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郎还上层楼曲":心中思念情郎,于是登上高楼远望,
# 曲:幽深处。,层楼:高楼。,忆:思念。
"楼前芳草年年绿":楼前的芳草,一年一绿,如今又是春天来到。
# 楼前芳草年年绿:此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绿似去时袍":这青翠的绿色仿佛情郎离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
"回头风袖飘":分别时,他不忍离去,回首凝望,衣袖随风飘动。
# 飘:飘动。
"郎袍应已旧":一别数年,他崭新的衣袍恐怕已经变旧了吧,
"颜色非长久":新绿的颜色也已经暗淡无光了吧。
# 非:不是。
"惜恐镜中春":就连镜中的容颜也一年一年地逐渐减色,
# 镜中春:指镜中女子的容颜如春光般姣好。
"不如花草新":不像芳草那样岁岁依旧。
# 如:像。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表达了年轻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上片写女子因忆郎而上层楼,见楼前芳草年年绿,联想起爱人离去时绿袍随风飘的场景;下片从想象爱人衣袍已旧,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容颜也不如花草常新,借对容颜与时光的感慨,强化对爱人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联想:“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由眼前芳草之绿,女主人公联想到郎君去时所穿袍色,进而回忆起郎君临去回首、风袖飘举的情景,以联想丰富词的情感内容。对比:“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将想象中郎君衣袍颜色的新旧对比,又把自己容颜与花草新貌对比,突出时光流逝、青春难驻的感慨。借景抒情:“楼前芳草年年绿”,借楼前年年常绿的芳草,抒发对远行郎君久别不归的怅念之情,以景衬情,情由景生。
3. 分段赏析
上片“忆郎还上层楼曲”:此句开篇点题,直接表明闺中女子因思念情郎,故而再次登上高楼。“忆郎”明确点出情感指向,“还上”强调这一登楼行为非首次,突出思念之深切与频繁。从写作手法看,登楼这一动作在古诗词中常作为引发愁绪与思念的典型意象,为全词奠定了怀人的情感基调。“楼前芳草年年绿”:从时间维度展开描写,楼前的芳草每年都会变绿。“年年”突出时间的循环往复,以芳草岁岁常绿,反衬情郎长久未归。此句取意于前人诗句,如淮南小山《招隐士》与王维《山中送别》,巧妙融入既盼郎归又怨其不归的复杂矛盾心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绿似去时袍”:紧承上句的“绿”字,由眼前芳草的绿色联想到情郎离去时所穿袍子的颜色。这是一种巧妙的联想,通过颜色建立起现实之景与回忆之事的联系,自然地将笔触从景过渡到人,体现了女主人公对情郎记忆的深刻,思念之情已融入生活的点滴细节。“回头风袖飘”:进一步追忆情郎离去时的画面,他回头之际,衣袖随风飘动。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离别场景,“回头”展现出情郎离别时的不舍,“风袖飘”则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与凄美氛围,强化了女主人公对离别场景的记忆以及此刻的思念之情。下片“郎袍应已旧”:换头处,词意递进,从回忆过去转为对当下情郎状况的想象。女主人公推测情郎身上的袍子应该已经破旧,“应”字表明这是她的主观猜测,体现出她对情郎的关切与牵念,从袍子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颜色非长久”:承接上句,继续围绕袍子展开,说袍子的颜色不会长久如新。表面写袍色易变,实则以袍色喻时光和容颜,暗示随着时间推移,一切都会改变,不仅是袍子,还有人的青春容颜,为下文感慨自身青春流逝埋下伏笔。“惜恐镜中春”:这里的“春”指代青春容颜,女主人公惋惜、恐惧地意识到自己在镜子中看到的青春容颜逐渐消逝。此句直接抒发内心对青春不再的担忧,将情感从对情郎的思念延伸到对自身命运的忧虑,使情感更加深沉复杂。“不如花草新”:最后一句,将自己的容颜与年年常新的花草作对比,强化了青春易逝的感慨。以花草岁岁更新反衬人的青春一去不返,突出了女主人公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哀伤,将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余韵悠长,让人感同身受。
4. 作品点评
《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是张先别具特色的闺怨词作品。其突出亮点在于始终围绕颜色精心运思,以此穿针引线,结构全篇。上片凭借颜色的相同,沟通空间与时间,将楼前景与心中情完美融合;下片则借颜色的新旧差异,层层对比,深化主题。这种独特的构思使通篇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语言质朴自然,却能细腻地传达出闺中女子复杂的情感,从对情郎的思念,到对自身容颜老去的忧惧,情感真挚动人。虽无特别脍炙人口的名句被历代名家盛赞,但整首词在结构与情感表达上的精巧,展现出张先高超的作词技艺,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下一篇:宋·苏籀《侨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