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草阶前初见":与你初相见是你在阶前与女伴斗草的时候,
# 斗草:古代春夏间的一种游戏。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但宋代在春社、清明之际已开始斗草。
"穿针楼上曾逢":七夕你在楼上与女伴穿针时我们再次相逢。
# 穿针:指七月七日七巧节。《西京杂记》载:“汉宫女以七月七日登开襟楼,寄七子针”,以示向天上织女乞求织锦技巧,称之为“七巧节”。
"罗裙香露玉钗风":斗草时你裙子沾满露水,头上的玉钗在风中微微颤动。
# 罗裙香露玉钗风:七夕月夜,你身着罗裙,裙湿香露;头戴玉钗,鬓插香花,立于夜风之中。唐·温庭筠《菩萨蛮》云:“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玉钗风:指女子头上的玉钗在风中抖动。
"靓妆眉沁绿":七夕时,只见装扮秾丽,眉际沁出翠黛,
# 眉沁绿:黛石描眉所显现的青绿色。,靓妆:秾丽的打扮。
"羞脸粉生红":脸儿更是羞得生出娇红。
"流水便随春远":不料华年似水,伊人已不知流落何方,
# 流水便随春远:从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化来,此处指女子去远,无处寻觅。
"行云终与谁同":如行云一样飘忽不定,也不知依附了何人。
# 行云:这里用“巫山云雨”的典故。喻指女子如行云一样飘忽不定。
"酒醒长恨锦屏空":每当深夜酒醒的时候,总觉得围屏空空荡荡,
# 锦屏:内室的屏风,此指内寝。
"相寻梦里路":跋山涉水,苦苦找寻,
"飞雨落花中":只能在春雨飞花的梦中。
# 飞雨:微雨。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思念怀人词。这首词酣畅淋漓地展现出作者对往昔相逢时刻的美好追忆,以及当下深陷孤独相思的难耐心境。全词前后部分形成鲜明反衬,往昔的美好与现今的落寞对比强烈,由此营造出极为强烈的情感落差,极具打动人心的力量,能深深感染读者。
2. 写作手法
正面描写:“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作者对与女子初次相见和再度相逢的场景进行正面描绘,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当时的情景,增强画面感与代入感,使读者仿若能亲眼目睹二人相逢。虚实结合:“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描写梦中寻觅女子部分,营造出朦胧缥缈的意境。通过这种如梦似幻的氛围,含蓄地蕴含大量情感,将作者内心的哀愁以一种隐晦且深沉的方式展现,让读者在感受意境的同时,体悟到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通过“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等描绘出与女子初见与重逢时的美好场景,展现了两人感情的甜蜜与深厚。写出了“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等词句,表达了词人对女子离去后的孤独与思念。这种前后情感的巨大反差,通过反衬手法,更加突出了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孤独的无奈,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对比:上片中“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等词句,细腻地描绘了女子的美貌与情态,展现了两人在一起时的甜蜜与幸福。而在下片中,“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则写出了女子离去后,词人内心的空虚与孤独。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情感上,也体现在场景的描绘上,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词人对女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往昔时光的怀念。用典:“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中,作者运用了巫山神女的典故,用“行云”比喻女子的离去,表达了对女子不知去向的惆怅与无奈。这个典故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上片仅寥寥五句,却构建出一句一景、景中含情的美妙境界。每一景里,不仅有人的踪迹,更有情感若隐若现。这般情景交融的描绘,悄然勾勒出双方情感从浅淡走向深厚的渐变过程。尤为精妙的是,一位女子的音容笑貌,仿佛随时能从词句中鲜活浮现。“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开篇便忆起与她在两个特殊场景下的初次邂逅与再度相逢。“斗草阶前初见”,那一日,女子正与其他姑娘在阶前斗草嬉戏,词人的目光首次落在她身上。而“穿针楼上曾逢”,转瞬七夕来临,女子在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乞巧,这一风俗自汉代传承已久。就在这个夜晚,词人于穿针楼上,又与她不期而遇。“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这三句细致补叙两次相见时女子的情态。她的罗裙沾染着花丛中的香露,玉钗在微风中轻轻颤动。刚刚精心梳妆完毕,新画的眉间透着翠黛之色,突然瞥见词人,粉嫩的脸颊瞬间泛起娇羞的红晕。既有对场景的泛泛描述,又有对女子神态入微的刻画,一位天真烂漫、美丽动人的女子形象,就这样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末尾一个“羞”字,隐隐透露出两人之间萌动的情意。下片笔锋陡然一转,瞬间抛开往昔那些美好的回忆,一头扎进当下苦苦相思的苦闷深渊。“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巧妙运用巫山神女的典故,将心中无尽的惆怅抒发得淋漓尽致。“流水便随春远”,意即随着时光无情流逝,曾经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已然终结,那位姑娘也不知流落至何方。这里的“春”,象征着他们曾经的欢聚,只是可惜这般美好未能长久留存。“行云终与谁同”,借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出自《高唐赋》)的典故,感慨她就如同传说中的神女,不知又飘向了何处,最终会与谁相伴。“酒醒长恨锦屏空”,女子早已离去,再也没有回来。然而,那份浓烈的情感却深深扎根在词人心中。每当夜深酒醒,环顾四周,只觉围屏空荡荡的,往昔那段温暖的时光,再也无法寻回。正因为她如同行云流水般飘忽不定、不知所踪,词人只能寄希望于在梦里寻觅她的身影。“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在春雨纷纷、落花飘零的情境里,词人独自翻山越岭,四处探寻女子的踪迹。即便深知这只是一场梦境,他依旧满心期待能够找到她。此处以梦境中执着的寻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词人对曾经深爱的女子那深沉炽热的爱恋与绵绵不绝的思念。
4. 作品点评
全词在情感的抒发上尽显委婉含蓄之美。作者以细腻笔触正面描绘了与女子初次相见和再度相逢的场景,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然而,对于两人关系更为亲密之时,于锦屏前倾心相叙的关键情节,却并未直接铺陈,而是巧妙留白,给读者留出了极为广阔的想象天地,任由思绪驰骋。至于梦中寻觅女子的部分,同样被刻画得朦胧缥缈。在这如梦似幻的情境中,含蓄而深刻地蕴藏着诸多情感,宛如层层涟漪,将作者内心深处的哀愁抒发得深沉绵远、曲折幽微,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 词人正面写了与女子的初见、重逢,至于锦屏前的相叙,他更接近了,但词人却没有正面写,只是通过“锦屏空”来透露,这样写就更耐人寻味,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梦中相寻路上的“飞雨落花”,这一句写得也很含蓄,不仅给梦境以迷蒙的色彩,而且含蓄地暗示出女子的遭遇和梦中的难寻,同时还透露出小晏无可奈何的情怀,抒发了自己生活中的真正哀愁。
现代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刘逸生《二晏词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张良臣《老子像》
下一篇:宋·文天祥《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