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堤远":这是一个水陆交通要道,
# 隋堤远:隋炀帝时沿通济渠﹑邗沟河岸所植的柳树。唐罗隐有《隋堤柳》诗。
"波急路尘轻":水波湍急,堤上道路由于车马来往激扬起了浮尘。
# 路尘:道路上飞扬的灰尘。
"今古柳桥多送别":从古至今在那柳荫下的桥边就有很多送别的故事,
# 柳桥:柳荫下的桥。古代常折柳赠别,因泛指送别之处。
"见人分袂亦愁生":看到别人离别心中就浮起了愁绪,
# 分袂:离别;分手。
"何况自关情":何况是关乎到了自己的情感呢。
# 关情:掩饰感情,动心,牵动情怀。,何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斜照后":斜阳西下后,
# 斜照:斜阳。
"新月上西城":弯细如钩的月亮出现在了西边的城墙之上。
# 新月:夏历每月初弯细如钩的月亮。
"城上楼高重倚望":我对着高楼反复地徙倚怅望,
# 倚望:徙倚怅望。
"愿身能似月亭亭":多希望自己能像高悬在夜空中的月亮一样,
# 亭亭:形容耸立高远,浮云亭亭如车盖。
"千里伴君行":你行走千里我仍然伴随着你。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词。词中借隋堤柳桥古今送别场景,融入“斜照”“新月”等意象,表达对离人的不舍及愿化身明月相伴千里的深挚情感。
2. 写作手法
化用:“千里伴君行”化用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诗意,却以“亭亭”“伴行”翻新意境,更显温婉执着,实现经典意象的个性化转化。烘托:以“隋堤远,波急路尘轻”勾勒空旷辽远的离别场景,用“今古柳桥多送别”将个人别情置于历史维度,借古今无数离别积淀的愁绪,烘托一己离绪的深沉厚重;以“斜照”“新月”的光影变化营造时空绵延感,用自然景物的静默永恒,烘托人物内心不舍的绵长悠远,使别情在环境渲染中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首从别路切入。隋炀帝开通济渠时,沿渠修筑御道并遍植柳树,“隋堤”由此成为兼具交通功能与文化意象的特殊地标。“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两句,以简练笔触勾勒出水陆并行的送别场景:御道上车马喧嚣,扬起的细碎尘土在阳光下轻舞;渠水中舟楫穿梭,湍急的水流推着船帆向东疾行。“隋堤”作为历代折柳送别的经典场景,本身便浸染着离愁别绪——“波急”暗喻行舟催发的紧迫,“路尘轻”暗示车马离去的匆遽,水陆两路的动态画面中,早已暗藏离别的必然。一个“远”字尤见匠心:它既是对隋堤绵延伸向远方的空间摹写,也刻画出行者身影沿堤渐远、送者目光随之牵拉的动态过程,既承载着旅人长路漂泊的愁绪,又勾勒出送者伫立凝望的不舍情态。前两句以横向视角展开当下送别场景,第三句“别泪多”则转向纵向的时间维度。一个“多”字贯通古今,将无数离人在此洒下的泪水汇聚成情感长河——或许是隋唐漕运中商客执手话别的哽咽,或许是文人宦游时友人折柳赠别的伤情,亦或是寻常百姓间亲人远别的啜泣。别情在“隋堤”这一空间中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故而极易引发“见人分袂亦愁生”的共情。末句以“何况”递进,将视角从普遍的离别转向特定个体,在“亦愁生”的集体情绪中,隐隐透露出主人公面对自身离别的更深哀愁,虽未直言具体情事,却以语气的转折暗示其特殊性。下片聚焦别后情境,略去别时细节,专写送者城楼望月之态。“斜照后”三字暗藏时间流逝:夕阳西沉,余晖渐褪,送者自别后已在城楼伫立良久,从黄昏守到月升,足见其怅惘之深。“重望”二字耐人寻味,既指日落前已目送行舟车马消失于堤岸尽头,此刻又在月光下再次远眺;亦暗示暮色渐浓中,隋堤景象从清晰转为模糊,唯有思念愈发鲜明。此时,一弯新月亭亭玉立般升起,清冷月光洒落江面。送者望着明月,忽发奇想:“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此句化用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之意,却更具温婉特质——“亭亭”以拟人手法赋予月亮柔美姿态,暗合送者的女性身份;“千里伴行”的祈愿,将空间阻隔的无奈化作跨越距离的陪伴,比之“随风直到”更多一份执着与温柔。整个下片以时间(斜照至月升)、视角(望堤至望月)、情感(怅惘至祈愿)的层层递进,将别后的思念融入景语,于静默中见深情。
4. 作品点评
全词未直接描写送别场景与人物,而是以古今别情烘托个人离绪,借“烘云托月”之法将别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词中未点明人物身份关系,却通过“新月亭亭”意象与“伴君千里行”的想象传递出深厚情感。语言明快质朴,情调清新健康,在送别题材中独具特色。
上一篇:宋·陆游《不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