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却成都来十载":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
# 成都:王弗墓在眉州,属成都府路,故以成都代之。
"因君未免思量":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
"凭将清泪洒江阳":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 江阳:古县名,东晋置,治所在今四川彭山县东,王弗墓所在,亦可指苏氏故乡,苏辙《初发嘉州》诗:“余生虽江阳,未省至嘉树。,凭:凭仗,烦请。
"故山知好在":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
# 好在:安好,依旧。
"孤客自悲凉":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 孤客:苏轼自指。
"坐上别愁君未见":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
"归来欲断无肠":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
# 欲断无肠:谓伤心之极,愁肠已经断尽。
"殷勤且更尽离觞":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
# 离觞:离杯,即离别的酒宴。
"此身如传舍":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
# 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此句言人生如来去匆匆的过客。
"何处是吾乡":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临江仙·送王缄》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词。词中通过送别妻弟王缄的情景,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和悲苦的心绪,全词情感真挚,沉郁顿挫,是苏轼词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伤感之作。
2. 分段赏析
上片着重描述悲痛情绪如何被勾起、蔓延直至难以抑制的状态。开篇“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瞬间触及苏轼爱情历程中的剧痛之处。苏轼之妻王弗,自至和元年嫁入苏家,便悉心照料丈夫生活。婚后五年,苏轼开启宦游,王弗始终陪伴左右,堪称贤内助。苏轼为人豪爽,不设防备,王弗常提醒他警惕那些阿谀逢迎之人,夫妻感情深厚非常。然而,治平二年,王弗突然病逝,年仅二十六岁,这对苏轼而言,打击沉重无比。此后,苏轼试图通过努力“忘却”来摆脱悲痛纠缠。但人之深情往往如此,越是刻意“忘却”,越是难以忘怀。从王弗归葬眉山到王缄前来钱塘探望苏轼,恰好过去“十载”。这“十载”时光,年年岁岁,苏轼从未停止对王弗的思念。每过一年,思念便增添一分,伤感也累积一层。十年间,十次纪念,便是十重悲痛。所谓的“忘却”,不过是将那纷繁沉重、难以承受的悲伤,转化为漫长岁月中有所克制的哀伤罢了。王缄的到访,如同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苏轼尘封已久的回忆之门。原本逐渐平复的情感创伤,再次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实际应为“凭君”,因前文“因君”而省略“君”字。此句意为:今日送别,烦请你将我满心的伤心之泪带回故乡,洒向江头,以祭奠亡妻。王缄此来,与苏轼相处良久,两人谈及故乡眉山的诸多往事,苏轼得知“故山好在”,心中稍感宽慰。然而,他又想到自己仕途漂泊,不知何时才能归乡,俨然成为天涯孤客,悲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苏轼此时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被迫出任杭州通判,内心本就充满压抑与孤独。如今,乡愁、旅思与丧妻之痛交织在一起,复杂的情绪难以言表。“孤客自悲凉”一句,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下片主要抒发送别的情怀以及内心自我排解的过程。“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至此才正式进入送别主题。题目虽为“送王缄”,上片却着重写王缄到来后苏轼的悲凄心境,看似与送别无关,实则紧密相连。王缄作为苏轼的内弟,是至亲之人。王缄的到来引发苏轼对姐姐的深切思念,实乃人之常情。人生在世,诸多痛苦之事,若身边无可倾诉之人,只能默默隐忍,任由痛苦在心中盘旋郁结。而一旦与亲人相对,便能毫无保留地倾诉。这对于排解苦闷极为有效。王缄千里来访,让苏轼积压十年的愁闷得以向他尽情宣泄,愁怀也稍得舒缓。同时,王缄带来故乡消息,虽使苏轼乡愁更浓,但促膝长谈间,孤寂之感也略有减轻。更何况苏轼在政治上诸多不顺,心中诸多不合时宜之事,此前无处诉说,如今终于可以畅所欲言。无疑,王缄的到来,为苏轼悲凉的心境增添了几分温暖。但此刻王缄又要匆匆离去,这让苏轼更加难以释怀。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入“别愁”之中,使这份别愁的分量,与寻常单纯的别愁截然不同。不过,苏轼毕竟善于自我克制,饯别宴会上也不宜过度表露痛苦。然而,送别归来后,内心的痛苦却难以言喻。“归来欲断无肠”,是说此次相见前后,愁肠已断尽,日后即便再遇伤心事,也已无肠可断,言辞之痛心,令人动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在借酒浇愁,排遣离别的愁绪,无奈之情溢于言表。结尾两句,苏轼似乎将整个人生都看透,试图寻求一种彻底的解脱。在今日看来,这种想法或许过于虚无消极。但在当时的苏轼而言,似乎也别无他法。当时苏轼即将调任密州知州,从这几句诗中,亦能看出他对仕途的倦怠之情。
3. 作品点评
《临江仙·送王缄》是苏轼极具代表性的伤感之作,其情感极为复杂,主要交织着四条脉络: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上的失意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这四条情感脉络相互交织,以生离死别的痛苦为主线,贯穿全词,使作品充满了深沉的哀伤与无奈。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临江仙·送王缄》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在特定人生阶段对命运的深刻感悟,成为其极度伤感的作品之一。
# 东坡送王缄词云:“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此未别时语也,而言“归来”,则不顺矣。“欲断无肠”,亦恐难道。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
# 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
近代顾随《东坡词说》
上一篇:宋·邓林《春夕旅怀》
下一篇:宋·陆游《南定楼遇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