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xiān
·
·
sòng
wáng
jiā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wàng
què
chéng
lái
shí
zǎi
yīn
jūn
wèi
miǎn
liáng
píng
jiāng
qīng
lèi
jiāng
yáng
shān
zhī
hǎo
zài
bēi
liáng
zuò
shàng
bié
chóu
jūn
wèi
jiàn
guī
lái
duàn
cháng
yīn
qín
qiě
gèng
jìn
shāng
shēn
chuán
shè
chù
shì
xiāng

译文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逐句剖析

"忘却成都来十载":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

# 成都:王弗墓在眉州,属成都府路,故以成都代之。

"因君未免思量":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

"凭将清泪洒江阳":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 江阳:古县名,东晋置,治所在今四川彭山县东,王弗墓所在,亦可指苏氏故乡,苏辙《初发嘉州》诗:“余生虽江阳,未省至嘉树。,凭:凭仗,烦请。

"故山知好在":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

# 好在:安好,依旧。

"孤客自悲凉":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 孤客:苏轼自指。

"坐上别愁君未见":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

"归来欲断无肠":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

# 欲断无肠:谓伤心之极,愁肠已经断尽。

"殷勤且更尽离觞":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

# 离觞:离杯,即离别的酒宴。

"此身如传舍":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

# 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此句言人生如来去匆匆的过客。

"何处是吾乡":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仙·送王缄》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难以自已的情状。苏轼在词中提到,自己忘却了成都的往事已有十年,但因王缄的到来,又勾起了对亡妻和故乡的思念。下片则写送别时的愁苦心情,词人借酒消愁,试图排遣内心的离情别恨,但无奈之情仍见于言表。这首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临江仙·送王缄》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由苏轼创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秋冬间,当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王缄是苏轼的妻弟,他的姐姐王弗是苏轼的亡妻。王弗去世后,苏轼一直深陷对她的思念之中。苏轼的爱妻王弗于治平二年(1065年)去世,年仅二十六岁。王弗在苏轼生活中扮演了贤内助的角色,夫妻感情极为深厚。王弗去世后,苏轼努力设法“忘却”这段痛苦,但始终难以释怀。王缄从眉山来到杭州看望苏轼,王缄的到来勾起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使他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王缄即将返回眉山,苏轼在送别时,将对亡妻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以及自身的孤独感融入词中,表达了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临江仙·送王缄》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词。词中通过送别妻弟王缄的情景,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和悲苦的心绪,全词情感真挚,沉郁顿挫,是苏轼词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伤感之作。

2. 分段赏析

上片着重描述悲痛情绪如何被勾起、蔓延直至难以抑制的状态。开篇“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瞬间触及苏轼爱情历程中的剧痛之处。苏轼之妻王弗,自至和元年嫁入苏家,便悉心照料丈夫生活。婚后五年,苏轼开启宦游,王弗始终陪伴左右,堪称贤内助。苏轼为人豪爽,不设防备,王弗常提醒他警惕那些阿谀逢迎之人,夫妻感情深厚非常。然而,治平二年,王弗突然病逝,年仅二十六岁,这对苏轼而言,打击沉重无比。此后,苏轼试图通过努力“忘却”来摆脱悲痛纠缠。但人之深情往往如此,越是刻意“忘却”,越是难以忘怀。从王弗归葬眉山到王缄前来钱塘探望苏轼,恰好过去“十载”。这“十载”时光,年年岁岁,苏轼从未停止对王弗的思念。每过一年,思念便增添一分,伤感也累积一层。十年间,十次纪念,便是十重悲痛。所谓的“忘却”,不过是将那纷繁沉重、难以承受的悲伤,转化为漫长岁月中有所克制的哀伤罢了。王缄的到访,如同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苏轼尘封已久的回忆之门。原本逐渐平复的情感创伤,再次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实际应为“凭君”,因前文“因君”而省略“君”字。此句意为:今日送别,烦请你将我满心的伤心之泪带回故乡,洒向江头,以祭奠亡妻。王缄此来,与苏轼相处良久,两人谈及故乡眉山的诸多往事,苏轼得知“故山好在”,心中稍感宽慰。然而,他又想到自己仕途漂泊,不知何时才能归乡,俨然成为天涯孤客,悲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苏轼此时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被迫出任杭州通判,内心本就充满压抑与孤独。如今,乡愁、旅思与丧妻之痛交织在一起,复杂的情绪难以言表。“孤客自悲凉”一句,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下片主要抒发送别的情怀以及内心自我排解的过程。“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至此才正式进入送别主题。题目虽为“送王缄”,上片却着重写王缄到来后苏轼的悲凄心境,看似与送别无关,实则紧密相连。王缄作为苏轼的内弟,是至亲之人。王缄的到来引发苏轼对姐姐的深切思念,实乃人之常情。人生在世,诸多痛苦之事,若身边无可倾诉之人,只能默默隐忍,任由痛苦在心中盘旋郁结。而一旦与亲人相对,便能毫无保留地倾诉。这对于排解苦闷极为有效。王缄千里来访,让苏轼积压十年的愁闷得以向他尽情宣泄,愁怀也稍得舒缓。同时,王缄带来故乡消息,虽使苏轼乡愁更浓,但促膝长谈间,孤寂之感也略有减轻。更何况苏轼在政治上诸多不顺,心中诸多不合时宜之事,此前无处诉说,如今终于可以畅所欲言。无疑,王缄的到来,为苏轼悲凉的心境增添了几分温暖。但此刻王缄又要匆匆离去,这让苏轼更加难以释怀。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入“别愁”之中,使这份别愁的分量,与寻常单纯的别愁截然不同。不过,苏轼毕竟善于自我克制,饯别宴会上也不宜过度表露痛苦。然而,送别归来后,内心的痛苦却难以言喻。“归来欲断无肠”,是说此次相见前后,愁肠已断尽,日后即便再遇伤心事,也已无肠可断,言辞之痛心,令人动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在借酒浇愁,排遣离别的愁绪,无奈之情溢于言表。结尾两句,苏轼似乎将整个人生都看透,试图寻求一种彻底的解脱。在今日看来,这种想法或许过于虚无消极。但在当时的苏轼而言,似乎也别无他法。当时苏轼即将调任密州知州,从这几句诗中,亦能看出他对仕途的倦怠之情。

3. 作品点评

《临江仙·送王缄》是苏轼极具代表性的伤感之作,其情感极为复杂,主要交织着四条脉络: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上的失意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这四条情感脉络相互交织,以生离死别的痛苦为主线,贯穿全词,使作品充满了深沉的哀伤与无奈。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临江仙·送王缄》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在特定人生阶段对命运的深刻感悟,成为其极度伤感的作品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东坡送王缄词云:“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此未别时语也,而言“归来”,则不顺矣。“欲断无肠”,亦恐难道。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

# 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

近代顾随《东坡词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邓林《春夕旅怀》

下一篇:宋·陆游《南定楼遇急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