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藕抽条未放莲":白色的莲藕抽出了新条,可莲花还没有开放。
"晚蚕将茧不成眠":晚蚕快要吐丝结茧了,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 不成眠:指大眠已过。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其状如眠,谓之蚕眠。六七日眠一次,经四眠后蜕皮即上簇。,茧:吐丝成茧。,晚蚕:夏蚕。
"若比相思如乱絮":如果把相思之情比作纷乱的柳絮。
"何异":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两心俱被暗丝牵":两颗心都被无形的丝线紧紧牵连。
# 暗丝:谐音双关,以藕丝、茧丝比喻情思。
"暂见欲归还是恨":短暂觉得能够归去团聚,可最终还是满心遗憾。
"莫问":不要问为什么。
"有情谁信道无缘":相爱的人,谁能相信会没有缘分在一起。
"有似中秋云外月":就好像那中秋夜高挂在云外的明月。
"皎洁":虽然皎洁明亮。
"不团圆待几时圆":但不能团圆,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团圆呢。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分段赏析
上片“素藕抽条未放莲”一句是对夏日景象的描写。描绘了莲藕刚刚抽出枝条,莲花尚未绽放的状态,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机初现却又含蓄待发的画面,既点明时令,又为后文情感抒发营造出略带青涩、朦胧的氛围。“晚蚕将茧不成眠”一句继续铺陈夏日场景。写春蚕即将吐丝结茧,却辗转难眠,通过赋予蚕以人的“不成眠”的情态,巧妙地将蚕的生理状态与女子的情思相勾连,为下文表达相思埋下伏笔。“若比相思如乱絮”一句以比喻手法直抒胸臆。将相思之情比作纷乱的柳絮,形象地展现出相思的纷扰、杂乱无章,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生动地刻画出女子被相思纠缠的心境。“何异”二字简短有力,是对上句的强调与回应。以反问的语气,进一步肯定了相思如乱絮的相似性,加强了情感的表达,使读者更能体会到女子对相思的深切感受。“两心俱被暗丝牵”一句中,“暗丝”既指蚕吐的丝,又谐音“情思”,运用双关手法。巧妙地将蚕茧之丝与两人心中的情思相融合,表明两人心意相通,彼此的情感如同被无形的丝线紧紧相连,缠绵悱恻。下片“暂觉欲归还是恨”一句描绘女子的心理活动。写女子短暂地觉得可以归去与心上人相聚,可最终还是被离愁别恨所笼罩,细腻地展现出她在期盼与失望间的反复挣扎,体现出相见之难与相思之苦。“莫问”二字简洁干脆,似是女子不愿他人询问,也不愿自己再去细想,充满无奈与惆怅。以简短的话语,将女子不愿直面痛苦,却又难以释怀的复杂心绪展露无遗。“有情谁信道无缘”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强烈地表达出女子对爱情的执着信念。她坚信有情之人不应无缘,在哀怨中透着对爱情的坚守,体现出对美好姻缘的渴望与不甘。“有似中秋云外月”一句运用比喻,将两人的情感比作中秋时节高挂云外的明月。以明月作比,既点明时间,又为情感增添了一份高洁、悠远的韵味。“皎洁”一词,描绘出月亮明亮纯净的样子,既是对中秋月的客观描写,也暗喻两人之间感情的纯粹真挚,在清冷的月色中蕴含着浓浓的深情。“不团圆待几时圆”一句以直白的诘问收尾。直抒胸臆,将女子对团圆的急切期盼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强烈地表达出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当下分离状态的无奈与急切改变的心情,余韵悠长,引人共鸣。
上一篇:宋·柳永《菊花新·中吕调》
下一篇:宋·欧阳修《南乡子·浅浅画双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