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堂互映":杭州府内,四座厅堂相互辉映,
"双门并丽":两道大门华美壮丽,
"龙阁开府":龙图阁开府于此。
"郡美东南第一":杭州堪称东南地区最美的郡城,
"望故苑、":遥望旧时宫苑、
"楼台霏雾":楼台在霏霏雾霭中若隐若现。
"垂柳池塘":垂柳拂岸的池塘边,
"流泉巷陌":清泉流淌的街巷里,
"吴歌处处":处处都回荡着吴地的歌谣。
"近黄昏":临近黄昏,
"渐更宜良夜":更适宜良夜的来临,
"簇簇繁星灯烛":繁星般的灯烛一簇簇亮起,
"长衢如昼":长长的街道亮如白昼,
"瞑色韶光":暮色中的美好时光里,
"几许粉面":多少粉面佳人,
"飞甍朱户":还有那飞檐红门的华屋。
"和煦":气候温暖宜人。
"雁齿桥红":红色的雁齿桥,
"裙腰草绿":如裙腰般翠绿的芳草,
"云际寺、":云际寺、
"林下路":山林间的小路。
"酒熟梨花宾客醉":梨花酒熟,宾客沉醉,
"但觉满山箫鼓":只觉得满山都回荡着箫鼓之声。
"尽朋游":朋友相聚,
"同民乐":与民同乐,
"芳菲有主":这美好的景色仿佛也有了主人。
"自此归从泥诏":自此之后,若接到朝廷的诏书,
"去指沙堤":就要踏上沙堤赴京。
"南屏水石":而这南屏山的水石,
"西湖风月":西湖的清风明月,
"好作千骑行春":正好作为千骑出行游春的景致,
"画图写取":画成图画留存下来。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分段赏析
“四堂互映,双门并丽,龙阁开府。郡美东南第一,望故苑、楼台霏雾。垂柳池塘,流泉巷陌,吴歌处处。近黄昏,渐更宜良夜,簇簇繁星灯烛,长衢如昼,暝色韶光,几许粉面,飞甍朱户”中,开头三句描绘杭州府内建筑的壮丽,“四堂互映,双门并丽”,突出建筑的华美与对称之美,“龙阁开府”点明其地位。“郡美东南第一”直接表明杭州在东南地区的美丽与重要地位。接着“望故苑、楼台霏雾”,写出远望旧时宫苑,楼台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的朦胧之美。“垂柳池塘,流泉巷陌,吴歌处处”,从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入手,垂柳、池塘、流泉、巷陌,处处回荡着吴地歌谣,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近黄昏”之后几句,描写黄昏到夜晚的过渡,灯烛如繁星,街道亮如白昼,暮色中的美好时光里,有粉面佳人,飞檐红门的华屋,展现出杭州城夜晚的繁华热闹。“和煦。雁齿桥红,裙腰草绿,云际寺、林下路。酒熟梨花宾客醉,但觉满山箫鼓。尽朋游、同民乐,芳菲有主。自此归从泥诏,去指沙堤,南屏水石,西湖风月,好作千骑行春,画图写取”中,“和煦”一词总领这部分内容,描绘出温暖宜人的氛围。“雁齿桥红,裙腰草绿”,运用比喻,将桥比作雁齿,草比作裙腰,形象地写出桥的红色与草的绿色,色彩鲜明。“云际寺、林下路”,勾勒出山间寺庙和林间小路的清幽之景。“酒熟梨花宾客醉,但觉满山箫鼓”,写梨花酒熟,宾客沉醉,满山都回荡着箫鼓之声,展现出宴乐的欢快场景。“尽朋游、同民乐,芳菲有主”,表达出朋友相聚、与民同乐的愉悦心情,仿佛这美好的景色都有了主人。最后几句,“自此归从泥诏,去指沙堤”,暗示可能会接到朝廷诏书赴京,“南屏水石,西湖风月,好作千骑行春,画图写取”,则表达出对杭州美景的留恋,希望将这美景画成图画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