜萧郎":先生下笔所画的竹子,胜过擅长画竹的萧郎。
"记得小轩岑寂夜":还记得在那小轩中寂静的夜晚。
# 岑寂:寂寞孤独。,小轩:长廊或小室。
"廊下":廊檐之下。
"月和疏影上东墙":月光与稀疏的竹影,映照在东面的墙壁上。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等雨后竹的景致,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以及在贬谪生活中依然悠然自得的心境融入其中。白描:如“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直接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雨后嫩叶光泽、风吹竹香的画面,不加过多修饰,便将清新自然的景象呈现于读者眼前。
2. 分段赏析
序:“元丰五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点明了创作的时间、地点和情境,在友人王文甫家饮自酿白酒,直至大醉,这种状态为词作增添了几分随性与洒脱。“集古句作墨竹词”说明此词是苏轼集古人诗句创作而成,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古文化的巧妙运用与创新,也暗示读者该词将有着独特的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上阕:从景物形象看,“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细腻描绘出经雨洗后的竹叶润泽有光,被风吹拂时散发淡淡清香的姿态,展现出墨竹清新、充满生机的形象。语言上,“娟娟”“细细”等叠词的运用,增强了韵律感,生动地表现出竹叶的柔美与竹香的幽微。表达技巧上,借景抒情,借描写雨竹之景,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氛围,也为后文情感表达做铺垫。内容主题上,体现出作者对墨竹的欣赏喜爱之情。下阕:“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通过对比他人所画竹子的“肥拥肿”与自己笔下墨竹的神韵,表达出对自身画竹技艺的自信。“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描绘出静谧夜晚,竹影在月光下映上东墙的画面,以景结情,借这清幽孤寂之景,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在人生低谷时虽孤寂却旷达超脱的心境。整体语言质朴自然,却意味深长。
# 《定风波》末二句“翻杜老案,便自超达。”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