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巳西湖好":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
# 西湖:指颍州西湖。,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满目繁华":西湖风光正好,
"争道谁家":拥挤的湖边吵吵嚷嚷,那是谁家在争道。
#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绿柳朱轮走钿车":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丝花纹的车子,在翠绿的垂柳下穿行而过。
#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游人日暮相将去":日暮时分友人才相随离去,
#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醒醉喧哗":醒的醒,
# 醒醉: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路转堤斜":游人连成一串,渐行渐远,道路弯转,湖堤也歪斜变化。
"直到城头总是花":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是一首描写清明时节的词作。这首词专注于刻画西湖游春时热闹非凡、繁华似锦的景象,尤其细腻描绘了日暮时分游人回城时的喧嚣与熙攘,着力烘托出游春活动的欢乐氛围,从而从侧面映衬出西湖的无尽魅力。全词以“满目繁华”作为灵魂,生动展现了人潮涌动、景色绚烂的画面,风格独特,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印象深刻。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欧阳修通过描绘西湖清明上巳时节的繁华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绘了清明上巳时节人们纷纷涌向西湖游春的情景。古时,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被定为“上巳”,这一天人们有到水边踏青的习俗。西湖以其迷人的景色,成为了游人们竞相前往的最佳目的地。作者开篇即点明节令,随后以“满目繁华”四字,概括了当时西湖边红男绿女、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盛况。接着,作者通过“争道谁家”的描绘,生动地刻画出人群拥挤、热闹非凡的场景。而“绿柳朱轮走钿车”一句,则进一步以红轮轿车穿梭于绿柳之间的画面,具体展现了“满目繁华”的景象。这里,作者并未直接描绘西湖的自然风光,而是通过游人如织的场景,从侧面烘托出西湖对人们的巨大吸引力。下片则转而描绘人们日暮时分游春尽兴而归的情景。经过一天的欢乐时光,人们在日暮时相随离去,其中不乏醉醺醺的游客,整个归途充满了“醒醉喧哗”的欢声笑语。这两句虽未直接描写游宴的热闹,却已隐含了上文所述的“四野如市,杯盘罗列,歌儿舞女,遍满园亭”的盛况。最后,作者以远距离的视角,描绘了归途中人流如织、花团锦簇的景象:“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的“花”不仅指路边盛开的野花,更象征着如花般美丽的姑娘、人们鲜艳的衣着以及朱轮钿车的华丽,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归途画卷。
4. 作品点评
此词专注于描绘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着重渲染了游春时分的欢乐氛围,巧妙地从侧面烘托出西湖的无尽魅力。自始至终,“繁华”二字贯穿全词,营造出一种“喧哗”的节日气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这份节日的喜悦之中。通过这首词,作者以节日的繁华景象为媒介,深情地赞美了“西湖之美”。词中的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与情感,共同编织出一幅生动壮丽、色彩斑斓的游春画卷。
# 此颖州西湖词。十词无一重复之意。
近代夏敬观《吷庵词评》
上一篇:宋·陆游《朝中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