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洗虏尘静":这一次终于洗雪了敌寇所扬起的耻辱尘嚣,
# 雪洗:洗刷。这里用“雪”字,疑与冬天用兵有关。
"风约楚云留":我被风云羁绊滞留于抚州。
# 风约楚云留:说自己为风云所阻,羁留后方,这时作者知抚州(今江西市名,旧属楚国),未能参加前方工作,故云楚云。
"何人为写悲壮":有谁来谱写英勇壮士舍身鏖战的悲壮颂歌呢,
# 悲壮:指悲壮的胜利战绩。
"吹角古城楼":惟有古城楼头凄厉沉雄的吹角之声。
# 吹角:奏军乐,这里象征胜利的凯歌。
"湖海平生豪气":我一生胸怀湖海般的豪情,
# 湖海:据《三国志·魏志·陈登传》的记载,陈登,字元龙。许汜说他是“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关塞如今风景":如今边关烽烟暂歇,
# 风景:用《世说新语》载周“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语意,指宋南渡。
"剪烛看吴钩":剪亮烛火细看宝剑寒光。
"剩喜然犀处":最欣喜的是采石矶燃犀照妖之处,
# 然犀处:晋温峤平乱还镇至采石矶,传云其下多怪物,燃犀照之,见水族奇形怪状。怪物指金兵。
"骇浪与天浮":惊涛骇浪仿佛与天相接。
"忆当年":回想当年,
"周与谢":三国时期的周瑜和东晋时期的谢玄,
"富春秋":他们正年富力强,
"小乔初嫁":那时周瑜与小乔结婚不久,
"香囊未解":谢玄则还未解下少年佩带的香袋,
# 香囊:《晋书·谢玄传》:“玄少好佩紫罗兰香囊,(谢)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于地,遂止。”
"勋业故优游":功业在从容中成就。
"赤壁矶头落照":赤壁矶头现在惟有落日残照,
"肥水桥边衰草":淝水桥畔早已漫生荒凉衰草。
"渺渺唤人愁":像古人展才的地方现在还会有吗,由此产生了无限的惆怅和愁绪。
"我欲乘风去":我愿乘长风,披荆斩棘,冲破万里波涛,
# 乘风去:《南史·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胸怀大志,曾对叔父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击楫誓中流":要像祖逖决心北伐那样,挥桨击水,誓死收复中原的大好山河。
南宋豪放派词人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绍兴进士。张孝祥的诗歌多赠答、题咏和纪行之作,不少篇章都能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如“艰难念时事,留滞岂身谋”“只今斗米钱数百,更说流民心欲折”等。其词风格豪迈,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爱国情感浓厚。代表作品有《黄州》《和沈教授子寿赋雪》《六州歌头》《水调歌头·和庞佑父》《木兰花》《念奴娇·过洞庭》等。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国词。它描绘了虞允文在采石江上大败金兵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场景,体现了宋军英勇抗敌、取得胜利的豪迈气势,营造出慷慨激昂又悲壮深沉的氛围,表达了对胜利的歌颂、对爱国将领的赞扬以及词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周瑜赤壁,谢玄淝水”两句运用周瑜火烧赤壁与谢玄淝水破苻坚,两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共同指向虞允文采石矶大捷,暗指虞允文既能运筹帷幄,亦需直面生死一线的凶险。词人以古喻今,既赞友人功绩,亦忧北伐前路的凶吉。比喻:“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二句承上而来,落到采石战场。把金兵比做妖魔,以燃犀照妖比喻作战的胜利。插叙:词人以“风约楚云留”插入个人叙事,风雨阻隔的细节将宏大历史事件与个体生命体验嵌合,遗憾中透出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借古抒怀:“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词人回忆起当年周瑜和谢玄,在年轻力壮之时建立不朽功勋。“小乔初嫁”是周瑜赤壁之战时的佳话,“香囊未解”描绘谢玄少年英气,借这两个典故展现古人年少有为、从容建立勋业的风采。“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分别提及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地点,如今赤壁矶头只剩落日余晖,肥水桥边唯有衰草连天,曾经的辉煌战事已消逝,只剩荒芜。通过对这些历史场景的回忆与描述,借古事来抒发自己当下的感慨,引发对现实的忧虑与愁绪,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的情怀,同时也为国家的现状而担忧。景物描写:开篇“雪洗虏尘静”以冬雪象征采石矶大捷的胜利,既写实战场环境,又暗含靖康之耻的终结;“风约楚云留”则借风云阻隔的滞留之景,流露词人未能亲临前线的遗憾。古城楼头的号角声“吹角古城楼”与“骇浪与天浮”的江面奇景相呼应,再现战争激烈场面。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以采石矶大捷为背景,将胜利的欢欣与壮志未酬的感慨交织成壮阔的历史画卷。上阕开篇“雪洗虏尘静”如利剑破空,既写出金兵铁蹄踏碎的中原山河在捷报中重归清净,也暗含词人未能亲临战场的遗憾。当采石江面的浪花仍在翻涌捷报,词人案头的笛声已吹出欢庆的旋律,军乐声里翻涌的不仅是胜利的喜悦,更有对温峤燃烛照妖典故的遥想——那些潜藏在历史深处的金兵,是否也如妖魅般在火光中现出原形?剑鞘上的寒光映着烛影,将现实中的捷报与记忆里的烽烟叠印成斑驳的图景,胜利的痛快与英雄迟暮的苍凉在笔墨间暗自角力。下阕以周瑜赤壁火攻、谢玄淝水破敌的典故起兴,看似赞颂虞允文如古之名将般从容建功,实则暗藏对历史烟云的深沉叩问。当采石江面的战船划过同一片水域,千年前惊涛骇浪中的鼓角声已消散在荒草蔓生的古战场。词人摩挲剑柄的手忽然停顿,宗悫长风鼓荡的船帆与祖逖中流击楫的浪花在脑海中轰然炸响,这激越的浪涛声冲破了“风约楚云留”的困顿。此刻的词句不再是纸上墨痕,而是化作拍击江岸的惊涛,既为采石一胜喝彩,更为江淮故土的每一寸失地发出呐喊——当历史在典故中褪色,现实的刀光剑影正等待新的书写者。
# 如《歌头》、《凯歌》诸曲,骏发蹈厉,寓以诗人句法者也。
明杨慎《词品》
# 于湖在建康留守席上赋 《六州歌头》,感愤淋漓,主人为之罢席。他若 《水调歌头》之“雪洗虏尘静”一首,率皆眷怀君国之作。
清冯煦《蒿庵论词》
上一篇:宋·贺铸《阳羡歌·山秀芙蓉》
下一篇:宋·张耒《赵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