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陌风光纵赏时":街道上的风光,在纵情赏灯的时候,
# 纵赏:尽情观赏。,巷陌:街道的通称。
"笼纱未出马先嘶":豪贵家的纱灯笼还未出门,门外的马儿已在嘶吼。
# 笼纱:灯笼,又称纱笼。
"白头居士无呵殿":我这白发苍苍的平民百姓,没有随从呼前拥后,
# 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白头居士:作者自指。
"只有乘肩小女随":只有相随作伴的小女,坐在自己的肩头。
# 乘肩小女:坐在肩膀上的小女孩。
"花满市":花灯满街满市,
# 花满市:“花满市,月侵衣”二句:谓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侵:映照。
"月侵衣":月光映照衣裘。
"少年情事老来悲":少年时的赏心乐事,老来却是悲凉的感受。
# 少年情事老来悲:指作者的爱情悲剧。二十多岁时,姜夔在合肥曾有一位情人,后来分手了,但一直念念不忘,长久不得见,旧事上心头,无限惆怅。
"沙河塘上春寒浅":来到繁华的沙河塘上,初春稍微有点寒冷气候,
# 沙河塘:地名,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南五里。
"看了游人缓缓归":看完了灯的游人们,慢慢地朝家中行走。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身世悲感的词,这首词通过对元宵夜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往昔欢乐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岁月流转的无奈与感伤。它以冷笔写热情,以乐景衬哀情,堪称情景交融的佳作。
2. 写作手法
对比:“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贵族子弟们乘坐华丽的马车,手持纱笼,前呼后拥,尽显奢华与排场。“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词人以“白头居士”自称,没有随从和仪仗,只有一个小女孩坐在肩上陪伴。通过这种对比,词人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腐朽堕落的批判,同时也反映了正直志士的清贫与孤寂。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开篇“花满市,月侵衣”以简洁的笔触概括了元宵夜的繁华,花灯如海,月色皎洁,然而紧接着的“少年情事老来悲”却以冷峻的笔触点出内心的哀愁。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使得词中的悲情愈发深沉。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对比手法,深刻反映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堕落以及正直志士的清贫与孤寂。开篇“巷陌”两句生动描绘了权贵们观灯时的盛大排场。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夜,贵族子弟们手持纱笼,前呼后拥,带着佳人美女遍地游赏,尽显奢华。姜夔仅用七字便精准勾勒出这一场景,语言简洁却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然而,紧接着的“白头”两句笔锋急转,描写词人自身孤寂落寞的境遇,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是词人晚年贫寒生活的写照,更是当时正直志士们共同命运的缩影。“乘肩小女”这一细节,旧有两说:其一指歌舞艺人,其二则源于黄庭坚《陈留市隐》中描述的穷中觅欢、苦中作乐的场景。姜夔此处显然取后者之意,既抒发了自身在困境中寻找慰藉的心境,也暗含对灯节舞队中“乘肩小女”的关注。结尾的“随”字与“呵殿”相呼应,巧妙地表达了词人对世俗的不屑与内心的愤懑,与阮咸晒衣的故事异曲同工,既解嘲又含愤。下阕则着重抒发词人的身世之悲。开篇“花满市,月侵衣”以简洁的笔触概括了元宵夜的繁华,花灯如海,月色皎洁,然而紧接着的“少年情事老来悲”却以冷峻的笔触点出内心的哀愁。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使得词中的悲情愈发深沉。结尾两句“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描绘了夜深人散的场景,游人们在春寒中渐渐离去,而词人则独自伫立,目送他们远去。沙河塘的冷清与开篇巷陌的热闹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对比不仅呼应了开头,更深化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寥。与李清照《永遇乐》中“不如同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凄凉相比,姜夔的词作更能化实为虚,空灵含蕴,将无限感慨隐于虚处,展现出一种更为深沉的情感。
# 白石词:“少年情事老来悲。”宋朱服句:“而今乐事它年泪。”二语合参。可悟一意化两之法。
近代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
# 末二句写老年人心理情态入妙。
现代学者刘斯奋《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姜夔·张炎》
上一篇:宋·邓得遇《绝命诗》
下一篇:宋·张耒《初见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