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ō
xíng
·
·
hǎi

朝代:宋作者:晏殊浏览量:3
hǎi
yáo
tái
yǒu
liáng
biàn
便
shuāng
fēi
dāng
shí
qīng
bié
zhōng
rén
shān
cháng
shuǐ
yuǎn
zhī
chù
níng
chén
xiāng
guī
yǎn
hóng
jiān
xiǎo
píng
shuí
gāo
lóu
jìn
huáng
hūn
tóng
shàng
xiāo
xiāo

译文

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我独自登上高楼极目远望,直到黄昏将至,仍不见思念之人的踪影,此时,萧萧的细雨落在梧桐叶上,更添心中的孤寂与哀愁。

逐句剖析

"碧海无波":碧海波平无险阻,

#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海内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瑶台有路":瑶台有路可通行。

# 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思量便合双飞去":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

# 思量:考虑;忖度。

"当时轻别意中人":想当时,轻别意中人,

# 意中人:心中所眷恋或属意的人。

"山长水远知何处":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绮席凝尘":灰尘落绮席,

# 绮席:华丽的席具。古人称坐卧之铺垫用具为席。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惠休〈怨别〉》:“膏炉绝沉燎,绮席生浮埃。”

"香闺掩雾":烟雾锁香闺。

# 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唐陶翰《柳陌听早莺》诗:“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

"红笺小字凭谁附":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

# 附:带去。,红笺:红色笺纸。唐韩偓(wò)《偶见》诗“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此化用之。

"高楼目尽欲黄昏":我独自登上高楼极目远望,直到黄昏将至,仍不见思念之人的踪影,

"梧桐叶上萧萧雨":此时,萧萧的细雨落在梧桐叶上,更添心中的孤寂与哀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莎行·碧海无波》是宋代词人晏殊所创的一首词。上阕开篇营造出碧海平静、瑶台有路的美好幻境,随即笔锋一转,忆起往昔轻易与意中人分别,如今山高水远难觅踪迹,满是懊悔之意。下阕着眼当下,绮丽的坐席积满灰尘,香闺被浓雾笼罩,写尽人去楼空的落寞,红笺小字不知能托付给谁,尽显思念之苦。至结尾处,登高楼极目远眺,黄昏渐近,梧桐叶上细雨萧萧,以景衬情,将离愁别恨烘托至极致。整首词围绕离愁,从对过往的追悔、当下的孤寂,到借景抒情,以深婉含蓄之笔,展现对闺中人的深切牵挂,尽显大晏词风,结笔蕴藉,极具神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踏莎行·碧海无波》创作于天圣五年(1027年),当时作者在被贬前往宣州的路途之中。此前,作者因两件事触犯权贵:一是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这一行为违背了刘太后的意愿;二是在玉清宫时,愤怒之下用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遭到御史弹劾。最终,他以刑部侍郎的身份被贬知宣州,这首词便是在这样的落魄境遇下写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表达了词人对昔日轻别意中人的懊悔,以及离别后对闺中人的牵挂与思念,描绘出当下人去楼空的孤寂之景,营造出凄哀婉转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开篇描绘“碧海无波,瑶台有路”的美好仙境画面,烘托出本应双飞的浪漫情境,与后文“当时轻别意中人”的懊悔形成鲜明反差,将追悔之情融入其中;“绮席凝尘,香闺掩雾”营造出意中人离去后的清冷、孤寂氛围,紧接着“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借黄昏、细雨、梧桐这些带有哀愁色彩的景,把思念、怅惘等复杂情感委婉道出,做到景情一体。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仿若勾勒出一幅奇幻仙境图,碧海澄澈,波澜不兴,那通往瑶台仙境的道路仿若清晰可辨,本应携手同游,双飞而去,可当初却与之擦肩而过。遥想彼时,轻易地松开了意中人的手,待回过神来,满心懊悔,不禁喟叹“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那海上神山般的碧海,仙境瑶台的意象,或取自《离骚》,又似移借《穆天子传》中西王母的瑶池,可此刻,仙境有路亦难抵心中怅惘,只因一时疏忽,让心爱之人远走,山高水长,茫茫天地间,再难觅其踪迹,这“轻别”之举,如同在心底埋下了愁绪的种子,生根发芽,绵延成无尽思念。下阕笔触一转,“绮席凝尘,香闺掩雾”,意中人离去后,华美的坐席悄然蒙尘,她的香闺仿若被浓雾深掩,日复一日,清冷孤寂。“红笺小字凭谁附”,想要倾诉衷肠,小字红笺却不知能托付何人,恰似《鹊踏枝》中“欲寄彩笺兼尺素”却难遂愿的无奈,音信阻隔,思念难达。既如此,唯有登高,盼能在目尽之处寻得一丝慰藉,“高楼目尽欲黄昏”,痴痴凝望,直至黄昏渐近,暮色笼罩,这份深情尽在这无言的守望之中。直至收尾“梧桐叶上萧萧雨”,骤雨洒落梧桐叶,声声入耳,看似写景,实则情韵悠长,相较温庭筠《更漏子》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直白倾诉,以及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凄切感怀,此句藏情于景,含而不露,意蕴幽远,耐人咂摸回味,将满心的怅惘、绵密的思念皆融入这萧萧雨声与瑟瑟桐叶之间,久久不散。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聚焦离愁别恨,别具一格地突出“轻别”这一关键,尽显独特“个性”。词人着重从内心深处的懊悔,以及近乎痴狂的行为举动入手,将深情委婉含蓄地展露,与晏殊一贯的词作风格一脉相承。尤其是结尾之处最为精妙,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厚、韵致高雅,极具艺术美感,值得反复品味、玩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文章赡丽,应用不穷,闲雅有情思。

不详唐圭璋《全宋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方《幽谷》

下一篇:宋·晏殊《浣溪沙·湖上西风急暮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