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颍东流":清澈的颍水向东流去,
# 清颍:颍(yǐng),颍水,源出河南登封县西南,东南流经禹县,至周口镇,合贾汝河、沙河,在颍州附近入淮而东流。
"愁目断、孤帆明灭":望着江面行船远去,船帆若隐若现,
# 孤帆明灭:一叶船帆忽隐忽现。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为官四处奔走,走过千山万水,经历风波险恶。
# 宦游:宦(huàn),在外做官。
"孤负当年林下意":我辜负了当年与你对床夜语,
"对床夜雨听萧瑟":早退隐居的约定。
# 萧瑟:指雨声。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这一生聚少离多,
"添华发":白发徒生。
# 添华发:花白的头发脱落。
"一尊酒":在黄河畔饮酒。
"无限事":想起往日情由,
"从头说":无限感慨。
"相看恍如昨":虽然分离多年,
# 恍如昨:仿佛如同昨天。
"许多年月":旧事却恍如昨日般清晰。
"衣上旧痕余苦泪":经历了多年磨难心酸,
"眉间喜气添黄色":终于快有归去的喜信了。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到那时,
"花如雪":和你在这残春出游池上,看落花如雪。
# 花如雪:落花如雪之零乱。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思念兄弟的词,也是一首(怀人题材)词。描绘了作者苏轼在颍州时对远在京师任职的弟弟苏辙的深切思念之情。上片即景抒情,由“清颍东流”引出对弟弟的盼望,“孤帆明灭”极写盼望之切,又联想到自己宦游无根,从而感慨辜负了当年与弟弟相约早退、共享闲居之乐的“林下语”,归结为聚少离多之恨。下片全写梦境,兄弟梦中相见,共饮黄河之侧,畅谈往事,互看容颜,“衣上”“眉间”之描写充分体现出亲人相见之喜。结尾处相携寻觅“残春”,既营造出一种暮年心境的萧瑟之感,又因“花如雪”的美景而显珍重,虽有凄凉却并不衰飒。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兄弟之间长期不得相见的深深感慨,以及对弟弟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作者借东流的清颍之水和远处明灭的孤帆,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思念和盼望兄弟相聚的愁苦之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用典:“孤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运用了韦应物“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典故,以及苏轼自己任凤翔幕府时临别赠苏辙“夜雨何时听萧瑟”之语,来表达兄弟二人曾相约早退共享闲居之乐,如今却未能实现的遗憾,丰富了词的内涵。对比:下片“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中,以衣上的“旧痕”之苦泪与眉间的喜气”相对比,突出了亲人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旧痕的愁苦更衬托出眉间喜气的珍贵,表现出兄弟相见的喜悦之情。比喻:“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将池上的飞花比作雪,形象地描绘出残春时节飞花飘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美、萧瑟的氛围,也暗示了作者暮年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开篇“清颍东流”,点明地点是颍州,清颍水悠悠向东流去,这一景语既符合苏轼喜临水的爱好,也为下文抒情埋下伏笔。“愁目断,孤帆明灭”,苏轼极目远眺,望着那若隐若现的孤帆,心中满是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与盼望。他知道苏辙若从京师来颍州,大概率会泛颍水,所以这孤帆承载着他对兄弟相聚的殷切期待,一个“断”字,将他望眼欲穿的愁苦展现得淋漓尽致。“孤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此句回忆往昔。苏轼与苏辙自幼相伴,一同读书,情谊深厚。成年后因仕途不得不分离,早年他们有感于韦应物诗句,相约日后早退,共享闲居对床夜话的乐趣。苏轼在凤翔幕府临别时还曾写诗提及。如今苏轼宦游天涯,与苏辙相隔千山万水,无法实现当年的约定,“孤负”二字饱含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兄弟的思念,同时也有对不能践行归隐之约的遗憾。上片整体围绕对苏辙的思念展开,从盼望兄弟乘船而来,到感慨宦游阻隔相聚,再到对昔日约定未实现的遗憾,层层递进,情感真挚,虽无细节描写,但通过直白的叙述和对往昔约定的回忆,将兄弟间的深情和自己复杂的心境刻画得十分深刻,最后以聚少离多之恨导致白发早生作结,情感愈发深沉。“尊酒相逢,重携手、相看恍如昨”,换头突兀,仿佛苏辙真的来到身边,两人举杯对饮,携手相看,好似昨日才分别,毫无征兆地进入梦境描写,却又让人浑然不觉,这种写法别具一格。这里的梦境描写细腻,生动地展现出兄弟重逢时的喜悦与亲切,有杜甫“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感,不过苏轼是将梦写得如同实境。“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上句写未见时长久的思念之苦,泪水在衣上留下旧痕;下句写相见时内心的喜悦,眉间都增添了喜气。“添黄色”引用相术之语,苏轼晚年好道,诗词常融入道家相关内容,这一细节描写将亲人相见时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极为充分,衣上旧痕的苦与眉间喜气的乐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相见之喜的珍贵。“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兄弟二人在梦境中相携到池上寻觅残春,“春”而称“残”,既贴合暮春时节的景象,也暗合苏轼暮年心境。“便”字一语双关,有“即便”之意,即便在梦中相见,共同赏景,可两人都已步入暮年,词境虽有萧瑟之感,“花如雪”又描绘出落花的美丽,在暮年的悲凉中透露出对当下相聚时光的珍惜,萧瑟却不衰飒,情感复杂而微妙。下片全写梦境,通过梦中兄弟相聚的一系列细节,如饮酒、相看、寻春等,将渴望与兄弟相见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不点明入梦与出梦,使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模糊,更增添了情感的虚幻与真实交织的独特韵味,进一步深化了对兄弟思念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苏轼的《满江红・怀子由作》是一首融合深情与哲思的词作。情感表达上,词里满是对苏辙的思念。上片借景与回忆,尽显盼兄弟相聚的急切,以及对未践归隐之约的遗憾。下片梦境中兄弟重逢的细节,将相见之喜描绘得真切动人,情感质朴深沉。时代内涵上,它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宋代传统“三不朽”思想影响力减弱,苏轼敏锐察觉,重新思考人生。词中的归隐之志,正是他在时代思潮变迁下的深刻反思,体现出宋代士人精神层面的困惑与探索。艺术手法上,此词布局巧妙,上片写实、下片写梦,虚实相生,不点明梦境,营造出独特意境。用典精准,如“对床夜雨听萧瑟”,丰富内涵,让情感表达更具韵味。这首词以情动人、以思启人,凭借独特艺术魅力,成为苏轼词作中的经典,让我们得以借此感受其内心,了解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世界。
上一篇:宋·陆游《春游四首(其四)》
下一篇:宋·虞俦《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