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ài
yān
jīng
zuò

朝代:宋作者:赵隰浏览量:3
lín
jìng
méi
huā
kāi
huáng
jīn
tái
xià
yīng
shì
guī
lái

译文

想要问一问西湖岸边的隐士,自我离别后梅花已经开了几次了呢。我这黄金台下的异乡之客,怕是再也不能够返回故家。

逐句剖析

"寄语林和靖":想要问一问西湖岸边的隐士,

# 林和靖:即林逋,北宋著名诗人,隐居西湖,在孤山种梅甚多。

"梅花几度开":自我离别后梅花已经开了几次了呢。

"黄金台下客":我这黄金台下的异乡之客,

# 黄金台:古台名。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相传战国·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故名。此处代指燕京。

"应是不归来":怕是再也不能够返回故家。

# 应是不归来:旧注: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 按: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中《汪水云赐还》条引此诗作“黄金台上客,底事又思家。归问林和靖,寒梅几度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在燕京作》是宋代宋恭宗赵㬎创作的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间”,以含蓄委婉的方式,借西湖孤山林和靖与梅花,寄寓对故国山川风物的深切眷恋;后两句“黄金台下落,应是不归来”,则直白道出身为降王客居燕京、无法归乡的悲剧命运,饱含无限哀痛。全诗语言质朴,虽未直言故国之思,却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深沉的思乡之情与身世之悲,深刻反映出朝代更迭下个体命运的无奈与凄凉,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燕京作》是南宋末代皇帝赵㬎创作的五言绝句。赵㬎四岁继位,彼时元兵南下,朝政由祖母太皇太后谢氏代管。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临安被元军攻下,年幼的赵㬎随太皇太后谢氏、皇太后全氏一同降元,同年三月被掳至大都,降为瀛国公。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八岁的赵㬎被送往甘州学佛,法名合尊,又称木波讲师。其在大都为“客”十二年,于俘虏生涯中长大,曾师从汪元量读书习诗。此诗当作于其客居大都期间,以含蓄委婉的笔触,前两句借西湖孤山林和靖与梅花,寄托对故国山川风物的深切眷恋;后两句直言身为降王客居燕京、难以归乡的悲剧命运,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沉的思乡之情与身世之悲,深刻展现了朝代更迭下个体命运的无奈凄凉,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学价值。(注:或有说法认为此诗系送汪元量南归之作,实则有误,此处采用《南村辍耕录》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怀诗。诗歌前两句“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借西湖孤山林和靖与梅花,以隐晦的“痴语”含蓄表达对故国临安的深切眷恋;后两句“黄金台下落,应是不归来”,表面以燕昭王黄金台之“客”自比,似言受元廷礼遇不返,实则暗含身为降王客居燕京、永难归乡的无奈与悲戚。全诗虽仅二十字,语言平淡质朴,却在委婉含蓄中渗透出深沉的哀愁,深刻展现出朝代更迭下末代帝王的凄凉身世与悲剧命运,极具感染力。

2. 写作手法

用典:引用李煜《虞美人》的典故,说明直白书写故国之思的危险性,为赵㬎的隐晦表达提供历史参照。提及“西湖孤山林和靖”“燕昭王黄金台”等典故,分析赵㬎如何借助前人意象掩盖真实情感,避免直接触怒当权者。对比:将赵㬎与南唐后主李煜的处境、诗歌表达进行对比:李煜因直白书写“故国之思”(如《虞美人》)招致杀身之祸,而赵㬎则通过隐晦的“痴语”曲折表达情感,二者的“敢”与“不敢”形成鲜明对照,凸显赵㬎诗歌的隐晦与悲戚。同时将宋太祖诗歌的“恢弘浩大”与赵㬎诗歌的“凄凉深沉”对比,论证“时代造就诗人,诗风反映时代”的观点。

3. 分段赏析

首句“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诗人以北宋隐士林和靖为倾诉对象,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以梅为妻,其笔下梅花是高洁品格与文人精神的象征。“梅花几度开”表面询问梅花绽放次数,实则暗含对故国临安的深切思念。南宋时期,梅花常被赋予家国情怀,诗人作为亡国君,不便直言故土之思,便借林和靖的隐逸意象与梅花的文化象征,将亡国之痛与对故园的眷恋融入问句,情感含蓄而深沉。“寄语”二字拉远距离,形成隔空对话的苍凉感,梅花的开放周期更成为时光流逝、归期无望的隐喻。次句“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黄金台”为战国燕昭王招贤所筑,此处诗人自比“黄金台下客”,暗指自己作为降臣被元朝安置于燕京的处境。“黄金台”本是礼贤象征,却与诗人被俘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隐含对自身身份的无奈与屈辱。“应是不归来”以斩截语气宣告归乡无望,表面平静的陈述下,藏着“辞根散作九秋蓬”的悲怆。“应是”二字似有认命之感,却更见被迫接受命运的凄凉——身为亡国君,既无故土可归,又在异族统治下失去尊严,唯有借历史典故的错位运用,将家国之恨与身世之痛凝结于短句之中。

4. 作品点评

《在燕京作》作为南宋末代帝王的绝唱。与宋太祖笔下展现帝王气象的恢弘诗风截然不同,此诗以含蓄委婉的笔触、平淡质朴的语言,将亡国之痛、思乡之情与身世之悲融入短短二十字中。诗人不敢直言故国之思,只能借林和靖与梅花委婉寄情,又以黄金台典故暗含无奈,字里行间尽是凄凉深沉之感,生动展现了朝代更迭下个体命运的无力,深刻印证了时代造就诗风、诗风反映时代的文学创作规律,极具历史与文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孔平仲《禾熟》

下一篇:宋·晁说之《置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