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李广传》":夜晚读了《李广传》,
"不能寐":无法入睡。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于是想起了晁楚老和杨民瞻约好一起住在山里的约定,
# 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生平不详。晁楚老:《上饶县志》卷二十三《寓贤》:“晁谦之字恭祖,澶州人,渡江亲族离散,极力収恤,因居信州。仕宋,官敷文阁直学士,卒葬铅山 鹅湖,子孙因家焉。”按:晁楚老始未详,疑即谦之之后人也。
"戏用李广事":便开玩笑地借用李广的故事,
"赋以寄之":写了一首诗寄给他们。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当年的将军李广深夜饮酒归来,
"长亭解雕鞍":在长亭卸下华美的马鞍。
# 解雕鞍:卸下精美的马鞍,指下马。
"恨灞陵醉尉":灞陵醉尉因他未自报身份而呵斥阻拦,
"匆匆未识":匆匆间竟未认出这位名将,
"桃李无言":只有桃李树默默无言。
# 桃李无言: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曾用此谚语来赞美李广虽然不善辞令,却深得天下人敬爱。这里代指李广。
"射虎山横一骑":他独自在山间射猎,把山石误认作猛虎,
"裂石响惊弦":弓弦震响竟将石块射裂。
# 裂石响惊弦:引用李广射石虎的典故。
"落魄封侯事":这样战功赫赫的英雄,最终却潦倒归隐,
"岁晚田间":在乡野间虚度晚年。
# 岁晚田间:指李广屡立战功却没有被封侯,晚年闲居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谁愿去杜曲种田务农,
"要短衣匹马":我偏要换上粗布短衣,跨上战马,
"移住南山":移居到南山?
"看风流慷慨":效仿古人风流豪迈的气概,
"谈笑过残年":谈笑间度过余生。
# 谈笑过残年:一作“谁向至残年”。杜甫《曲江》三章:“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汉开边":汉朝开拓边疆,
# 开边:指西汉时开疆拓土向外扩张。
"功名万里":功名封疆万里,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可当时像李广这样的猛将,竟也被弃置闲居。
# 健者:《后汉书·袁绍传》:“天下健者,岂惟董公。”,甚:为何,为什么。
"纱窗外、":纱窗外面、
# 纱窗外:纱窗外三句:用苏轼《和刘道原咏史》诗“独掩陈编吊兴废,窗前山雨夜浪浪”句意。
"斜风细雨":忽起斜风细雨,
"一阵轻寒":送来一阵沁人的寒意。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描绘了汉代名将李广功高反黜、晚年归隐的遭遇,展现其壮志难酬的悲愤。词人借李广自喻,暗讽南宋朝廷弃用忠良,既体现对历史不公的愤懑,又流露超然豁达的隐逸之志。
2. 写作手法
用典:“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化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夜归灞陵亭被醉尉阻拦的典故:汉代名将李广功高反黜,归乡时竟遭小吏羞辱,桃李无言却成蹊,暗喻辛弃疾自身抗金功业未建却屡遭贬谪的愤懑。“汉开边、功名万里”反用汉代开疆拓土的史实,借古讽今,痛陈南宋偏安下“健者也曾闲”的荒诞,将李广的悲剧升华为时代对人才的压抑。全篇以李广自况,典中藏讽,于苍凉笔触间透出英雄失路的悲慨。首尾呼应:上片开篇“故将军饮罢夜归来”以李广夜归的豪宕场景起笔,下片结句“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则以凄冷之景收束全篇。开篇的壮阔与结尾的萧瑟形成强烈反差,既暗合李广“落魄封侯”的悲剧命运,又隐喻词人自身抗金壮志难酬的愤懑。首尾寒暖交织,将历史人物的失意与词人现实的孤寂融为一体,深化了“健者也曾闲”的愤慨与苍凉意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用简短的文字概括了李广的经历。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被免职闲居时,有天夜里带随从到田间饮酒,回程经过霸陵亭。喝醉的守亭官呵斥他:“现任将军都不许夜行,何况是前任!”就把他扣留到天亮。词的开头提到“故将军”,特意用这个称呼放在句首,既表达了对霸陵尉势利眼的不满,也暗含对李广遭遇的同情。接着引用司马迁的评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直接用来称呼李广,既赞颂他为人朴实却自带威望,又形成与霸陵尉的鲜明对比:一个被人敬重,一个遭人羞辱,爱憎之情非常明显。史书还记载李广打猎时,误把石头当老虎射箭,箭镞竟深深嵌入石中。词中“射虎”两句说的就是这事。独自骑马闯山射石,既显出他的胆量过人,箭术精湛更说明他体力非凡。这样的人才被朝廷冷落,正说明当时政治的腐败。李广自己曾感叹:跟着皇帝打匈奴,部下普通校尉都能靠军功封侯,自己战功无数却始终未得封赏。词中“魄”两句正是说这遭遇。忠心报国却不得重用,武艺高强反遭罢免,这种反差更揭露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司马迁的原传有几千字,辛弃疾只用几十个字就勾勒出人物形象,既生动又全面,可见他的文字功力确实深厚。下片转而写作者自己的感想。这里引用了杜甫的诗句,杜甫曾在诗中说想搬到南山边,穿着粗布衣看李广射虎度过晚年。作者在题记里提到和晁楚老、杨民瞻约定隐居山间,这里借用杜甫对李广的向往,暗示晁、杨二人对他的情谊,赞扬他们不以境遇变化改变友情的品格,这与前面霸陵尉的势利形成强烈对比。“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这句,既呼应前文李广的遭遇,也表现出作者面对挫折仍保持豁达的心态。“汉开边”这句借汉朝说宋朝,包含多层意思:汉朝开疆拓土时,像李广这样的猛将竟遭闲置,可见小人当道自古皆然;宋朝现在主张议和,更不该排斥能征善战的将领。表面是说历史现象,实际是批评当朝政治腐败,忠良受排挤。作者自己遭贬也是因为小人诬陷,所以结尾用“纱窗外斜风细雨”的景象作隐喻:就像柳宗元诗里“惊风密雨”摧残香草,这里改“惊风”为“斜风”暗示诽谤者的阴险,用“细雨”比喻他们手段琐碎,加上“轻寒”更显其卑劣。这种写法既点出夜读的情境,又暗含对小人的鄙视。
4. 作品点评
辛弃疾这首词化用了不少前人诗句,但他并非照抄典故,而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情感赋予新意。比如上片写霸陵呵夜故事时,加入“长亭解雕鞍”的细节,让场景更真实动人;描绘打猎射虎场景时,用“裂石响惊弦”的比喻,使画面充满力量。下片“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这句,语气刚劲措辞委婉,反复转折才说完,饱含着深沉感慨。全词既有真挚的感情,又有新颖的语言,既保持古典韵味又富有创造,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 由李广故事,寄寓敬仰之情,并将自身故事,自身遭遇及自身时代和李广故事、李广遭遇及李广所处时代、亦即将今与古,现实与历史结合在一起,进一步表现其敬仰之情以及不慢情绪,使所作戏作,更加带有深刻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施议对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