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è
mìng
·
·
wèi
zēng
nán
fēng
zuò

朝代:宋作者:陈师道浏览量:3
zhǔ
jiā
shí
èr
lóu
shēn
dāng
sān
qiān
lái
qiè
mìng
shì
zhǔ
jìn
nián
wèi
zhǔ
shòu
寿
xiāng
sòng
nán
yáng
qiān
rěn
zhuó
zhǔ
cháng
wèi
rén
zuò
chūn
yán
yǒu
shēng
dāng
chè
tiān
yǒu
lèi
dāng
chè
quán
zhě
kǒng
zhī
qiè
shēn
cháng
lián
luò
fēng
shān
kōng
huā
hóng
juān
shì
dài
lǎo
huì
qiè
zhōng
shàng
rěn
bǎi
suì
dāng
qióng
tiān
kuān
qiè
shēn
róng
zhě
yǒu
zhī
shā
shēn
xiāng
cóng
xiàng
lái
míng
hán
qióng

译文

我夫主家富贵豪华,高楼连云,我受到夫主的看重,宠爱集于一身。自古以来女子薄命的不知有多少,如今轮到我,侍奉夫主,不能尽自己的天年。正在轻歌曼舞为夫主祝寿,忽然间送殡南阳雨泪涟涟。我怎忍心穿着夫主为我做的衣裳,为别人歌舞打扮强作欢颜。我悲痛呼叫,声彻云天,我泪如雨下,洒到黄泉。死去的人恐怕不会知道,我是这样地日日夜夜惆怅自怜。残叶落地,秋风再也不能把它吹回故枝,空旷的山野中,花儿寂寞地开放,一片惨红。你撒手西归还不待年老,我受到你的恩惠,却已是无尽无穷。死亡的痛苦还能够忍受,苟活世上的惨味,何时能够告终?谁说天不高地不广?只不过我自己不能与世相容。死去的人如果有知觉,我一定会杀身到地下相从。先前歌舞繁华之地,如今是一派荒凉,只有潇潇夜雨,把凄凉的蟋蟀鸣声伴送

逐句剖析

"主家十二楼":我夫主家富贵豪华,高楼连云,

# 十二楼:指宅第豪华,楼台高峻。

"一身当三千":我受到夫主的看重,宠爱集于一身。

# 一身当三千:谓美貌而受宠爱,一人抵当所有人。

"古来妾薄命":自古以来女子薄命的不知有多少,

"事主不尽年":如今轮到我,侍奉夫主,不能尽自己的天年。

# 不尽年:不能到生命的尽头。《庄子·养生主》:“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起舞为主寿":正在轻歌曼舞为夫主祝寿,

# 为主寿:为夫君祝福。

"相送南阳阡":忽然间送殡南阳雨泪涟涟。

# 南阳阡:《汉书·游侠传》:原涉父为南阳太守,父死,原涉大起冢舍,买地开道,立表署曰“南阳阡”。此代指墓地。

"忍著主衣裳":我怎忍心穿着夫主为我做的衣裳,

"为人作春妍":为别人歌舞打扮强作欢颜。

# 春妍:即打扮。

"有声当彻天":我悲痛呼叫,声彻云天,

# 彻天:响彻云天。

"有泪当彻泉":我泪如雨下,洒到黄泉。

# 彻泉:下达黄泉。

"死者恐无知":死去的人恐怕不会知道,

"妾身长自怜":我是这样地日日夜夜惆怅自怜。

# 长自怜:惆怅悲伤无休止。

"叶落风不起":残叶落地,秋风再也不能把它吹回故枝,

"山空花自红":空旷的山野中,花儿寂寞地开放,一片惨红。

"捐世不待老":你撒手西归还不待年老,

# 捐世:犹弃世。

"惠妾无其终":我受到你的恩惠,却已是无尽无穷。

"一死尚可忍":死亡的痛苦还能够忍受,

# 一死尚可忍:《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魏氏春秋》:魏明帝临死执宣王手目太子曰:“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

"百岁何当穷":苟活世上的惨味,何时能够告终?

# 何当穷:怎么打发。,百岁:指活着的人剩下的岁月。

"天地岂不宽":谁说天不高地不广?

"妾身自不容":只不过我自己不能与世相容。

"死者如有知":死去的人如果有知觉,

"杀身以相从":我一定会杀身到地下相从。

# 杀身以相从:谓自杀后得以在阴世相从。

"向来歌舞地":先前歌舞繁华之地,如今是一派荒凉,

# 地:一作处。

"夜雨鸣寒蛩":只有潇潇夜雨,把凄凉的蟋蟀鸣声伴送

# 寒蛩:秋天的蟋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妾薄命二首》是北宋诗人陈师道写的一组五言古诗。这两首诗借一位侍妾的口吻,抒发了她对去世主人的哀悼之情,实际也寄托了作者对老师曾巩的怀念。第一首诗里,侍妾诉说主人离世后的悲痛,还表明自己不愿改嫁他人的心意;第二首接着第一首的内容,主要写情感,表达了女主人在丈夫去世后极度孤寂痛苦的心情,甚至希望以死来报答主人的恩情。整组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读来让人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丰年间(1078-1085),曾巩负责编修五朝史事时,曾推荐陈师道担任史职,但因为陈师道当时没有考中进士,这个推荐最终没能得到批准。因此,陈师道一直对曾巩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到了元丰六年(1083年),陈师道得知曾巩去世的消息后,立刻写下了一组情感真挚的悼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悼亡诗。这首诗描写了侍妾悼念逝去主人,表达了诗人对恩师离去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使用了化用的写作手法,“十二楼”化用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的“凤楼十二重,四户入绮窗”,原句描绘宫楼的高峻华美,陈诗以此形容曾巩宅邸的恢弘。“一身当三千”化用白居易《长恨歌》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浓缩为五字,突出受宠之专。比喻:“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使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此处以“叶落”暗喻曾巩的离世,落叶随风凋零却无法重生,象征生命的消逝与无法挽回的遗憾;而“山空花自红”则通过山野中空寂的景象与独自绽放的红花对比,隐喻诗人对恩师逝去的孤独感与恩情未尽的怅惘。这两句以自然景物为喻,含蓄传达了生死相隔的哀痛。直抒胸臆:“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蛩”昔日歌舞升平的繁华之地,如今只剩夜雨淅沥与寒蛩哀鸣,歌舞地的荒芜象征着恩情的消逝与生命的无常,而“寒蛩”的鸣叫则暗示了诗人长夜难眠的哀思。是对生死相随的忠贞告白。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从正面写对亡夫的哀痛,表明自己会坚守忠贞、不再改嫁的心意。诗的开头两句讲自己从前得到丈夫的深切宠爱,只是平常叙述,语言简洁却意思清楚。“主家十二楼”这句,是从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里“凤楼十二重,四户八绮窗”的句子化用来的。“一身当三千”则是借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意思。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是陈师道写诗的一个特点,所以元刘壎《隐居通议》说陈师道“得费长房缩地之法,虽寻丈之间,固自有万里山河之势”。更难得的是,他化用前人诗句后并不显得局促,每一句都很朴素自然。“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情感从极满足的状态突然急转直下,变得极为失落。诗中说,尽管曾经有过长久的繁华时光,可得到的宠爱却并不长久,转眼间,丈夫就离开了人世,这里直接点出了题目中的“妾薄命”。“不尽年”这三个字是整首诗的关键,所有的悲伤与痛苦都从这里展开,后面的感慨也都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这两句,总结了前面的四句诗。“起舞为主寿”承接最开始的两句,写的是过去繁华热闹的日子里,女子为丈夫起舞祝寿的场景。“相送南阳阡”则承接接下来的两句,写的是丈夫突然离世后,女子送他到南阳墓地的情景。这样前后并列着写,更突出了欢乐还没享尽,悲哀就突然降临的反差,让女子的凄凉处境更让人心疼。刘禹锡在《代靖安佳人怨》里写过:“向来行哭里门道,昨夜画堂歌舞人。”陈师道的这两句诗其实和刘禹锡的诗意有承接,但用词更简单直白,通过这种对比,更直接地表现出痛苦来得太快、让人难以接受的感受,诗句之间的跳跃感和对比也很明显。所以陈模《怀古录》评说:“盖言初起舞为寿,岂期今乃相送南阳阡,乃不假干淡字而意自转者。”“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妍”这两句诗,流露出作者对丈夫离世后的感伤。任渊在注释中提到,陈师道这里借鉴了白居易《燕子楼》里的意思,原句是“钿晕罗衫色如烟,一回看着一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得几年”,但陈师道的表达更古朴简洁。确实,白居易的诗是直接写自己不忍心再穿旧衣为他人起舞,陈师道则用反问的方式,隐含着“不再为别人勉强欢笑”的坚定,反而更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痛苦。当时朝廷局势变化频繁,新旧两派党争激烈,两党交替掌权。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师门”二字讳莫如深,一旦自己跟随的老师失势,就急忙划清界限,生怕被牵连。陈师道的这两句诗正是有感而发,借诗中侍妾的口吻,暗讽那些见风使舵、迎合权势的人,同时也表明自己立场坚定、人格不改的态度。正如任渊所说:“皆以自表,见其不忍更名他师也。”“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作者直接倾诉内心感受,说自己对主人感情深厚,一边哭喊一边悲痛到极点。这四句诗读起来连贯流畅,那种悲伤的情绪浓烈得没法用言语说清。根据任渊的解释,“有声”二句,是用《史通》中温子升“怨痛之响,上彻青天”句及韩愈诗“上呼无时间,滴地泪到泉”句。“死者恐无知”是出《孔子家语》:“子贡问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妾身长自怜”本李白《去奴词》:“孤妾常自怜。”陈师道把这些前人的句子融合起来,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厚饱满。第二首延续了第一首的主题,展现了愿意牺牲自己来追随对方的情感,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连贯一致。因此,范大士在《历代诗发》中提到:既然琵琶不能再抱他人,天地之间也无处容身,即便想要活下去又能如何?这两首诗在主题和情感的衔接上非常自然紧密。“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从写景入手引出情感,虽然表面是描绘景色,却包含丰富的意味。诗人的意图至少有三层:第一层,这两句承接上文“相送南阳阡”的内容,继续描写墓园的景象,同时自然引出后面的抒情,这是最直接的作用;第二层,通过描写墓地的凄凉场景,用飘落的树叶和鲜艳的红花相互衬托,落叶凋零,红花却依然盛开,这种对比更突出了山野的空旷与寂静,景物描写十分传神,也烘托出一种苍凉迷茫的氛围。所以任渊评价说:“这两句把墓地的凄惨样子都细致地描绘出来了。”这是第二层作用;第三层,这两句在写景抒情中还隐含着比喻。落叶象征已经去世的人,红花则比喻诗人自己。但落叶已经枯败飘落,红花的娇艳反而显得没有依托,徒留一片空荡。潘岳在《悼亡诗》里写过“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也是用落叶比喻人的离世,但表达的深意不如陈师道的诗深刻。因此陈模在《怀古录》中称赞《妾薄命》里的这两句:“陈后山的‘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在兴起情感的同时隐含比喻,却让人感觉不到刻意,这才是真正掌握了诗歌中‘兴’与‘比’的用法啊。”“捐世不待老,惠妾无其终”两句,说的是丈夫还没到年老就离开了人世,他对我的恩情无穷无尽,我却连完整报答都做不到,更遗憾这份恩情没能从头至尾延续下去。《诗林广记》里提到谢枋得评价这两句“有说不完的意味”,还说后山(可能指陈师道)当年虽努力想被曾巩(南丰)推荐,却未能如愿,没想到曾巩这么快就去世了。“一死尚可忍,百岁何当穷”紧接上文,意思是死了或许还能忍受,但活着的话,这没完没了的痛苦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由此她感叹“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天地哪有不够宽的地方?只是我自己的处境容不下自己。这种无处可去的绝望,比孟郊“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更让人揪心。“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诗中女子四处寻觅出路,最终下了决心,发出坚定的誓言,愿意随亡者而去。这几句情感一步步推进,越来越深刻,正如范大士在《历代诗发》里说的:“琵琶不能换个人抱,天地也没有我的容身之处,就算不想死又能怎样?”而这种“必死”的念头,又和上一首“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遥相呼应,表达她知恩必报的心意。当然,这首诗的主题还是通过赞扬侍妾的忠诚,来表达诗人自己对老师的感激。所以任渊说:“‘杀身相从’这种话,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说得出来。”他觉得,要是老师去世后就背弃这份情义,读了这首诗多少会有些惭愧吧。“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蛩”从前歌声热闹、舞步轻盈的地方,如今只剩下夜雨细细落下、蟋蟀低声哀鸣的声响。这种变化里,藏着对曾经繁华不再、只剩空楼的感慨。和前面直接浓烈的情绪不同,这样的结尾让诗意更有层次,不会让人一眼看尽。结尾这几句写歌舞的句子,正好和组诗第一首开头提到的“十二楼”形成呼应,能看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4. 作品点评

《妾薄命》作为陈师道诗歌创作的重要代表,被编排在《后山诗集》首篇,体现了该作品对其诗学风貌的集中呈现。陈师道的诗歌特质表现为:语言取法汉魏,气质深沉古朴,情感表达真挚恳切,同时注重文字锤炼而能归于简淡。此诗语言看似浅白如话,既少用典故也不故作艰涩,采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但细察可见其用典自然融入文本,字句皆有传统诗学渊源。除却简淡雅致的审美追求,该诗还展现出语言凝练、意蕴深厚的艺术特征,通过高度浓缩的表达实现情感与哲思的凝练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农桑》

下一篇:宋·邓林《王夷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