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jiàn
sōng
shān

朝代:宋作者:张耒浏览量:3
nián
lái
ān
kùn
chén
āi
lài
yǒu
qīng
shān
huò
huái
怀
běi
fēng
chuī
shù
fēng
qīng
shòu
chū
yún
lái

译文

多少年来,鞍马劳顿,被困于尘埃之中,幸好有自然山水帮助我排遣心中的郁闷。傍晚时分,北风带走了雨水,远处峻峭的山峰从云中显露出来。

逐句剖析

"年来鞍马困尘埃":多少年来,鞍马劳顿,被困于尘埃之中,

# 鞍马困:鞍马劳顿,指辛苦奔走于道路。

"赖有青山豁我怀":幸好有自然山水帮助我排遣心中的郁闷。

# 豁我怀:使我开怀。豁,舒展。,赖:还好。

"日暮北风吹雨去":傍晚时分,北风带走了雨水,

# 日暮:天黑。

"数峰清瘦出云来":远处峻峭的山峰从云中显露出来。

# 数峰:好几座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见嵩山》是北宋诗人张耒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不直写山形,而以前三句层层铺垫,借宦游之疲、风雨之变蓄势,终以末句“数峰清瘦出云来”揭晓嵩山真容,将蓄积的期待化为云破山现的刹那惊喜。“清瘦”二字造语新奇,既摹雨后嵩山峭拔之姿,亦赋予其孤高清峻的人格化意象,暗合士大夫的精神追求。语言简淡明畅,以“豁我怀”直诉山水对仕途困顿的疏解,景中寓情,物我交融,展现了宋诗理趣与写意结合的审美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蓟北旅思》是北宋诗人张耒于元丰二年(1079)夏秋之际调任洛阳寿安县尉途中所作。据其《书曾子固集后》自述,此行先涉水路、再转陆途,又因病滞留六十日,劳苦异常。诗人此前曾任临淮主簿三年,《临淮主簿厅题名记》载其终日困于案牍,唯有登临山水时方得纾解郁结。此次辗转赴任的艰辛,实是多年宦途的缩影——诗中"鞍马劳形""尘埃满袖"之叹,既指当下跋涉之苦,更暗含对十余年州县沉浮的感慨。驿亭外被行人"折尽"的南向柳枝,恰成为诗人漂泊生涯的具象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借旅途远望嵩山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多年宦游的疲惫,以山色清瘦映衬心境,展现自然对心灵的慰藉。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借嵩山“清瘦出云”的形象,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现给了读者,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拟人:“数峰清瘦出云来”以“清瘦”形容嵩山,赋予山峰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渲染:“日暮北风吹雨去”采用渲染的手法,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

3. 分段赏析

“年来鞍马困尘埃”以具象化笔触剖现宦海沉浮。“鞍马”与“尘埃”的意象组合形成空间挤压感,前者指向奔波轨迹的具象记录,后者暗喻仕途污浊的精神场域。“困”字凝练概括诗人身心受缚的状态,既显鞍马劳顿的物理疲倦,更透射抱负难展的心理困局,为后文的情感突围埋设伏笔。“赖有青山豁我怀”借自然意象完成精神救赎。“豁”字如云开雾散,将抽象心境转化为可触的视觉通途——山峦轮廓恰似推开的重重屏障,使困顿视野骤然舒展。此句巧妙运用“赖有”的因果句式,在仕途与青山的二元对立中确立情感支点,使未现真容的山体提前成为人格化的知己,激发读者对嵩山真貌的探寻欲望。“日暮北风吹雨去”为山峦现身前蓄足势能。暮色苍茫中,风驱雨散的动态过程暗藏视觉期待:雨幕渐薄时,观者视线随云雾退却而自然延伸,为山体显形铺设视觉通廊。“北风”凌厉的触感强化环境实感,使云开雾散的戏剧性转折更具代入效果,此刻自然力的交锋实为嵩山登场的前奏。“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以动态笔法勾勒嵩山神韵。前句“北风吹雨”营造出云气翻涌的流动背景,此刻数座青峰如清癯隐士刺破云幕,“出”字精准捕捉山峦突破云雾束缚的瞬间张力。以“清瘦”拟山形,既呼应雨后群峰洗练的视觉质感,更暗含诗人对嶙峋风骨的审美投射——山体瘦削的线条恰似文人傲骨,云气环绕愈显其孤高姿态。此句将自然现象与人格象征熔铸无痕,使客观物象成为精神外化的载体。

4. 作品点评

《初见嵩山》是宋代山水诗中构思精巧之作。全诗以“数峰清瘦出云来”为点睛之笔,此句以拟人手法赋予嵩山峭拔清瘦的意象,既摹山形又喻人格,成为后世称道的名句。语言简淡明畅,前两句以“困尘埃”“豁我怀”直抒宦途压抑与山水慰藉的对比,后两句借风雨渲染、云破山现的动态场景,完成情感递进与景致升华。诗中“清瘦”二字凝练宋人尚理趣、重人格寄托的审美取向,物我相融的笔法展现诗人困顿中超脱的精神追求,是张耒诗中情景交融的代表性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现给了读者,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

现代缪钺《宋诗鉴赏辞典》

# 从艺术技巧上看,该诗渗透着醒豁通透的人生态度,拥有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又将自己刚毅超脱的品行与之融为一体,是张耒诗风的全面写照。

现代田军《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姜夔《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下一篇:宋·王安石《韩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