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qiū
guāng
zhú

朝代:宋作者:陈师道浏览量:3
qiū
guāng
zhú
lián
shēng
qiū
fān
fēng
jīng
què
zhuì
àn
luò
qīng
lín
hóng
wēi
xíng
shēng
duàn
cháng
láng
xūn
qīn
huàn
shēng
xiāng
miè
zhú
què
yán
míng
yuè
lǎn
xiān
qiè
wēi
liáng

译文

秋天的阳光照亮了大地,窗帘和帷幕间透露出浓浓的秋意。露水沾湿的树叶在风中翻动,惊得喜鹊掉下来,那些绿叶丛中夹杂着暗红的果实也悄悄坠落。在长长的走廊里,轻轻的脚步声已经消失,熏香炉里燃着香,被褥也换成了新的。熏香炉里燃着香,被褥也换成了新的,刚想披上衣裳,却又有些害怕那微微的凉意。

逐句剖析

"秋光烛地":秋天的阳光照亮了大地,

# 烛:照亮。

"帘幕生秋意":窗帘和帷幕间透露出浓浓的秋意。

"露叶翻风惊鹊坠":露水沾湿的树叶在风中翻动,惊得喜鹊掉下来,

# 惊鹊:受惊的乌鹊。

"暗落青林红子":那些绿叶丛中夹杂着暗红的果实也悄悄坠落。

"微行声断长廊":在长长的走廊里,轻轻的脚步声已经消失,

"熏炉衾换生香":熏香炉里燃着香,被褥也换成了新的。

# 熏炉:熏香炉里燃着香,被褥也换成了新的,

"灭烛却延明月":熏香炉里燃着香,被褥也换成了新的,

"揽衣先怯微凉":刚想披上衣裳,却又有些害怕那微微的凉意。

# 揽衣:提起衣衫。揽:穿上,披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秋光烛地》是北宋诗人陈道师所作的词。此词着意描绘秋天景色,上片写晨景,抓住“露叶翻风”“暗落”等有特征性的动态,将秋景写活;下片写夜晚,呈现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等场景。全词情意深婉,用语精警,把画面、意境生动展现,颇能代表陈师道的词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秋景词。描绘了秋天的晨景与夜晚场景,晨景中露叶翻风、鹊坠红落,夜晚有长廊声断、熏炉生香、明月入户。营造了秋意浓郁且清冷静谧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秋景的细腻感受与秋夜的独特情思。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上片“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通过“露叶翻风”“鹊坠”“红落”等细节,勾勒出落叶纷飞、鹊雀受惊的生动秋景画面,将秋景写活。情景交融:下片“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借“灭烛延月”“揽衣怯凉”的动作与感受,将秋夜的清冷静谧与词人的细腻情思交融,尽显秋意与心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首二句“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开宗明义总写秋景,以“秋光”“秋意”直接点题,营造出浓郁的秋日氛围,使帘幕内外皆浸染秋之气息。“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二句,进一步聚焦秋景细节,通过“露叶翻风”的动态描写,展现含露树叶被秋风拂动的景象,“惊鹊坠”以鹊雀受惊飞落的细节,侧面烘托秋风的力量,“暗落青林红子”则细腻勾勒出红叶悄然飘落青林的画面,几个动词连用,将秋景的动态感与层次感生动呈现。下片首二句“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转写夜晚场景,“微行声断长廊”以走廊中脚步声的消失,凸显秋夜的寂静,“熏炉衾换生香”则通过熏炉散发的香气,增添了一丝温馨气息,在寂静中融入生活细节。末二句“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描绘入夜后的动作与感受,“灭烛却延明月”写吹灭蜡烛后月光入室的自然转换,“揽衣先怯微凉”则通过“揽衣”的动作和“怯微凉”的心理,细腻表现出词人对秋夜凉意的敏锐感知,情景交融,尽显秋夜的清冷静谧与词人的细腻情思。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情感深挚委婉,用词精当警策,笔调刚健峭拔,足见陈师道词风的特征。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其词作“数十首,号曰语业,妙处如其诗。但用意太深,有时僻涩”。此词中,既有如诗般的精妙韵味,又有构思深沉的特点,其长处与不足均得到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陈无己所作数十首,号曰语业,妙处如其诗。但用意太深,有时僻涩。

宋王灼《碧鸡漫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下一篇:宋·吴儆《寓壶源僧舍三绝(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