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òu
wǎn
zuò

朝代:宋作者:陈师道浏览量:3
shuǐ
jìng
piān
míng
yǎn
chéng
huāng
dāng
shān
qīng
lín
xiàn
bái
niǎo
yǒu
xián
shēn
zhì
jiāng
shàng
míng
chéng
jiān
suí
guī
yàn
jìn
zuò
dài
huán

译文

湖水明净只觉眼前湖面一片明澈,视觉阔原远,可以把荒芜的徐州城当作山林隐居。青翠的树林仿佛与含着无限深意,悠然自得的白鸟安享几多悠闲。我这老病之身已在家赋闲,一生诗名成于苏门诸士之间。此时,我的目光随归雁而消尽才收回,还仍痴痴地坐等暮鸦飞还。

逐句剖析

"水净偏明眼":湖水明净只觉眼前湖面一片明澈,

# 明眼:因湖水明净而觉眼前湖面一片明澈。,净:赵本、四库本、张本作静。指湖水清。

"城荒可当山":视觉阔原远,可以把荒芜的徐州城当作山林隐居。

# 城荒可当山:此句言权且把徐州荒城当山林隐居。城荒:指徐州城荒芜。

"青林无限意":青翠的树林仿佛与含着无限深意,

# 青林:青翠的树林。

"白鸟有余闲":悠然自得的白鸟安享几多悠闲。

# 余闲:闲情逸致。

"身致江湖上":我这老病之身已在家赋闲,

# 江湖:指隐士居住之处。,身致:致身于。

"名成伯季间":一生诗名成于苏门诸士之间。

# 伯季:古人以伯仲叔季作为兄弟排行的顺序。该句言文名成于苏门诸士之间。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故言伯季间,喻相差很小,难分优劣。

"目随归雁尽":此时,我的目光随归雁而消尽才收回,

# 目随归雁尽:化用嵇康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坐待暮鸦还":还仍痴痴地坐等暮鸦飞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后湖晚坐》为北宋陈师道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展现了诗人闲居后湖傍晚独坐时的所见所感,约创作于其从颍州教授任上罢归、居家赋闲的几年间。首联以近景入笔,借浅滩静水与荒芜城郭,营造出静谧氛围。颔联远眺,青郁林木间白鸟翩飞的图景,洋溢着自然的自由与生机,成为诗中亮眼之笔。颈联直抒胸臆,诗人为远离仕途羁绊、得以归隐并身列苏门而深感宽慰。尾联以归雁与暮鸦为象,寄寓了自身孤高自守的情志。全诗以简淡笔触摹景,于景象中暗藏情致,意境引人遐思。语言风格趋近陶渊明,看似素淡清瘦,实则蕴含丰美意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诗人从颍州教授任上罢归后、绍圣初期(1094-1098)被召为秘书省官员前的家居赋闲时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后湖晚坐时所见的浅水荒城、青林白鸟、归雁暮鸦等景致,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的欣慰、耿介自守的志气及悠闲情怀。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全诗以暮色中“待暮鸦”的细节收束,未直言情志,却通过诗人专注候鸦归巢的姿态,将闲散自适的意趣蕴含于景物描写之中,余韵悠长,耐人寻味。用典:颈联“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化用曹丕、王湛典故,“伯季间”既点明名列苏门的文名归属,又以典故含蓄表达对自身才名的欣然自得,使情感表达更具历史纵深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水净”切入视觉焦点,湖水超乎寻常的清澈,令诗人产生“明眼”的通透感,一个“偏”字强化了这种意外的惊喜——那湖水竟以异乎寻常的清亮,打破了荒城的沉寂。继而笔锋转向“城荒”之景,诗人以独特的心理转换,将眼前荒僻的城郭视作可栖隐的山林,“可当山”的主观判断,暗合颈联“身致江湖上”的隐逸志趣,在物我交互中,隐现诗人将尘世喧嚣滤化为山林静境的精神调适过程。颔联展开远景铺陈,暮色氤氲中,青林蒸腾的雾气被赋予“无限意”的拟人化特质,白鸟停集的姿态被捕捉为“有余闲”的悠然状态。这种对自然物象的情感投射,实则源自诗人的静观视角:他久久凝视青林,目光随雾岚流转,故觉林木似含情致意;他从容追踪白鸟,视线伴羽翼起落,故感禽鸟从容闲适。青林与白鸟的意象里,叠印着诗人自身静坐湖畔、心无旁骛的身影,物的“情意”与“余闲”,实为诗人闲适心境的镜像。颈联转入直接抒情,“江湖”二字标定隐居者的身份坐标,“身致江湖上”的表述,既点明赋闲家居的生存状态,亦透露出摆脱官场羁绊的释然。“伯季间”化用典故,以苏门诸君自况,隐含复杂况味:既有对自身文名位列苏轼门下的认可,亦有虽“晚出东坡门”却不逊于人的自负,欣然自得之意隐现于平淡叙述中,与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精神脉络悄然接通。尾联以时间流动收束画面:归雁在暮色中急掠而过,诗人目光追随着雁群轨迹,直至其消失于视野尽头;雁影散尽后,他仍滞留湖畔,饶有兴致地等待暮鸦归巢。“急”与“闲”形成张力——归雁的行色匆匆,反衬诗人的静守不移;坐等暮鸦的细节,将“晚坐”的时间维度延伸至暮色深浓,以近乎白描的笔触,刻画出诗人沉浸自然、物我两忘的情态。全篇景中含情,情由景生,于平淡笔墨中见丰腴意趣,恰似陶渊明“质而实绮”的诗风遗韵。

4. 作品点评

陈师道诗作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呈现出表面素淡而内蕴丰腴的特质,此诗便深具这一特色。诗人以简淡笔墨勾勒景致,却在其中蕴含醇厚诗味。他将自身摆脱案牍劳形、远离人际纷争的无拘无束的悠闲之态与自得之情,巧妙融入淡墨描绘的景物当中,诗风兼具清神幽韵与苍劲雅健,于简素中见丰美,于自然中显意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三、四一联,尤简而有味。

元方回

# 第二句妙。

清冯班

# 高爽。颓然自放,傲然自负,觉眼前无可语者,惟看雁去鸦还耳。

清纪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柴元彪《老农吟》

下一篇:宋·邓肃《口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