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g
gān
zhōu
·
·
jiāng
jūn
yǐn
guī
lái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guǎng
zhuàn
广
néng
mèi
yīn
niàn
cháo
chǔ
lǎo
yáng
mín
zhān
yuē
tóng
shān
jiān
yòng
guǎng
广
shì
zhī
jiāng
jūn
yǐn
guī
lái
cháng
tíng
jiě
diāo
ān
hèn
líng
zuì
wèi
cōng
cōng
wèi
shí
táo
yán
shè
shān
héng
liè
shí
xiǎng
jīng
xián
luò
fēng
hóu
shì
suì
wǎn
tián
jiān
shuí
xiàng
sāng
yào
duǎn
zhù
nán
shān
kàn
fēng
liú
kāng
kǎi
tán
xiào
guò
cán
nián
hàn
kāi
biān
gōng
míng
wàn
shèn
dāng
shí
jiàn
zhě
céng
xián
shā
chuāng
wài
xié
fēng
zhèn
qīng
hán

译文

夜晚读了《李广传》,无法入睡。于是想起了晁楚老和杨民瞻约好一起住在山里的约定,便开玩笑地借用李广的故事,写了一首诗寄给他们。当年的将军李广深夜饮酒归来,在长亭卸下华美的马鞍。灞陵醉尉因他未自报身份而呵斥阻拦,匆匆间竟未认出这位名将,只有桃李树默默无言。他独自在山间射猎,把山石误认作猛虎,弓弦震响竟将石块射裂。这样战功赫赫的英雄,最终却潦倒归隐,在乡野间虚度晚年。谁愿去杜曲种田务农,我偏要换上粗布短衣,跨上战马,移居到南山?效仿古人风流豪迈的气概,谈笑间度过余生。汉朝开拓边疆,功名封疆万里,可当时像李广这样的猛将,竟也被弃置闲居。纱窗外面、忽起斜风细雨,送来一阵沁人的寒意。

逐句剖析

"夜读《李广传》":夜晚读了《李广传》,

"不能寐":无法入睡。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于是想起了晁楚老和杨民瞻约好一起住在山里的约定,

# 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生平不详。晁楚老:《上饶县志》卷二十三《寓贤》:“晁谦之字恭祖,澶州人,渡江亲族离散,极力収恤,因居信州。仕宋,官敷文阁直学士,卒葬铅山 鹅湖,子孙因家焉。”按:晁楚老始未详,疑即谦之之后人也。

"戏用李广事":便开玩笑地借用李广的故事,

"赋以寄之":写了一首诗寄给他们。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当年的将军李广深夜饮酒归来,

"长亭解雕鞍":在长亭卸下华美的马鞍。

# 解雕鞍:卸下精美的马鞍,指下马。

"恨灞陵醉尉":灞陵醉尉因他未自报身份而呵斥阻拦,

"匆匆未识":匆匆间竟未认出这位名将,

"桃李无言":只有桃李树默默无言。

# 桃李无言: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曾用此谚语来赞美李广虽然不善辞令,却深得天下人敬爱。这里代指李广。

"射虎山横一骑":他独自在山间射猎,把山石误认作猛虎,

"裂石响惊弦":弓弦震响竟将石块射裂。

# 裂石响惊弦:引用李广射石虎的典故。

"落魄封侯事":这样战功赫赫的英雄,最终却潦倒归隐,

"岁晚田间":在乡野间虚度晚年。

# 岁晚田间:指李广屡立战功却没有被封侯,晚年闲居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谁愿去杜曲种田务农,

"要短衣匹马":我偏要换上粗布短衣,跨上战马,

"移住南山":移居到南山?

"看风流慷慨":效仿古人风流豪迈的气概,

"谈笑过残年":谈笑间度过余生。

# 谈笑过残年:一作“谁向至残年”。杜甫《曲江》三章:“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汉开边":汉朝开拓边疆,

# 开边:指西汉时开疆拓土向外扩张。

"功名万里":功名封疆万里,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可当时像李广这样的猛将,竟也被弃置闲居。

# 健者:《后汉书·袁绍传》:“天下健者,岂惟董公。”,甚:为何,为什么。

"纱窗外、":纱窗外面、

# 纱窗外:纱窗外三句:用苏轼《和刘道原咏史》诗“独掩陈编吊兴废,窗前山雨夜浪浪”句意。

"斜风细雨":忽起斜风细雨,

"一阵轻寒":送来一阵沁人的寒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用简短的篇幅讲述了汉代名将李广的遭遇,下片则着重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怀。通过追忆李广这位战功赫赫却不得志的将军,辛弃疾暗喻自己无辜被罢官闲居的愤懑,痛斥当权者排挤忠良之士的行径,同时展现出虽遭挫折仍不改报国之志的豪情。作品属于典型的借古人古事表达内心愤懑的创作手法,将历史事件、前人诗句与自身情感巧妙融合,特别是大量运用典故的自然贴切,充分体现了辛词“以文为词”的独特风格,既保持了历史厚重感,又饱含着深沉的个人情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辛弃疾二十三岁就参军抗金,南归后也做了不少实事。但他性格刚直,遭人诬告陷害,四十多岁就被免去官职。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当时辛弃疾四十八岁。他借汉代名将李广战功卓著却遭贬斥的遭遇,抒发自己被小人诽谤、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描绘了汉代名将李广功高反黜、晚年归隐的遭遇,展现其壮志难酬的悲愤。词人借李广自喻,暗讽南宋朝廷弃用忠良,既体现对历史不公的愤懑,又流露超然豁达的隐逸之志。

2. 写作手法

用典:“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化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夜归灞陵亭被醉尉阻拦的典故:汉代名将李广功高反黜,归乡时竟遭小吏羞辱,桃李无言却成蹊,暗喻辛弃疾自身抗金功业未建却屡遭贬谪的愤懑。“汉开边、功名万里”反用汉代开疆拓土的史实,借古讽今,痛陈南宋偏安下“健者也曾闲”的荒诞,将李广的悲剧升华为时代对人才的压抑。全篇以李广自况,典中藏讽,于苍凉笔触间透出英雄失路的悲慨。首尾呼应:上片开篇“故将军饮罢夜归来”以李广夜归的豪宕场景起笔,下片结句“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则以凄冷之景收束全篇。开篇的壮阔与结尾的萧瑟形成强烈反差,既暗合李广“落魄封侯”的悲剧命运,又隐喻词人自身抗金壮志难酬的愤懑。首尾寒暖交织,将历史人物的失意与词人现实的孤寂融为一体,深化了“健者也曾闲”的愤慨与苍凉意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用简短的文字概括了李广的经历。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被免职闲居时,有天夜里带随从到田间饮酒,回程经过霸陵亭。喝醉的守亭官呵斥他:“现任将军都不许夜行,何况是前任!”就把他扣留到天亮。词的开头提到“故将军”,特意用这个称呼放在句首,既表达了对霸陵尉势利眼的不满,也暗含对李广遭遇的同情。接着引用司马迁的评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直接用来称呼李广,既赞颂他为人朴实却自带威望,又形成与霸陵尉的鲜明对比:一个被人敬重,一个遭人羞辱,爱憎之情非常明显。史书还记载李广打猎时,误把石头当老虎射箭,箭镞竟深深嵌入石中。词中“射虎”两句说的就是这事。独自骑马闯山射石,既显出他的胆量过人,箭术精湛更说明他体力非凡。这样的人才被朝廷冷落,正说明当时政治的腐败。李广自己曾感叹:跟着皇帝打匈奴,部下普通校尉都能靠军功封侯,自己战功无数却始终未得封赏。词中“魄”两句正是说这遭遇。忠心报国却不得重用,武艺高强反遭罢免,这种反差更揭露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司马迁的原传有几千字,辛弃疾只用几十个字就勾勒出人物形象,既生动又全面,可见他的文字功力确实深厚。下片转而写作者自己的感想。这里引用了杜甫的诗句,杜甫曾在诗中说想搬到南山边,穿着粗布衣看李广射虎度过晚年。作者在题记里提到和晁楚老、杨民瞻约定隐居山间,这里借用杜甫对李广的向往,暗示晁、杨二人对他的情谊,赞扬他们不以境遇变化改变友情的品格,这与前面霸陵尉的势利形成强烈对比。“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这句,既呼应前文李广的遭遇,也表现出作者面对挫折仍保持豁达的心态。“汉开边”这句借汉朝说宋朝,包含多层意思:汉朝开疆拓土时,像李广这样的猛将竟遭闲置,可见小人当道自古皆然;宋朝现在主张议和,更不该排斥能征善战的将领。表面是说历史现象,实际是批评当朝政治腐败,忠良受排挤。作者自己遭贬也是因为小人诬陷,所以结尾用“纱窗外斜风细雨”的景象作隐喻:就像柳宗元诗里“惊风密雨”摧残香草,这里改“惊风”为“斜风”暗示诽谤者的阴险,用“细雨”比喻他们手段琐碎,加上“轻寒”更显其卑劣。这种写法既点出夜读的情境,又暗含对小人的鄙视。

4. 作品点评

辛弃疾这首词化用了不少前人诗句,但他并非照抄典故,而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情感赋予新意。比如上片写霸陵呵夜故事时,加入“长亭解雕鞍”的细节,让场景更真实动人;描绘打猎射虎场景时,用“裂石响惊弦”的比喻,使画面充满力量。下片“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这句,语气刚劲措辞委婉,反复转折才说完,饱含着深沉感慨。全词既有真挚的感情,又有新颖的语言,既保持古典韵味又富有创造,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由李广故事,寄寓敬仰之情,并将自身故事,自身遭遇及自身时代和李广故事、李广遭遇及李广所处时代、亦即将今与古,现实与历史结合在一起,进一步表现其敬仰之情以及不慢情绪,使所作戏作,更加带有深刻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施议对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周南《季春》

下一篇:宋·方回《无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