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涵虚上下清":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
# 涵虚:宽广清澄。
"几家门静岸痕平":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
"小艇归时闻棹声":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
# 棹:《安陆集》作草。,小:丛话作野。
"入郭僧寻尘里去":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
# 尘:尘世,指热闹的人世间。
"过桥人似鉴中行":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
"莫放修林碍月生":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
# 修林:修长的芦苇。林:《安陆集》作芦。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雨后西溪无相寺周边的景色,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一句,“浮萍破”“小艇归”以及“闻棹声”都是动态描写。浮萍被风吹破、小艇划动归来、船桨划动发出声响,这些动态元素打破了画面的寂静。然而,正是这些动态描写,更加凸显出西溪原本的宁静氛围。就如同在万籁俱寂的深夜,轻微的声响反而会让人感觉周围越发安静,这里以动衬静,让西溪的幽静之美跃然纸上。对比:“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这一联,将“尘里”的城市喧闹与无相院周边的宁静环境进行对比。僧人往城市走去,“尘里”暗示着城市的喧嚣、热闹与繁杂;而过桥的人在清澈的水面倒影中行走,如同在镜子中穿行,体现出此地环境的清澈、宁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西溪无相院周边环境的清幽宜人,让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两种不同环境的差异。动静结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描绘秋雨过后,积水映天,水天一片清澈;岸边人家宁静,岸痕平缓,呈现出一幅静谧、悠远的水乡静态画面,“小艇归时闻棹声”,小艇归来,棹声(船桨声)传入耳中,以听觉写动态,“归时”“棹声”打破前文静谧,增添灵动生机,与静态的水、山影形成对比。动静相衬,让意境更鲜活。
3. 分段赏析
首联“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以宏观视角勾勒西溪无相院的总体环境。“积水涵虚上下清”一句,写西溪水面浩瀚,仿佛涵纳天空,水天一色,上下澄明。一个“清”字贯穿全句,既点出水的澄澈,也暗透环境的清幽。“几家门静岸痕平”则转向近景,岸边人家静谧,岸边水痕与岸齐平,水面平静无波,营造出一种安宁祥和的氛围。颔联“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聚焦细微动态,以灵动笔触打破首联的静谧。“浮萍破处见山影”,写浮萍丛生的水面,忽然破开一道缝隙,倒映其中的山影便清晰可见。“破”堪称妙笔,既写出浮萍的轻盈,又暗含微风轻拂的动态,山影的“见”则与水面的“破”形成因果,画面富有层次感。“小艇归时闻草声”,写小艇归来时,船桨拨水、划过岸边草丛的声响。“闻”字从听觉角度切入,以细微之声反衬环境的寂静,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动静相生中展现西溪的清幽雅致。此联一“见”一“闻”,从视觉与听觉两个维度,将自然景物的微妙变化捕捉入诗,于静谧中见生机。颈联“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由自然转向人事,融入人文气息。“入郭僧寻尘里去”,写僧人离开清幽的寺院,前往喧闹的城郭,“尘里”二字既指尘世,亦与前文的“清”形成对比,暗示出世与入世的微妙关系。“过桥人似鉴中行”,则以比喻手法写人在桥上行走,桥下水面如明镜,人影倒映其中,仿佛在镜子中穿行。“鉴中行”呼应首联的“清”,既扣住水的清澈特质,又通过人的活动,将自然与人情结合,使画面更具生活气息。此联通过僧人的“出”与行人的“行”,在对比中展现西溪环境的独特—既远离尘嚣,又与人间烟火相连。尾联“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以议论兼抒情作结,表达对西溪景色的珍视与期待。“已凭暂雨添秋色”,写短暂的秋雨为西溪增添了几分秋意,“添”字赋予秋雨以主动性,仿佛秋雨有意为西溪着色,暗含诗人对秋色的喜爱。“莫放修芦碍月生”,则是诗人的殷切叮嘱:不要让修长的芦苇阻碍了明月升起的身影。“莫放”二字以拟人化口吻,传达出诗人对西溪月夜美景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致不受破坏的珍惜之情。此联从“秋色”到“月生”,从视觉到想象,在季节的流转与时光的期待中,收束全诗,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大多笔墨用于描摹景色,诗人将情感悄然融入其中,宛如妙手作画,勾勒出一幅景致优美的画卷,充满蓬勃生机与盎然情趣。
# 此公一生只会用“影”字。
清冯舒《瀛奎律髓汇评》
# 三、四有致,宜为东坡所称,然气象未大,颇近诗余。五句作意而笨。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