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晚身何托":一年将尽,这身子将向何处寄托,
# 岁晚:一年将尽。
"灯前客未空":灯下的客人,事业理想却未落空。
# 未空:(职业、事业)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半生忧患里":我的前半生均在忧患里度过,
"一梦有无中":仿佛一场梦在现实与幻境中。
# :指梦境。,有:指现实。
"发短愁催白":忧愁烦恼催短催白了头发,
"颜衰酒借红":憔悴的容颜凭借酒力发红。
# 酒借红:即是“借酒红”的倒装。
"我歌君起舞":我唱起歌来,你且跳起舞,
"潦倒略相同":我俩潦倒的景况大致相同。
# 潦倒:颓衰,失意。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除夕抒怀诗。诗中写除夕宴饮时,诗人回顾半生忧患,感叹理想如梦幻泡影,愁绪催老容颜。通过与友人同病相怜的感慨,表达了身世飘零的悲苦与对现实无奈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岁末之际,诗人抛出“身何托”的灵魂之问,道尽漂泊无依的迷茫。除夕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明亮的油灯下虽有友人相伴,但热闹氛围反而更衬出他内心的孤寂。那些宾客或许仕途顺遂、生活安稳,而诗人却如无根浮萍,连家人都远在他乡,无处安身的凄凉与节日的热闹形成强烈反差,无奈与辛酸溢于言表。“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回顾过往,诗人感慨自己三十四岁的人生大半都困在忧患之中。空有才华却报国无门,满腔抱负无处施展,只能在梦境里寻找慰藉。梦中的世界应有尽有,理想得以实现,生活美满幸福;可回到现实,却只剩一无所有的残酷,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陷入无尽的怅惘。短短十字,浓缩了半生的坎坷与挣扎,也将他对命运的无奈与不甘表现得淋漓尽致。“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残酷的现实不断消磨着诗人的意志,忧愁好似一把利刃,让他的头发仿佛被催白;而借酒消愁时,酒精让脸色泛起红晕,看似有了生气,实则难掩内心的憔悴与衰老。这两句并非写实,而是诗人情感的夸张表达,意在凸显愁绪之深、痛苦之重。相较于前人相似的诗句,此联对仗更为工整,“发短”对“颜衰”,“愁催白”对“酒借红”,生动且贴切地描绘出他被生活重压折磨的窘态,也带上了独属于他的悲凉色彩。“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满腹愁绪无人诉说,唯有同样身处困境、尚未入仕的秦少章能懂他的心酸。两人同病相怜,在酒意与愁绪的交织下,一个高歌,一个起舞,用这种方式排遣心中的抑郁不平。尽管此时是除夕,本该充满希望,但从这“潦倒”二字中,仍能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迷茫。全诗紧扣题目收尾,看似在困境中透出一丝微光,实则更反衬出诗人面对现实时的无奈与绝望,让人不禁为他的遭遇感到叹息。
3. 作品点评
这是陈师道在除夕夜赠友之作,诗中尽显其困顿境遇与复杂心绪。诗人感慨岁末无处安身,半生深陷忧患,过往如梦境般缥缈。愁绪催白了短发,借酒才勉强让衰颜泛红,潦倒之态跃然纸上。但诗中不仅有哀叹,更藏着不甘,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未被现实磨灭,他与友人对酒歌舞,在失意中互诉衷肠。全诗情感浓烈奔放,将人生的悲苦与对理想的坚守交织,既有沉郁顿挫之叹,又显意气难平之慨。
# 无已初出此一联,大为诸公所称赏。
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评颈联
# 以一联名世者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评颈联
# 神力完足,斐然高唱,不但五六佳也。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十六
上一篇:宋·董嗣杲《南屏山》
下一篇:宋·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