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shì
nán
suǒ
huà
qiū
jǐng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shuǐ
cēn
luò
zhǎng
hén
shū
lín
dǎo
chū
shuāng
gēn
piān
zhōu
zhào
guī
chù
jiā
zài
jiāng
nán
huáng
cūn
rén
jiān
jīn
chuāng
shuí
jiàn
lóng
shé
bǎi
chǐ
姿
shì
shān
chéng
wǎng
rén
jiě
zuò
guà
yuán
zhī

译文

水岸边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参差不齐,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白如秋霜的树根。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人们拿着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如果不是自己曾经到过溪山中,见过挂满猿猱的树枝,又怎能懂得画上寒林奇崛的姿态呢?

逐句剖析

"野水参差落涨痕":水岸边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参差不齐,

# 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参差:形容不整齐的样子,这里是说水和岸相接处,水涨水落留下曲折不平的形状。

"疏林欹倒出霜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白如秋霜的树根。

# 霜根:苍老的树根。,欹倒:倾倒。

"扁舟一棹归何处":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

# 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扁舟:一本作“浩歌”。

"家在江南黄叶村":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人们拿着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

# 夷:削平。指对于林木的伤害。,创:砍掉。

"谁见龙蛇百尺姿":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如果不是自己曾经到过溪山中,

# 成:一本作“会”。

"何人解作挂猿枝":见过挂满猿猱的树枝,又怎能懂得画上寒林奇崛的姿态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咏宣德郎李世南"秋景平远"图的七绝组诗,尤以第一首最为脍炙人口。诗作突破画面局限,以灵动笔触勾勒出超越视觉的意境空间:既有空山野水之萧疏气象,又含扁舟客思之悠远情怀;既见雁阵斜阳之苍茫暮色,复藏霜林暮霭之幽邃韵致。全诗在虚实相生间构建起多重审美维度,使观者于丹青之外,得窥天地清旷之气与文人心象交融的深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约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前后,与宣德郎李世南同寓汴京。李世南以寒林平远著称,其新绘《秋景平远》图卷既成,东坡居士为其挥毫题咏,今存七绝二首。据文献所载,此画题咏原系汴京艺苑盛事,一说原题三首,惜今仅传二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以浓墨勾绘霜林野渡之秋景,后两句借淡墨虚写橹声摇月之遐思,于虚实间突破画面桎梏,以诗意补画境,既点活秋色,又寄寓超然襟怀,彰显苏轼诗画相济的美学境界。

2. 写作手法

白描:“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以简练线条勾勒画中物象:野水涨落的痕迹参差错落,疏朗的秋林斜倚着露出霜染的老根。不事雕琢的白描笔法,精准复现了画作苍劲萧疏的秋意。设问:"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通过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式,将观画者的视线引向画外,既呼应画中扁舟的构图焦点,又寄托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形成"画意未尽,诗情已远"的悠长余韵。拟人:"疏林欹倒"以拟人手法赋予树木倾斜的动态感,暗示秋风萧瑟的自然力量,使静态画面更具戏剧性。以动衬静:“落涨痕”“出霜根”暗含时序推移,赋予静态画面以时间感;“扁舟一棹”的设问则通过想象舟行轨迹,在二维平面中营造纵深的空间流动感。借代:"黄叶村"以局部代整体,借黄叶象征江南秋景,同时隐喻文人雅士的理想栖居地。 "霜根"既指树根覆霜的实景,又暗喻岁月沧桑的沉淀。首尾呼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动词"落""出"的呼应中,展现秋去冬来的时序变迁。

3. 分段赏析

诗中描绘的是一幅迷人的“水乡秋色”画卷,亦可名之为“水乡秋意”。首二句细腻地刻画了近岸的风景。“参差”一词,在此处用以形容水岸相接处的错落有致。深秋时节,水位下降,岸边露出大片干涸之地,而水流则在一些曲折之处停留,使得水岸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形态。这与夏日里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景象截然不同。紧接着的“落涨痕”,更是生动地展现了秋水下落后,往日被水淹没的岸边与河床重新显露的情景,勾勒出一幅湾荒水涸的画面。三、四两句,则将笔触延伸至远方,通过简洁的笔触和疏淡的色彩,勾勒出另一番人情味十足的画面。一叶扁舟悠然驶向远方,尽头处是几抹稀疏的林木。面对这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诗人不禁发出疑问:那叶扁舟究竟要划向何方?莫非是归向那江南的黄叶村吗?诗人以想象融入景物之中,如同幕后旁白,引领读者深入画中世界,赋予这幅画卷以悠然无尽的情韵与意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巧妙地将实景与虚境融为一体,把眼前的溪水潺潺、扁舟悠荡、树木枝干的疏影,与诗人心中的想象之景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画面的意境与内涵,使之情味悠长,引人遐想。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实景与虚境的完美融合,也感受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不然,岂子瞻以诗得罪,易世之后,犹没其警句,竟充支赐之用耶?一笑。

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

# 其实画一角子张颐鼓,作浩歌之态。今作‘扁舟’甚无谓也。

清查慎行《初白庵苏诗补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郑獬《画屏》

下一篇:宋·杜衍《咏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