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ī
tà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shí
zhì
fēi
chén
huī
hòu
bīng
huǒ
cuī
diān
kēng
xiāng
zhěn
jiè
zhī
shì
zhī
lóng
yǎn
lái
fēi
chē
kuà
shān
héng
hǎi
fēng
zhī
xīn
cǎi
gōng
zhōng
měi
rén
yán
jīng
chén
jiàn
xuè
liú
qiān
zǎi
yǒng
yuán
zhī
lái
jiāo
zhōu
tiān
bǎo
suì
gòng
zhī
zhì
jīn
shí
lín
ròu
rén
shāng
lèi
yóu
yuàn
tiān
gōng
lián
chì
shēng
yóu
wéi
chuāng
wěi
shùn
fēng
tiáo
bǎi
dēng
mín
hán
wéi
shàng
ruì
jūn
jiàn
biān
qián
dīng
hòu
cài
xiāng
chǒng
jiā
zhēng
xīn
mǎi
chǒng
chū
jīn
nián
dòu
pǐn
chōng
guān
chá
jūn
suǒ
zhì
yǎng
kǒu
lòu
luò
yáng
xiàng
jūn
zhōng
xiào
jiā
lián
jìn
yáo
huáng
huā

译文

每隔十里设置一个驿站,运送荔枝的快马疾驰而过,扬起漫天飞尘,每隔五里设有一个土堡,催促着驿卒像面临兵火般急速前行。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百姓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经过。飞快的车儿越过了重重高山,似隼鸟疾飞过海;到长安时,青枝绿叶,仿佛刚从树上摘采。宫中美人高兴地咧嘴一笑,那扬起的尘土,那飞溅的鲜血,千载后仍令人难以忘怀。永元年的荔枝来自交州,天宝年的荔枝来自涪州。人们到今天还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有谁把酒去祭奠唐伯游?我只希望天公可怜可怜小百姓,不要生这样的尤物,成为人民的祸害。只愿风调雨顺百谷丰收,人民免受饥寒就是最好的祥瑞。你没见到,武夷溪边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谓,后有蔡襄,装笼加封进贡给官家?争新买宠各出巧意,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贡茶。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只知满足皇上口体欲望,是多么卑鄙恶劣!洛阳的钱惟演相公,出身于忠孝传家的门第,可惜的是,他也为了讨好皇帝进献了珍贵的姚黄牡丹花。

逐句剖析

"十里一置飞尘灰":每隔十里设置一个驿站,运送荔枝的快马疾驰而过,扬起漫天飞尘,

# 置:驿站。

"五里一堠兵火催":每隔五里设有一个土堡,催促着驿卒像面临兵火般急速前行。

# 堠:(hòu)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颠坑仆谷相枕藉":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

# 枕藉: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

"知是荔枝龙眼来":百姓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经过。

"飞车跨山鹘横海":飞快的车儿越过了重重高山,似隼鸟疾飞过海;

# 鹘:(hú)鸷鸟名。即隼(sǔn)。

"风枝露叶如新采":到长安时,青枝绿叶,仿佛刚从树上摘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宫中美人高兴地咧嘴一笑,

# 破颜:变为笑脸。

"惊尘溅血流千载":那扬起的尘土,那飞溅的鲜血,千载后仍令人难以忘怀。

"永元荔枝来交州":永元年的荔枝来自交州,

# 交州:交州,古地名。东汉时期,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国广西和广东。东汉时治所在番禺(今中国广州)。,永元:东汉和帝年号。

"天宝岁贡取之涪":天宝年的荔枝来自涪州。

# 天宝岁贡取之涪:指唐代天宝年间岁贡涪陵荔枝之事。《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至京师”。岁贡,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涪(fú):水名,在中国四川省中部,注入嘉陵江。

"至今欲食林甫肉":人们到今天还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

"无人举觞酹伯游":有谁把酒去祭奠唐伯游?

# 伯游:唐羌,字伯游,辟公府,补临武长。,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举觞:举杯饮酒。

"我愿天公怜赤子":我只希望天公可怜可怜小百姓,

# 赤子:人民。

"莫生尤物为疮痏":不要生这样的尤物,成为人民的祸害。

# 疮痏:(chuāng wěi)祸害。,尤物:珍贵的物品,指荔枝。

"雨顺风调百谷登":只愿风调雨顺百谷丰收,

"民不饥寒为上瑞":人民免受饥寒就是最好的祥瑞。

# 上瑞:最大的吉兆。

"君不见":你没见到,

"武夷溪边粟粒芽":武夷溪边名茶粟粒芽,

# 粟粒芽:武夷茶的上品。

"前丁后蔡相宠加":前有丁谓,后有蔡襄,装笼加封进贡给官家?

# 相宠加:一作:相笼加。,前丁后蔡:指宋朝丁谓先生任福建漕使,随后蔡襄继任此职,督造贡茶。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争相斗品武夷茶,斗出最上等的茶叶,作为贡茶,献给皇上。

"争新买宠各出意":争新买宠各出巧意,

"今年斗品充官茶":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

"致养口体何陋耶":只知满足皇上口体欲望,是多么卑鄙恶劣!

# 致养口体:这里指满足口和腹的欲望。致养,原意是得到养育。

"洛阳相君忠孝家":洛阳的钱惟演相公,出身于忠孝传家的门第,

# 洛阳相君:指钱惟演,他曾任西京留守。他的父亲吴越王钱俶叙归降宋朝,宋太宗称之为“以忠孝而保社稷”,所以苏轼说钱惟演是“忠孝家”。

"可怜亦进姚黄花":可惜的是,他也为了讨好皇帝进献了珍贵的姚黄牡丹花。

# 姚黄花:是牡丹的名贵品种。洛阳进贡牡丹,是从钱惟演开始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荔枝叹》是北宋诗人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起笔回溯古时进贡荔枝的史实,借纪实之法,道尽汉唐贡荔之祸。继而笔锋一转,苏轼满含愤慨,痛批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诗末聚焦当下,深切同情遭受苦难的民众。此诗兼具讽谕与政论特质,既讽古喻今,又直斥时政腐败,痛斥奸佞谄媚求宠的丑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被贬至广东惠州,此地荔枝产量颇丰。在这期间,苏轼创作了多首与荔枝相关的诗作,常常将朝廷政事与个人身世融入其中,借此抒发内心感慨。像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中,他写道“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食荔支》里也有“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句。而这首《荔枝叹》属古风体裁,带有新乐府的特点,围绕荔枝展开,跨越古今,笔力酣畅,向来备受选家推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开篇,苏轼以写实笔触,回顾古时进贡荔枝的旧事,生动展现汉唐时期因贡荔给社会带来的沉重灾难。接着,笔锋陡然一转,诗人满含激愤之情,犀利批判统治者奢靡荒淫、罔顾民生的丑恶行径。诗作末尾,苏轼将目光投向当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深受其害的普通民众的深切怜悯。这首诗,既是一针见血的讽谕诗,借古讽今,对社会弊病予以深刻揭露;又宛如一篇掷地有声的政论文,大胆抨击时政腐败,痛斥奸佞之徒为求宠而不择手段的谄媚丑态,充分彰显了苏轼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学批判精神。

2. 写作手法

借代:“宫中美人一破颜”中以“美人”代指杨贵妃,“破颜”代指杨贵妃的欢笑,形象地表现出为博杨贵妃一笑而付出的沉重代价。夸张:“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等句,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运送荔枝过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造成的惨烈后果。对比:将汉和帝、唐玄宗时期为进贡荔枝而草菅人命的行为与诗人期望的“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的太平景象进行对比,凸显出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和对百姓的残害。借古讽今:通过描写汉唐时期进贡荔枝的历史事件,批判当时的朝政腐败和奸佞当道,对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托物言志:借荔枝这一事物,表达对统治者荒淫无耻、奸佞谄媚求宠以及百姓遭受苦难的感慨,抒发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对现实的不满。用典:“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等引用前人诗句和历史典故,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荔枝叹》全诗分为三段,每段八句。首段聚焦古时进贡荔枝之事。历史长河中,汉和帝永元年间以及唐玄宗天宝年间,荔枝作为贡品的事例最为瞩目。“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这四句,描绘汉和帝时,朝廷责令交州进贡荔枝,于沿途短距离内设置驿站,只为加速运送,致使众多运送之人因疲惫不堪,或摔死、或累死,死伤枕藉。而“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等四句,则刻画唐玄宗时,令四川进献荔枝,派遣飞骑疾驰送达,荔枝到长安时,仿若刚从枝头摘下般新鲜。这一切不过是为博杨贵妃一展笑颜,却全然不顾为此付出生命的无数百姓。此段紧扣荔枝易变质的特性,着重描述运输过程的急切,深刻揭露朝廷为满足口腹之欲,不惜践踏人命的残酷行径。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展现过类似场景,苏诗中的“知是荔支龙眼来”“宫中美人一破颜”两句,便是从杜牧诗句中化用而来。但杜牧之诗凝练精警,苏轼则采用赋体,详细铺陈,尽显雄浑深沉,二者风格迥异。从“永元荔枝来交州”起的八句构成第二段,笔锋一转,进入议论感慨部分。诗人满怀激愤,严厉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无道,痛斥李林甫之流谄媚君主、邀宠取媚的行径,百姓对这类奸臣恨之入骨,恨不得食其肉。同时,诗人感慨朝堂之上缺少像唐羌那般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进而,诗人祈愿上天莫要生出这类诱人的珍馐,以免百姓承受过重负担,只盼风调雨顺,百姓能温饱无忧。此段布局精巧,“永元”句总结首段前四句汉贡荔枝之事,“天宝”句总结后四句唐贡荔枝之事,“至今”句针对唐事发表议论,“无人”句针对汉事展开议论,相互交错,错落有致,最后以“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等四句作结,既承接上文,又开启下文。“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起的八句为第三段,着眼于当下时事。诗人由古时的奸臣,联想到当朝的奸佞;从古时因荔枝给百姓带来灾祸,延伸至当下各类贡品对百姓的戕害。诗歌进一步深化前文的感慨,以现实事例为证,先提及武夷茶,后说到洛阳牡丹花。此段对统治者的批判与前两段主旨一致,不过因所涉为眼前之事,批判得更为含蓄有度。诗中指责奸臣,却未对皇帝直言批判,这遵循了诗家为尊者避讳的传统。正如杜甫在《北征》中以“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的责任开脱;李白在《巴陵送贾舍人》里用“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将才士被贬说成是皇帝的大度。苏轼在此同样运用“春秋笔法”,不难看出,他不仅反对奸臣谄媚,对皇帝接纳奸臣进贡、引发不良风气,致使百姓受苦,亦是极为不满。此段如同奇兵突袭,陡然抛开荔枝这一吟咏对象,随意选取当下之事,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拓展出广阔的内容,且叙述曲折有致,令人目不暇接。诗人心中郁积的愤懑之情,如江河决堤,一泻千里,笔法纵横捭阖,颇似杜甫诗作的风格。

4. 作品点评

《荔枝叹》全篇既有对进贡荔枝等事件的生动叙述,又融入犀利深刻的议论,并未被题目所局限,具有记录历史的特质,故而赢得清人方东树等一众文人的高度赞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补世之语,不能易也。

宋黄彻《巩溪诗话》卷五

# 波澜壮阔,不嫌其露骨。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释粹》卷十五

# 章法变化,笔势腾挪,波澜壮阔,真太史公之文。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姚宽《陇头》

下一篇:宋·王安石《丁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