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回雨水明霞":一阵疾风把雨云吹垮,明净的江面上飘着绚丽的晚霞,
# 明:明净。
"沙步丛祠欲暮鸦":我舟泊岸边,系好了船缆,只见树丛中的祠庙周围,飞旋著一群群求栖的乌鸦。
# 丛祠:草木丛生处的祠庙。,沙步:水边可以系船供人上下的地方。
"九日清尊欺白发":唉,今天是九九重阳节,我举杯想畅饮可又不堪酒力,自己早已愁白了头发,
# 欺白发:指年老易醉。,清尊:酒杯。
"十年为客负黄花":我曾十年飘泊,寄人篱下,佳节里哪有心思赏花观景,真是白白辜负了故乡的菊花。
# 负:辜负。
"登高怀远心如在":登高望远,我的心与你同在,永难忘却年轻的风流,年轻的潇洒,
# 心如在:一颗心如同在你身边。
"向老逢辰意有加":今天,我虽然老了,但逢此良辰,怀想你的绵绵情意越发增加。
# 意有加:感慨更多。
"淮海少年天下士":像你秦觏这样的少年豪俊之士步此时岂能不结伴登高、饮酒戏耍,
# 淮海少年:指秦觏。
"独能无地落乌纱":狂写风吹落帽那样的诗篇,定能胜过那孙盛、孟嘉。
# 乌纱:指帽子。“九日落帽”是重阳登高的典故。,独:一作可。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思乡与友人勉励题材的诗。全诗通过秋江暮色、重阳登高等意象,将漂泊困顿的身世之叹与对友人的深切挂念交织,既抒发了“十年为客负黄花”的凄凉心境,又以“淮海少年天下士”的典故寄托对友人才华的期许,形成沉郁与昂扬交织的情感张力。
2. 写作手法
用典:“无地落乌纱刀”反用了东晋孟嘉“龙山落帽”的典故。孟嘉在重阳节登龙山时帽子被风吹落,桓温命孙盛作文章嘲笑他,孟嘉则回敬了一篇佳作,成为风流佳话。原意是表现名士的洒脱,而黄庭坚在这里反用,以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和未展抱负的惋惜。虚实结合:全诗以虚实相映的笔法,在实写泊舟秋江、祠庙暮鸦的萧瑟景象时,虚构出十年客居的往事。
3. 分段赏析
首联“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以实景开篇,勾勒泊舟投宿的秋日图景:疾风骤雨初歇,晚霞映水波光粼粼;水边祠庙旁暮鸦盘旋,暮色渐浓。此联通过“疾风”“暮鸦”等意象,既渲染秋意萧瑟,又暗含漂泊孤寂。而祠庙场景自然引出重阳节令,为后文抒情铺垫。颔联“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转写佳节独酌的复杂心境。“清尊欺白发”以酒力难敌年岁之叹,暗指诗人35岁早生华发(呼应《除夜对酒赠少章》“发短愁催白”);“十年为客负黄花”则直述漂泊生涯中,为前途渺茫发愁,为生活发愁,早已白了头,无暇顾及其他,屡次错过重阳赏菊而遗憾。此联虚实相生,眼前酒兴与往事潦倒交织,沉郁之情溢于言表。颈联“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由己及友,抒发对秦觏的深切怀念。重阳登高本为传统习俗,诗人却因友人远在京师而徒增怅惘。“心如在”强调思念之切,“意有加”则点明年岁渐长后逢此佳节的感触更深。此联情感递进,将个人漂泊之悲升华为对友情的珍视。尾联“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以典故作结,寄寓对友人的勉励。孟嘉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重阳节与桓温同游龙山,风吹落帽,桓温命孙盛写文章嘲弄他,孟嘉又写一文回敬,都写得很好。从此,“九日脱帽”就成了重阳登高的典故。诗人反用东晋孟嘉“龙山落帽”典故,称誉秦觏为“淮海少年天下士”,暗讽其身处京师却未效孟嘉风流。末句诘问“可能无地落乌纱”,既期待友人挥毫赋诗,又隐含对其仕途困顿的宽慰,语带双关,意蕴深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将重阳咏怀的吟诗、饮酒、赏菊、登高等传统节俗与个人羁旅情思熔铸一炉。诗人以虚实相映的笔法,在实写泊舟秋江、祠庙暮鸦的萧瑟景象时,虚构出十年客居的时空叠影;既摹写“清尊欺白发”的当下窘迫,又追忆“负黄花”的往昔怅惘。全篇以精炼章法剪裁多重意象,沉郁顿挫的笔调下暗藏跌宕回环——从秋江暮色的实景铺陈,到“心如在”的虚境悬想,最终以孟嘉落帽典故收束,将寄友之思升华为对才士风骨的礼赞。沉郁含蓄的抒情与典故化的深意彼此映照,在有限的篇幅中延展出深邃绵长的余韵。
# 诗不必奇,自然老健。
清纪昀《瀛奎律髓》
下一篇:宋·苏轼《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