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xiàng
yuàn

朝代:宋作者:张先浏览量:3
shuǐ
hán
shàng
xià
qīng
jiā
mén
jìng
àn
hén
píng
píng
chù
jiàn
shān
yǐng
xiǎo
tǐng
guī
shí
wén
zhào
shēng
guō
sēng
xún
chén
guò
qiáo
rén
jiàn
zhōng
xíng
píng
zàn
tiān
qiū
fàng
xiū
lín
ài
yuè
shēng

译文

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

逐句剖析

"积水涵虚上下清":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

# 涵虚:宽广清澄。

"几家门静岸痕平":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

"小艇归时闻棹声":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

# 棹:《安陆集》作草。,小:丛话作野。

"入郭僧寻尘里去":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

# 尘:尘世,指热闹的人世间。

"过桥人似鉴中行":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

"莫放修林碍月生":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

# 修林:修长的芦苇。林:《安陆集》作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西溪无相院》是北宋张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围绕雨后西溪无相寺周边景色展开描绘。通过对积水、浮萍、山影、小艇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赞美。运用了动静结合,如“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破”“归”“闻”等动词使静态画面富有动感;还运用了衬托,以“尘里”的喧闹衬托无相寺周边的寂静。首联从大处着笔,写雨后湖水上涨,水色清澈,岸边人家宁静;颔联从小处描绘,风吹浮萍露出山影,小艇归岸传来声响,一静一动,妙趣横生;颈联写僧人和过桥人,以“尘里”与“鉴中行”对比,突出环境的清寂;尾联由景及情,希望芦苇不要妨碍赏月,增添了想象空间。此诗展现了张先善于写景的特点,全诗写景细腻,情景交融,将情融入景中,给人以“人在画中行”的美感,极具生机与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由北宋张先创作。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征聘张先为通判赴陕。三年后张先重游长安,其间到过华州。当时张先已年过六十,但精力旺盛,诗兴不衰。这首诗便是作者在华州一次游览西溪无相院后创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雨后西溪无相寺周边的景色,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一句,“浮萍破”“小艇归”以及“闻棹声”都是动态描写。浮萍被风吹破、小艇划动归来、船桨划动发出声响,这些动态元素打破了画面的寂静。然而,正是这些动态描写,更加凸显出西溪原本的宁静氛围。就如同在万籁俱寂的深夜,轻微的声响反而会让人感觉周围越发安静,这里以动衬静,让西溪的幽静之美跃然纸上。对比:“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这一联,将“尘里”的城市喧闹与无相院周边的宁静环境进行对比。僧人往城市走去,“尘里”暗示着城市的喧嚣、热闹与繁杂;而过桥的人在清澈的水面倒影中行走,如同在镜子中穿行,体现出此地环境的清澈、宁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西溪无相院周边环境的清幽宜人,让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两种不同环境的差异。动静结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描绘秋雨过后,积水映天,水天一片清澈;岸边人家宁静,岸痕平缓,呈现出一幅静谧、悠远的水乡静态画面,“小艇归时闻棹声”,小艇归来,棹声(船桨声)传入耳中,以听觉写动态,“归时”“棹声”打破前文静谧,增添灵动生机,与静态的水、山影形成对比。动静相衬,让意境更鲜活。

3. 分段赏析

首联“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以宏观视角勾勒西溪无相院的总体环境。“积水涵虚上下清”一句,写西溪水面浩瀚,仿佛涵纳天空,水天一色,上下澄明。一个“清”字贯穿全句,既点出水的澄澈,也暗透环境的清幽。“几家门静岸痕平”则转向近景,岸边人家静谧,岸边水痕与岸齐平,水面平静无波,营造出一种安宁祥和的氛围。颔联“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聚焦细微动态,以灵动笔触打破首联的静谧。“浮萍破处见山影”,写浮萍丛生的水面,忽然破开一道缝隙,倒映其中的山影便清晰可见。“破”堪称妙笔,既写出浮萍的轻盈,又暗含微风轻拂的动态,山影的“见”则与水面的“破”形成因果,画面富有层次感。“小艇归时闻草声”,写小艇归来时,船桨拨水、划过岸边草丛的声响。“闻”字从听觉角度切入,以细微之声反衬环境的寂静,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动静相生中展现西溪的清幽雅致。此联一“见”一“闻”,从视觉与听觉两个维度,将自然景物的微妙变化捕捉入诗,于静谧中见生机。颈联“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由自然转向人事,融入人文气息。“入郭僧寻尘里去”,写僧人离开清幽的寺院,前往喧闹的城郭,“尘里”二字既指尘世,亦与前文的“清”形成对比,暗示出世与入世的微妙关系。“过桥人似鉴中行”,则以比喻手法写人在桥上行走,桥下水面如明镜,人影倒映其中,仿佛在镜子中穿行。“鉴中行”呼应首联的“清”,既扣住水的清澈特质,又通过人的活动,将自然与人情结合,使画面更具生活气息。此联通过僧人的“出”与行人的“行”,在对比中展现西溪环境的独特—既远离尘嚣,又与人间烟火相连。尾联“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以议论兼抒情作结,表达对西溪景色的珍视与期待。“已凭暂雨添秋色”,写短暂的秋雨为西溪增添了几分秋意,“添”字赋予秋雨以主动性,仿佛秋雨有意为西溪着色,暗含诗人对秋色的喜爱。“莫放修芦碍月生”,则是诗人的殷切叮嘱:不要让修长的芦苇阻碍了明月升起的身影。“莫放”二字以拟人化口吻,传达出诗人对西溪月夜美景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致不受破坏的珍惜之情。此联从“秋色”到“月生”,从视觉到想象,在季节的流转与时光的期待中,收束全诗,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大多笔墨用于描摹景色,诗人将情感悄然融入其中,宛如妙手作画,勾勒出一幅景致优美的画卷,充满蓬勃生机与盎然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公一生只会用“影”字。

清冯舒《瀛奎律髓汇评》

# 三、四有致,宜为东坡所称,然气象未大,颇近诗余。五句作意而笨。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老身》

下一篇:宋·释文珦《老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