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相望寄此身":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
"那因远适更沾巾":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 适:往。
"不辞驿骑凌风雪":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
# 凌:冲冒。,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
"要使天骄识凤麟":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 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此处指契丹。
"沙漠回看清禁月":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
#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湖山应梦武林春":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 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苏轼时知杭州。
"单于若问君家世":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
# 单于若问君家世:“单于”二句:《新唐书·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帝(肃宗)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德宗时他曾“入蕃会盟使”,至蕃地,“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说明中原人才众多,不止苏氏。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莫道中朝第一人":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子由使契丹》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饱含着兄弟分别时浓浓的惜别情思。诗人一方面倾诉着对弟弟远行的不舍,另一方面以豪迈之语激励弟弟。远赴他乡,即便一路艰辛、寒风凛冽,也绝不能退缩。因为弟弟肩负着重大使命,要让异域的邦国领略到宋朝人才的卓越风姿,感受到大宋灿烂文明的深厚底蕴。诗中既有兄弟间难舍难分的深情,又有对弟弟的殷切期望,鼓励弟弟在出使中坚守气节,充分彰显出中原杰出人才的不凡风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诗人想象弟弟在沙漠中回望京城的月亮,在梦中思念家乡的湖光山色与春天美景。借沙漠、清禁月、湖山、武林春等景象,抒发了对弟弟远行的牵挂以及弟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典:“天骄”出自汉代匈奴自称“天之骄子”,这里借指辽国;“凤麟”“凤麟”在这里主要是比喻苏辙,,即苏氏兄弟。“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这里代指辽国君主。通过用典,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弟弟在辽国展现宋朝人才风采的期望。比喻:“凤麟”将苏辙比作凤凰和麒麟,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苏辙的杰出才能,也表明宋朝人才出众,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化用:“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3. 分段赏析
《送子由使契丹》首联“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开门见山地扣住了送别弟弟苏辙出使契丹的主题。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在官场的浪潮中四处漂泊,分居各地早已成为生活的常态。苏辙23岁前,与兄长形影不离,同吃同住,情谊深厚。踏入仕途后,便开启了四处奔波的生涯,相聚的时光变得愈发珍贵。但即便聚少离多,他们之间的兄弟情却坚如磐石。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苏辙即便受到牵连,也从未有过一丝埋怨。就拿“乌台诗案”来说,苏辙不惜舍弃自己的官职,只为营救兄长,这份赤诚的兄弟情,任谁听了都会为之动容。这次苏辙远行出使契丹,苏轼心里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分别,以他一贯乐观豁达的性格,自然不会像普通的凡夫俗子一样,在分别之时哭哭啼啼,“那因远适更沾巾”正是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豁达意境。颔联“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弟弟的劝勉之意。前半句“不辞驿骑凌风雪”,是在激励苏辙,既然身负使命,就不要害怕路途的艰难险阻。这里的“驿骑”原本是指驿站用来传递消息的快马,在这里用来指代苏辙这位肩负国家使命的使臣,“凌风雪”生动地描绘出了此次出使路途上可能会遭遇的恶劣天气和艰难环境。后半句“要使天骄识凤麟”,则是鼓励苏辙要出色地完成使命。在古代,匈奴曾自称为“天之骄子”,后来人们就用“天骄”来指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就是指辽国。而“凤”和“麟”在传说中,一个是祥瑞的象征,一个是仁德的代表,苏轼用它们来比喻苏辙,既赞美了弟弟的美好品德,也体现出大宋作为一个仁义之国的风范。意思是要让辽国的君主见识到,大宋派出的使臣是如此的优秀,不仅要圆满完成任务,更要展现出大国使臣的气度和风采。颈联“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饱含着苏轼对弟弟的殷切嘱咐。前半句“沙漠回看清禁月”,苏轼希望苏辙在遥远的塞外沙漠中,能够时常抬头望向京城的方向,看看那同一轮明月,时刻牢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后半句“湖山应梦武林春”,则是苏轼根据自己当时的处境展开的想象。因为苏轼此时正在杭州任职,他猜想苏辙在异国他乡,夜晚做梦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大概会是杭州那美丽的湖光山色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兄弟之间对彼此生活的牵挂。尾联“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表达了苏轼对弟弟平安归来的深切期盼。这里苏轼用李揆来指代苏辙,苏轼兄弟当时在文坛和官场都颇具声望,世人皆知。苏轼借此告诫苏辙,在出使辽国期间,千万不要过于张扬,不要去追求个人的虚名。因为当时辽国经常会扣押宋朝的使臣,苏轼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所以他提醒苏辙一定要小心谨慎,以国家利益为重,平安地完成这次出使任务,顺利归来。这句诗巧用典故,言辞简洁却含义深刻,充分体现了苏轼对弟弟的关心和对国家利益的重视。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紧扣送别主题,将苏轼送苏辙出使辽国时的复杂心境展露无遗。诗里满是对弟弟的多次劝勉,一句句叮嘱饱含深情,对弟弟早日平安归来的期盼更是溢于言表。诗的语言质朴平实,读起来自然流畅,毫无雕琢的痕迹。对仗工整精妙,极具艺术韵味。虽是写寻常的送别题材,却融入了浓厚的兄弟亲情,更彰显出深刻的家国大义。从苏轼的众多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其笔下抒发爱国情怀的经典佳作,让后人深切感受到苏轼对家人的眷恋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
# 末用唐李揆事,非以第一人相矜夸,正是临别而望其遄归之意。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清切。
清纪昀
上一篇:宋·俞桂《送人之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