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huáng
zhōu

朝代:宋作者:陈师道浏览量:3
xìng
míng
céng
luò
jiàn
shū
zhōng
huà
yán
gōng
shēng
mǎn
tiān
xià
shí
nián
cóng
shì
qióng
bái
tóu
wèi
jué
gōng
míng
wǎn
qīng
yǎn
cháng
méng
jīn
tóng
shuāi
yòu
wèi
jīn
bié
shù
háng
lǎo
lèi
西
fēng

译文

我的姓名曾经落在您的荐书之中,可我实在没有无盐那样的才华让您来推荐我也只是徒劳无功。有一天徒有虚名传遍天下,十年来做官却落得个穷途末路。头发变白了也没觉得追求功名已经太晚,您一直以来对我的赏识和厚待始终如一。如今我年老多病又要与您分别,几行老泪洒落在西风之中。

逐句剖析

"姓名曾落荐书中":我的姓名曾经落在您的荐书之中,

# 姓名曾落荐书中: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曾巩主修五朝国史,准其自选属员,曾巩荐陈师道,因师道乃一布衣,未准。哲宗元禧二年,苏轼等人荐师道,奏状有云:“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若将终身。苟非其人,义不往见。过壮未仕,实为遗才。欲望圣慈,特赐录用,以奖士类。”(《东坡奏议卷三》)晁补之荐陈师道状云:“伏见徐州陈师道,年三十五,孝弟忠信闻于乡闾。文知圣人之意,文有作者之风。怀其所能,深耻自售,恬淡寡欲,不干有司。亲随京师,身给劳事,蛙生其釜,愠不见色。方朝廷振起滞才,风劝多士。谓如师道一介,亦当褒采不遗。”(《鸡肋集》卷三五)

"刻画无盐自不工":可我实在没有无盐那样的才华让您来推荐我也只是徒劳无功。

# 刻画无盐:《晋书·周觊传》:“庾亮谓觊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觊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说的是他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太过,犹如刻画无盐,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就显得唐突了。

"一日虚声满天下":有一天徒有虚名传遍天下,

# 虚声:指虚名。

"十年从事得途穷":十年来做官却落得个穷途末路。

# 十年从事得途穷:陈师道元韦占二年始入仕任徐州教授,后移颍州教授。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庭坚等遭贬逐,师道亦被罢职。他生计无着,携家投靠任澶州知州的岳父郭概。途中母亲去世,师道虽又接到彭泽令的任命,却因母丧未赴任。回徐州葬母后,往依改任曹州知州的岳父。四年(公元1097年),岳父去世,师道仍回徐州,生活极其贫困,有时竟至断炊。途穷:《晋书·阮籍传》:“(阮籍)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白头未觉功名晚":头发变白了也没觉得追求功名已经太晚,

"青眼常蒙今昔同":您一直以来对我的赏识和厚待始终如一。

# 青眼:重视。眼睛青色,其旁白色。正视则见青处,斜视则见白处。晋阮籍不拘礼教,能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康携酒挟琴来访,籍大悦,乃对以青眼(见《世说新语》)。后因谓对人重视曰青眼,对人轻视曰白眼。此指作者虽穷途,顾念今昔,深蒙黄徐州以青眼相加,这知己之情,尤为可贵。

"衰疾又为今日别":如今我年老多病又要与您分别,

"数行老泪洒西风":几行老泪洒落在西风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别黄徐州》是北宋诗人陈师道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创作的七言律诗,是诗人临别徐州时,向州守黄氏辞行的感怀之作。诗中既追忆个人际遇的浮沉,又倾诉与友人惜别的真挚情谊。首联回溯往昔,诗人感念曾获贤达赏识举荐,人生际遇得以转变;颔联则以自嘲之笔,坦言自己虽空负才名,却在十年学政生涯后,无奈落得丢官去职的结局,字里行间尽是世事无常的慨叹。其离别徐州之际,向州守黄氏辞行的寄情之作。诗中既道尽个人坎坷际遇,又饱含真挚惜别之情,字里行间皆是深沉感慨。整首诗如与友人促膝长谈,毫无保留地倾诉肺腑,情感真挚浓烈,沉郁顿挫的笔调中,凝聚着对人生际遇的喟叹与对友人情谊的珍视,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陈师道自幼矢志向学,潜心钻研文墨,凭借卓越的文学才华,赢得了曾巩、苏轼等文坛巨匠的赏识与举荐。然而,他未通过科举入仕,仕途之路充满荆棘坎坷。正如谢克家在《后山居士集序》中所述,他罢官返回彭城后,家境愈发困窘。陈师道从颍州州学卸任后迁居徐州,生活难以为继。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前往曹州,投奔时任曹州知州的岳父郭概。这首诗,正是他离开徐州、前往曹州之际,向徐州知州黄氏辞行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属于送别酬赠题材。整首诗如挚友间的坦诚对话,毫不掩饰地倾诉内心所想,情感深沉浓烈,字字句句饱含着对命运的感慨与对友人的不舍,极具感染力。

2. 写作手法

用典:“刻画无盐自不工”用《晋书·周觊传》“刻画无盐,唐突西施”的典故,表示作诗尚未全工,有愧所得的称誉,委婉表达自己对诗歌创作尚未炉火纯青、愧受赞誉的谦逊态度。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姓名曾落荐书中”,回顾往昔,陈师道提及自己的名字曾被纳入名流的举荐文书之中。尽管他多年钻研诗艺,却仍觉自身造诣未达精妙之境,故而自谦“自不工”。首句巧妙化用元稹“名落公卿口”与杜甫“名玷荐贤中”的诗意,次句则援引《晋书・周觊传》“刻画无盐,唐突西施”的典故,委婉表达自己对诗歌创作尚未炉火纯青、愧受赞誉的谦逊态度。三四句“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道尽人生际遇的跌宕起伏。前句追忆往昔,因苏轼、傅尧俞、孙觉等贤达的举荐,他以一介布衣获任徐州教授,声名鹊起;后句则感慨现实,从元祐二年(1086年)任职至作诗之时,整整十年学政生涯,却在绍圣元年(1094年)因党争之祸被罢黜,“途穷”二字,饱含无辜遭黜的愤懑与无奈。“白头未觉功名晚”两句,展现出陈师道虽已鬓生华发,却因得到徐州知州黄氏的赏识与赞誉,心中仍存对未来功名的期许。他感念黄氏始终以真诚相待,这份知遇之恩,恰似范讽诗中“惟有南山与君眼,相逢不改旧时青”所描绘的珍贵情谊。诗的结尾“衰病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情感真挚深沉。陈师道感叹岁月无情,自己年老体衰且疾病缠身,在这离别的时刻,不禁老泪纵横。“西风”点明秋季,秋风萧瑟常引发人们的悲愁情绪,加之他境遇困窘,离别之际更是感慨万千,此句直接点明了诗作赠别黄氏的主旨。整首诗深刻展现了陈师道在人生抉择中的无奈与挣扎。他本无意卷入政治纷争,却无辜遭受牵连,失去州学教授之职,生活陷入困顿。但诗中也透露出他对诗艺的执着追求与对功名的向往,即便年事已高,若能得遇知音,仍愿为理想而奋斗。他对黄氏始终以礼相待、给予赏识的感激之情,也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正如杜甫诗中“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所表达的信念,让这首诗在苍凉中仍存希望之光。

4. 作品点评

陈师道作诗向来追求字字有典、句句有本,在遣词造句上刻意雕琢,力求精简凝练。这种创作风格虽成就了其诗歌的严谨考究,却也常使作品因过度求工陷入拘谨之境,难以舒展自如。然而《别黄徐州》一诗却别具一格,尽管写于困顿失意之时,诗人却抛开往日谨严的创作桎梏,以酣畅淋漓之态直抒胸臆。全诗在真挚情感的自然流淌下,打破了其惯有的雕琢痕迹,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流畅感,于质朴中见真章,尽显动人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白玉蟾《对月六首其一》

下一篇:宋·陆游《岁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