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照影行":人在溪边行走溪水映照出人影,
"天在清溪底":蓝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
"天上有行云":蓝天上有飘动的白云,
# 行云:云彩流动。
"人在行云里":人正行走在那飘动的白云里。
"高歌谁和余":我放声高歌,谁来应和?
# 余:我。,和:跟着唱。
"空谷清音起":只听空幽的山谷清音响起。
# 清音:指空谷中潺潺的流水声。《淮南子·兵略训》:“夫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清音浊。”晋·左思《招隐》:“未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空谷:深谷。《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非鬼亦非仙":那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神仙,
# 非鬼亦非仙:苏轼《夜泛西湖五绝》:“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一曲桃花水":而是桃花旁的流水声悦耳无比。
# 桃花水:即桃花汛。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时节,冰化雨积,黄河等处水猛涨,称为桃花汛。《汉书·沟洫志》:“如使不及今冬成,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注云:“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玻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水衡记》:“黄河二月三月水,名桃花水。”唐·杜甫《南征》诗:“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一曲:一湾。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词。描绘了词人独游雨岩时所见的溪边奇景,如溪水倒映着人、天、云的奇妙画面,以及所闻的空谷清音与自己的高歌相和之景。表达了词人遭受打击、闲居乡里时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同时反映出他对国事的深切系念,借独游之景展现出内心的不平与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溪边照影行”“天上有行云”写人、云的动态,“天在清溪底”写静态的天空倒影,动静结合,使画面鲜活。设问:“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词人高歌后自问谁来应和,然后以空谷传来的清音作答,引发读者兴趣,增添了词的韵味。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描绘出词人独自行走溪边,溪水清澈倒映天空的画面。表面写清幽溪边景色,实则通过水中孤单倒影,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孤寂。
3. 分段赏析
《生查子・独游雨岩》上片开篇,词人以“溪边照影行”描述自身行径,在溪边独自漫步,身影映于水中,初步营造出一种孤寂氛围,为全词定下清幽基调。“天在清溪底”这一描写,通过倒影呈现出天空在溪底的奇特景象,将天空与溪水两种元素融合,展现出一幅水天相映的画面,给人以宁静之感。接着“天上有行云”,云朵在天空流动,为静态的画面增添了动态元素。而“人在行云里”,凭借溪水的倒映效果,使词人身影与行云倒影重合,溪、人、云共同构成一幅独特的画面。溪水流动、人影移动、云影飘动,多种动态交织,呈现出自然之景的生动状态,体现出词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下片笔触转向声音。“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词人在空旷山谷中放声高歌,期待有和者,最终只听到山谷中传来的回声。这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凸显出词人的孤独感。结合辛弃疾力主抗金却遭朝中主和派排挤的背景,此处的孤独反映出他壮志难酬、无人理解的愤懑。“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词人对空谷清音的来源进行猜测后,确定是潺潺的桃花水之声。下片着重描写声音,溪水声与词人歌声相应,给寂静山谷带来生气,与上片的视觉画面相呼应,构成有声有色的场景。这其中蕴含着辛弃疾退居期间,既对自然景色有所欣赏,又难以忘怀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展现出他内心的矛盾以及未因挫折而消沉、仍心系国事的情怀。
4. 作品点评
辛弃疾的《生查子・独游雨岩》别具一格。其构思新颖,打破常规双叠词格局,上下片皆即事叙景且寓情其中。“独”字贯穿全词,上片“形”独,溪边照影衬孤独;下片“声”独,高歌无人和尽显愤懑,满含对国事的忧心。词人热爱自然,却未忘却世事。即便退居,内心矛盾尽显,并未被优美风光迷醉,仍心系天下。
# 上片写溪水清泠澄澈,以蓝天、白云、人影烘托渲染。天在清溪,行云入水,人浮云间,景象奇妙,令人心旷神怡。下片咏溪水清音之空谷回响,与词人浩歌交相呼应。空谷无人,高歌谁和?隐隐流露出政治失意后的落寞感。
现代中国词学研究会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