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出三峡":游人走出三峡,
# 三峡:长江上的翟塘峡、巫峡、西陵峡。
"楚地尽平川":进入楚地之后,眼前便全是一马平川的景象了。
# 楚地:江陵在战国时为楚国郢都,故曰楚地。
"北客随南贾":北方客人跟随南方商人,
"吴樯间蜀船":吴地的船只夹杂着蜀地的船只。
# 间:杂。,吴樯:代指吴船。吴,今淮酒以南至浙江一带称吴地。
"江侵平野断":长江侵蚀平原,截断大地,
"风卷白沙旋":风卷起白沙,形成漩涡。
"欲问兴亡意":想询问兴亡的意义,
"重城自古坚":荆州古城墙自古以来就坚固。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行旅视角展开时空叙事,以峡江至荆楚的地貌演变为线索,将自然景观的雄浑之势与历史人文的沧桑印记相糅合,投射出青年士子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中,以蜀楚地貌的断裂性对照,构建空间张力。峡江险隘与平原广袤的并置,既强化地理过渡的震撼性,亦隐喻行旅者突破自然屏障后的认知拓展。动静结合:颈联“江侵平野断,风捲白沙旋”中,“侵”字凸显江流对地貌的侵蚀性力量,“捲”字则通过旋风裹挟白沙的疾速动态,二者以水陆交错的动势碰撞,暗含自然伟力对人间秩序的颠覆暗示。设问:“欲问兴亡意”以直接发问将个人游历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首联:“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楚地”为战国旧域,不仅隐喻了历史的兴衰,而且也为整首诗奠定了一种沧桑感,首联通过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将三峡险峻与楚地平阔作对比,表达诗人出峡后的心理落差。颔联:“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通过描写北方的客商与南方的商人汇聚于此,吴地的船只与蜀地的船只交错往来,描绘出长江上面立体繁忙的商贸图景,呼应组诗第十首“北行连许邓,南去极衡湘”这两句,诗律上采用“当句对”(如“北客”对“南贾”,“吴樯”对“蜀船”),强化整句的节奏感。颈联:“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这两句通过对江水的侵蚀与风沙的旋转具体描写,既凸显荆州水土特有的柔劲并济,又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虽“平野”与首联“平川”字面重复,但唐人诗常见此类“不避复”手法。尾联:“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以开放式收束引发深思。坚固的城墙既是现实存在,又是文明传承的象征物,表达了一种“今非昔比”之意“。此联既为全诗作结,又为后续九首埋下伏笔。
4. 作品点评
苏轼的《荆州十首》虽非一气呵成,却与杜甫《秦州杂诗》在结构布局上高度相似,皆有清晰的起承转合,在谋篇布局上,疏密得当,相互呼应,构成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在创作手法上,灵活多变,每一首都独具匠心,或侧重历史遗迹的缅怀,或聚焦风土人情的描绘,抒情方式与叙事节奏各有不同。
上一篇:宋·宋祁《王勃故事》
下一篇:宋·陈师道《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