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yuàn
míng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3
zhě
jiàn
guān
gōng
qīng
zhì
gōng
shāng
jiàn
zhě
hàn
xīng
lái
shǐ
zhì
guān
tiān
xià
zhī
zhèng
hǎi
zhī
zhòng
shī
bìng
cuì
guān
shǐ
使
yán
zhī
wéi
rèn
zhòng
shì
guān
zhě
cháng
zhì
shě
xiān
hòu
huǎn
zhuān
guó
jiā
ér
wèi
shēn
móu
míng
zhě
yóu
jiān
xiāng
yuǎn
zāi
tiān
chū
zhēn
zōng
zhào
zhì
jiàn
guān
liù
yuán
zhí
shì
qìng
zhōng
qián
jūn
shǐ
shū
míng
bǎn
guāng
kǒng
jiǔ
ér
màn
miè
jiā
yòu
nián
shí
hòu
zhī
rén
jiāng
zhǐ
míng
ér
zhī
yuē
:“
:“
mǒu
zhōng
mǒu
zhà
mǒu
zhí
mǒu
。”
。”
zāi

译文

古时候没有规劝君王的官职,从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工匠、商贩,没有不能进谏规劝君王的。汉朝以来,才开始设置了谏官的职位。将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内的老百姓,国家社稷的得失利弊,都聚在谏官一个人身上,让他指出来,他担当的责任相当重要啊。担任这一官职的,应当注意国家重要方面的事情,舍弃细微的地方;把情况紧急的事放在前面,不要紧的事放在后面;只为国家着想而不要一心只为自己。那些在获取名声方面急切的人,一定也会热衷于利益,这样与真正的谏官其中的差距有多远呢。天禧初年的时候,宋真宗下诏书设立了六名谏官,规定了他们进谏的职责。宋代庆历年间,钱君才开始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我恐怕日子长了他们的名字会磨灭掉。在嘉祐八年的时候,又将谏官的名字刻在了石头上。后来的人就可以指着他们的名字议论说:“这个人是忠臣,这个人是奸臣,这个人正直,这个人偏邪。”哎!我们难道可以不为之警戒惧怕吗?

逐句剖析

"古者谏无官":古时候没有规劝君王的官职,

# 谏:指向皇帝提批评建议。

"自公卿大夫":从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

"至于工商":到工匠、商贩,

# 工商:从事手工业和从商的人,代指市井百姓。

"无不得谏者":没有不能进谏规劝君王的。

# 不得:不能。

"汉兴以来":汉朝以来,

"始置官":才开始设置了谏官的职位。

# 置官:设谏官一职,名谏大夫。

"夫以天下之政":将天下所有的政事,

"四海之众":四海之内的老百姓,

"得失利病":国家社稷的得失利弊,

"萃于一官使言之":都聚在谏官一个人身上,让他指出来,

# 萃:聚集。

"其为任亦重矣":他担当的责任相当重要啊。

"居是官者":担任这一官职的,

"常志其大":应当注意国家重要方面的事情,

# 志:记。

"舍其细":舍弃细微的地方;

"先其急":把情况紧急的事放在前面,

"后其缓":不要紧的事放在后面;

"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只为国家着想而不要一心只为自己。

"彼汲汲于名者":那些在获取名声方面急切的人,

# 汲汲:形容心情急切。

"犹汲汲于利也":一定也会热衷于利益,

"其间相去何远哉":这样与真正的谏官其中的差距有多远呢。

# 去:距离。

"天禧初":天禧初年的时候,

# 天禧:宋真宗赵恒的年号(1017年—1021年)。

"真宗诏置谏官六员":宋真宗下诏书设立了六名谏官,

# 诏:名词活用作动词,下诏。,真宗:即宋真宗赵恒。

"责其职事":规定了他们进谏的职责。

# 责:监督。

"庆历中":宋代庆历年间,

#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钱君始书其名于版":钱君才开始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

# 版:木板。,钱君:指钱姓谏官。

"光恐久而漫灭":我恐怕日子长了他们的名字会磨灭掉。

# 漫灭:污漫消除。

"嘉祐八年":在嘉祐八年的时候,

# 嘉祐:宋仁宗赵祯的最后一个年号(1056年—1063年)。

"刻于石":又将谏官的名字刻在了石头上。

"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后来的人就可以指着他们的名字议论说:“

"某也忠":这个人是忠臣,

"某也诈":这个人是奸臣,

"某也直":这个人正直,

"某也曲":这个人偏邪。”

"呜呼":哎!

"可不惧哉":我们难道可以不为之警戒惧怕吗?

# 惧:令人警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谏院题名记》是北宋文学家司马光于嘉祐八年(1063年)创作的散文。文章开篇叙述谏官制度的历史渊源,继而阐明谏官肩负规谏君主、匡正朝政的重大责任,以及公正无私、直言敢谏的必备品德,并说明了谏官姓名刻石留名的缘由,以此告诫谏官当恪尽职守。全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以犀利笔锋直指谏官职责核心。司马光借此文不仅清晰梳理谏官相关事宜,更展现出自身不阿谀、斥奸佞、无私心的可贵精神。文章虽篇幅简短,却立意深远,说理透彻,是古代政论散文中强调官员责任担当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嘉祐八年(1063年),为激励谏官群体的责任感,强化其荣誉意识与敬畏之心,司马光命人于谏院立碑,将历任谏官之名悉数镌刻其上,并撰写《谏院题名记》,详述立碑始末与深意。此举旨在以铭石为鉴,敦促谏官恪守职责,时刻铭记匡正朝政、谏言献策的使命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记,也是一篇论述官职职责的文章。介绍了古代谏官制度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强调谏官承担着向皇帝进谏天下政事得失利弊的重任,应志存高远、先急后缓、一心为国。通过阐述谏官题名从版书到石刻的过程,体现希望后人能依据题名评议谏官,从而激励谏官尽忠职守的意图。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汲汲于名者”与谏官应“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相对比,突出真正谏官应有的品德和职责,批判追逐名利的行为。

3. 分段赏析

《谏院题名记》开篇以“古者谏无官”起笔,实则意在强调“无不得谏者”。传说尧帝曾于朝堂设鼓,百姓击鼓即可进谏,足见古时虽无专职谏官,却人人皆可建言。直至汉代,谏议大夫之职始设,专职指陈朝政弊端。文章从“无谏官”到“置谏官”的论述,清晰勾勒出谏官制度的发展脉络,也凸显其在历史中的关键地位,为后文“为任亦重矣”的论断做好铺垫。谈及谏官如何履职,作者从方法与品德双重视角切入:履职方法上,需“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把握关键;品德修养上,则要摒弃谋私逐利之念,毕竟贪图虚名与追逐实利本质相通。谏官虽无实权,却需以良好声誉取信于民。全文短短百余字,论述却详实周全,逻辑严谨,行文凝练。结尾以天禧、庆历、嘉祐三个年号串联,四十余字便将谏官设置、谏院题名、石碑镌刻三件要事跨越四十余年的历史沿革,清晰呈现,尽显惜墨如金的行文功力。

4. 作品点评

《谏院题名记》以独特的行文风格令人称奇,起笔突兀不凡,收笔气势凛然,为文章增添了别样光彩。开篇一句“古者谏无官”,看似与谏院题名毫无关联,陡然起笔,犹如奇峰突起,在读者心中激起疑惑,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的吸引力,令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结尾处,作者以“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作结,设想后人面对石碑上的谏官之名,毫不留情地品评功过,这般冷峻的设想,让人心生敬畏,正呼应了文中“可不惧哉”的警示。在字里行间,司马光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展露无遗,彰显出他不谄媚权贵、敢于褒忠斥奸、绝不谋一己私利的高尚品格。司马光曾坦言,自己一生行事磊落,无愧于心,其廉洁奉公、安于节俭的品德,历来为人称道。而这篇散文,正是他这种崇高精神品质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书谏官之名于石,本以示荣,记中却以示戒,非大儒不能为此言。通篇皆责备语,无一闲话。看来似过于朴直,然其不可及处,正不外此。公有传家集八十卷,语多此类。余每诵读,未尝不正襟起敬。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

# 文仅百余字,而曲折万状,包括无遗。尤妙在末后一结。后世以题名为荣,此独以题名为惧。立论不磨,文之有关世道者。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马之纯《劳劳亭》

下一篇:宋·曹组《蓦山溪·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