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西风":万里西风,
# 万里西风:“万里”三句:暗用王勃故事。写自己登临高阁时的兴致。传说王勃往道南昌,水神以风助之,一夕行四百余里。
"吹我上、":助我登上,
"滕王高阁":滕王阁。
"正槛外、":门外正是。
# 正槛外:门外正是。
"楚山云涨":楚江波涛惊起,云层翻腾,
# 楚山:指西山又名南昌山(今湖北省西部)。古时南昌属楚地,故称西山为楚山。
"楚江涛作":楚江涛涛滚滚。
# 作:起。,楚江:指赣江。
"何处征帆木末去":远远望去好像船从树梢上驶过去,
# 木末:树梢。一作林杪。
"有时野鸟沙边落":有时水鸟雀沙边飞落。
"近帘钩、":接近窗帘和吊钩,
"暮雨掩空来":晚上阴雨遮天,
"今犹昨":与昨日无异。
"秋渐紧":秋天来临,
# 紧:深,浓。秋意已深。
"添离索":气蓑悲伤。
"天正远":天高地远,
"伤飘泊":感伤我漂泊这些年。
"叹十年心事":自叹十年官场浮沉,
"休休莫莫":多次落职乡居。
# 休休莫莫:罢休,罢了。
"岁月无多人易老":着岁月长河当中,人类很轻易就变老了,
"乾坤虽大愁难著":天地虽然广阔,可是我的愁绪却无处安放。
# 著:安放。一作着。,乾坤:指天地。
"向黄昏、":临近黄昏时分,
"断送客魂消":仿佛要消磨尽我的魂魄。
# 断送:逗引。
"城头角":那城头上响起的号角声。
# 角:号角。
南宋词人
吴潜(1195~1262),南宋词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祖籍宣城(今属安徽)。嘉定进士,官至左丞相。主张加强战守之备以抗御元兵,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深表忧虑,后贬死于循州。其词激昂凄劲,颇有感怀时事之作,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挫的悲愤。词风亦与其为人接近,在南宋为一大家。诗作颇平衍,兼多拙句,通体浑成之作,不多见。吴潜的诗大多已佚,所存者多写由于官场斗争激烈而导致的对仕途的厌倦。著有《履斋先生诗余》《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等。原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搜集其遗文编为《履斋遗稿》4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题材的词。全篇以登临之景触发人生之思,抒发了于天地苍茫间托举着志士失路的永恒怅惘。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暮雨掩空来”词人以“暮雨”之景收束上片,暮色沉沉,细雨迷蒙,似从天际垂落,笼罩天地。“近帘钩”更显雨幕逼近,将帘钩与暮雨相连,营造出压抑氛围。此景既写眼前实景,又暗喻愁绪如暮雨般无边无际,情景交融,余韵悠长。
3. 分段赏析
上片:“万里”一词极具气势,“吹”字尤为生动,生动展现出登临高阁时的盎然兴致。此处引用了王勃的故事,传说他在前往南昌途中,水神曾借神风相助,让他一夜行船四百余里,民间谚语说“时来风送滕王阁”。这个故事不仅凸显了作者的兴致,还自然地将当下的登临与王勃当年联系起来。“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槛外”二字营造出居高临下、凭栏四望之感。其中,“楚山”指西山,“楚江”指赣江。“云涨”“涛作”的壮观景象,不难想象词人内心激荡的波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描绘了登高远眺时的所见之景。征帆仿佛行驶在树梢之上,野鸟不时落在沙边,“有时”二字极为传神。“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暮雨”表明词人伫立凝望时间之久。正当他游目骋怀、沉浸于遐思时,雨雾扑帘而来,恰似“珠帘暮卷西山雨”,与王勃当年所见情景极为相似,不禁让人临风嗟叹。下片:“秋渐紧”四句由景入情。秋天本就容易引发人的感伤之情,更何况词人此时官场失意、前途渺茫。极目远眺,天水相接,一片渺茫,想到自己年过半百仍漂泊不定,谁能不伤感?故而“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如今,岁月匆匆,自己所剩时日无多,天下虽广,可奸臣当道,哪里才是自己的容身之所?“乾坤虽大愁难著”,以固态体积来形容愁绪,既让人感受到愁的庞大,又体会到愁的沉重,想象奇特。以上种种,皆因登高临景而引发对往事的回忆与无尽慨叹。往事本不堪回首,但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不禁触景生情,由此抒发出的郁闷不平之气,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临近黄昏,城头的号角声响起,声声传入耳中,勾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这与上片的“暮雨”相互照应,号角声混着秋风、雨意,更添萧条悲凉之感。这是一个倒装句,将“城头角”置于句末,让人感觉他的无尽愁思如同那声声号角,在广阔的秋空中久久回荡。此句以景结情,刚柔并济,“乾坤虽大愁难著”的痛愤与结句的哀思绵绵相互映衬,更显沉痛悲郁。
4. 作品点评
全文上片描绘词人登上滕王阁所见的壮阔之景,下片触景生情,回首过往。词人感慨十年来官场浮沉,时光匆匆,可施展抱负的岁月已然不多;心怀社稷却忧心国家命运,面对内忧外患,空有壮志却难以施展。临近黄昏时分,城头响起的号角声,更勾起了他作为漂泊之人的无尽羁旅愁绪。
# 警快语,然近于廓矣,不可不防其渐。
清词家陈廷焯《放歌集》
上一篇:宋·王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