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u
zhōng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陈师道浏览量:3
è
fēng
héng
jiāng
jiāng
juǎn
làng
huáng
liú
tuān
měng
fēng
yòng
zhuàng
wàn
qiān
lái
sān
jiāng
shàng
àn
shàng
kōng
huāng
huǒ
míng
zhōu
zhōng
zuò
dài
cán
gēng
shào
nián
xíng
jīn
tóu
bái
jìn
huán
jiā
guó
qíng

译文

狂风横扫江面,掀起滔滔波浪,黄色河水湍急,风势凶猛。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只能坐于舟中,等待着深夜的残余时光。回想自己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

逐句剖析

"恶风横江江卷浪":狂风横扫江面,掀起滔滔波浪,

# 恶风:狂风。

"黄流湍猛风用壮":黄色河水湍急,风势凶猛。

# 风用壮:大壮,易卦名,乾下震上,表示阳刚盛长之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湍:水势急。

"疾如万骑千里来":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

"气压三江五湖上":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

# 三江五湖:解释不一,《尚书·禹贡》: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以北江、南江、中江为三江。《水经注》以太湖及其附近的四湖为五湖,《史记》以具区(太湖)、洮滆(长荡湖)、青草、洞庭、彭蠡(彭泽)为五湖。

"岸上空荒火夜明":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

# 火:这里指磷火。

"舟中起坐待残更":只能坐于舟中,等待着深夜的残余时光。

# 残更: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第五更。,起坐:一作坐起。

"少年行路今头白":回想自己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

"不尽还家去国情":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舟中二首・其一》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开篇首联以夸张之笔,勾勒出江面狂风裹挟巨浪、浑黄江水奔涌咆哮的雄浑画面,瞬间攫住读者目光。颔联顺势而下,以细腻笔触进一步烘托风浪的汹涌之势,将自然之力的磅礴与暴戾展现得淋漓尽致。笔触一转,颈联聚焦于诗人自身,生动描绘其夜宿舟中、辗转难眠的孤寂场景。至尾联,诗人直抒胸臆,抒发对人生道路的深沉感慨。全诗意境开阔悠远,情感浓烈真挚,不仅将自然的壮美与险峻展现得栩栩如生,更巧妙地融入对人生境遇、世事变迁的深刻思索,于写景叙事中寄寓哲思,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诗中先描绘恶劣的江风卷起巨浪,黄色的江水湍急奔腾,风势强劲,其迅猛如同万骑千里奔袭而来,气势压过三江五湖。接着刻画了诗人在舟中所见,岸上空旷荒凉,唯有夜间的火光照明,诗人在舟中坐起,等待着残夜过去。最后,诗人感叹自己从少年时就踏上旅途,如今头发已白,心中却始终萦绕着无法排遣的还家之情和离开家国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在漫长行旅中的孤独、无奈以及对家和国深深的眷恋与忧愁。

2. 写作手法

夸张:“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将狂风的迅猛比作万骑千里奔袭,说其气势能压倒三江五湖,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狂风巨浪的磅礴气势,渲染出行旅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内心的不安。借景抒情:“岸上空荒火夜明”,描绘岸上空旷荒凉,只有夜里的火光闪烁,借这一凄凉之景,烘托出诗人在舟中的孤独寂寞以及旅途的艰辛,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开篇点明江上的恶劣环境,狂风横刮,江水汹涌,浪涛翻卷,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而又惊险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豪迈而又悲壮的基调。“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这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风浪比作千军万马奔腾而来,速度之快如同疾风骤雨,气势之强压倒了三江五湖,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豪迈的氛围,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力量。“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诗人将视角从江上的风浪转移到岸上和舟中,岸上空旷荒凉,只有夜晚的灯火明亮,而诗人自己在舟中坐起身来,等待夜尽天明,这一细节描写透露出诗人的孤独和寂寥,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尾联是全诗的情感升华之处,诗人感慨自己年少时离家远行,如今头发已白,岁月匆匆,然而心中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的关切却从未减少,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4. 作品点评

全诗起笔即勾勒江上风涛翻涌之景,收束于对世事艰难的深沉喟叹。前半部分浓墨重彩描绘风浪的汹涌可怖,后半段则委婉倾诉志士的悲怆心绪,将情感自然融入景致之中,形成沉郁悲壮的独特格调,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渊《念奴娇·我来牛渚》

下一篇:宋·释善珍《题金山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