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水凝新碧":因春天的到来池水更加碧青,
# 池水凝新碧:因春天的到来,池塘的水渐显碧绿。
"阑花驻老红":花栏中即将败落的花朵依然挂着残红。
# 老红:即将凋谢的花朵之暗红色。
"有人独立画桥东":她独自站在画桥东。
"手把一枝杨柳、":手握一枝杨柳、
"系春风":幻想拴住春风。
"鹊绊游丝坠":飘拂的游丝被喜鹊绊落空中,
"蜂拈落蕊空":蜜蜂采摘过的花朵如今都已落尽。
"秋千庭院小帘栊":细雨中的庭院里,秋千静静地伫立着,透过小小的窗帘向外望去。
# 帘栊:指窗帘。
"多少闲情闲绪、":那数不清的闲散、惆怅的情思、
# 闲情闲绪:无聊孤寂的情绪。
"雨声中":都在这淅淅沥沥的雨声之中了。
南宋词人
吴潜(1195~1262),南宋词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祖籍宣城(今属安徽)。嘉定进士,官至左丞相。主张加强战守之备以抗御元兵,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深表忧虑,后贬死于循州。其词激昂凄劲,颇有感怀时事之作,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挫的悲愤。词风亦与其为人接近,在南宋为一大家。诗作颇平衍,兼多拙句,通体浑成之作,不多见。吴潜的诗大多已佚,所存者多写由于官场斗争激烈而导致的对仕途的厌倦。著有《履斋先生诗余》《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等。原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搜集其遗文编为《履斋遗稿》4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情词。词中描绘了池水新碧、繁花等春光景物,表达了闺中女子的惜春之情,以雨声烘托其春愁,同时也映射出词人对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眷恋之情。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池水凝新碧,阑花驻老红”,以“新碧”写池水雨后的澄澈碧绿,以“老红”绘残花衰败之态,视觉色彩鲜明;“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刻画喜鹊绊游丝、蜜蜂拈落蕊的动态场景,从细微处展现春景变化,生动勾勒出暮春时节的独特景致,为情感抒发奠定基调。借物抒情:“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通过鹊绊游丝、蜂拈落蕊的细节,借自然景物的动态写春光消逝的空寂,游丝坠、落蕊空的画面,暗含女子对春去无踪的无奈与失落。
3. 分段赏析
上片:“池水凝新碧,阑花驻老红”两句是对暮春景色的细腻刻画。雨后的池水如碧玉般澄澈凝结,呈现出沉静的新绿,而栏杆旁的花朵却已残败,虽仍“驻”于枝头,却难掩“老红”之态,色彩的新旧对比,既勾勒出暮春时节特有的衰败之景,又以景衬情,暗示出词人内心的沉郁与惆怅,将暮春的衰颓与人心的黯然巧妙融合。“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镜头从庭院切换至画桥东侧,一位女子孑然独立。杨柳历来是春天的象征,其在春风中最早萌发,又在春逝时以飞絮相送,饱含着对春天的深情。女子手持杨柳欲系住春风,这一极富想象力与浪漫色彩的举动,将惜春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既展现出女子的天真烂漫,又通过“独立”与“系春风”的动作,营造出一种孤独却又执着的意境,让开篇的春恨中融入了对春光的不舍与眷恋,使情感更加丰富立体。下片:“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以精巧的细节描写,展现出春天离去的悄无声息。喜鹊无意间牵绊住飘荡的游丝,使其坠落;蜜蜂专注地拈取残花败蕊,最终却只留下一片空无。“绊”“拈”“坠”“空”等动词的运用,生动地描绘出鹊、蜂的动作,也暗示着春天在不经意间消逝,万物皆空的寂寥之感。“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场景再次转换,回到庭院之中,天气也由晴转雨。秋千曾是春日欢乐的象征,如今却在细雨中静静伫立,那空荡荡的秋千架,勾起了词人对往昔春光中种种美好场景的回忆。“小帘栊”将空间进一步缩小,营造出一种封闭、压抑的氛围,而“多少闲情闲绪”则直抒胸臆,点明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最后以雨声作结,淅淅沥沥的雨滴,仿佛是词人无法言说的愁绪在流淌,将女子内心飘忽不定、难以排遣的春愁,融入这绵绵雨幕之中,余韵悠长,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让整首词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含蓄且富有韵味。
上一篇:宋·陆游《世事》
下一篇:宋·罗与之《商歌三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