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玉阶前":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
# 红玉阶:红色的台阶,此处代指宫殿。
"问何事、翩然引去":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
# 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湖海上、一汀鸥鹭":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
# 汀:水边平地。
"半帆烟雨":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报国无门空自怅怨,
"济时有策从谁吐":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
# 从:跟,向。,济时:拯救时局。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
# 扁舟:小船。,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
"鲈堪煮":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 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便辞官返乡。鲈(lú):鲈鱼。堪:可。以上两句写李珙将回故乡隐居。
"拚一醉":我甘愿拼死一醉,
# 拚:舍弃,不顾惜。
"留君住":真诚地挽留你住。
"歌一曲":我将含泪高歌一曲,
"送君路":送你踏上归乡之路。
"遍江南江北":踏遍江南江北,
"欲归何处":你将要归向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
# 浑:全。,悠悠:众多的样子。
"年光冉冉今如许":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
# 冉冉:形容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
"天无语":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南宋词人
吴潜(1195~1262),南宋词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祖籍宣城(今属安徽)。嘉定进士,官至左丞相。主张加强战守之备以抗御元兵,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深表忧虑,后贬死于循州。其词激昂凄劲,颇有感怀时事之作,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挫的悲愤。词风亦与其为人接近,在南宋为一大家。诗作颇平衍,兼多拙句,通体浑成之作,不多见。吴潜的诗大多已佚,所存者多写由于官场斗争激烈而导致的对仕途的厌倦。著有《履斋先生诗余》《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等。原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搜集其遗文编为《履斋遗稿》4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的词。展现了友人归隐之志,又暗含对时局的忧虑。词作语言清丽而意蕴深厚,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流露出慷慨悲凉之气,展现了南宋士人在国势倾颓之际的复杂心境,词中既见朋友深情,又暗含对时局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直接抒情:“报国无门空白怨,济时有策从谁吐”二句以斩钉截铁的语气,赤裸裸地倾吐了志士的悲愤。前句“空白怨”三字力透纸背,将多年郁结的愤懑喷薄而出;后句“从谁吐”的反诘,更强化了无人理解的孤愤。下片“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形成排比递进,前两句“拚”“留”的决绝姿态,与后两句“歌”“送”的无奈转折,构成强烈情感张力。特别是“拚”字的运用,将饯别时不惜醉倒以挽留的痴情写得淋漓尽致。结句“举头天外望,天无语”以天人对话的形式,将抒情推向极致。表面写天穹沉默,实则暗喻朝廷昏聩不纳忠言。这种直接呼告苍天的抒情方式。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以深婉的笔触展现了友人归隐的复杂心境。上片以“红玉阶前”起笔,以宫廷玉阶暗示友人仕宦身份,通过“问何事、翩然引去”的设问,既点明送别场景,又暗示友人辞官的隐衷。词人匠心独运,不直接作答,而以“一汀鸥鹭,半帆烟雨”的意象组合,勾勒出一幅看似闲适实则暗含忧患的隐逸图景。其中“半帆烟雨”一语双关,既写实景,又暗喻时局之艰,暗示友人归隐实为时势所迫。继而以“报国无门”二句直抒胸臆,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时代悲剧。结句用张翰莼鲈之典,既切合时令,又暗含对政治黑暗的隐讽,使抒情更显蕴藉。下片转入抒情高潮。“拚一醉”与“歌一曲”形成强烈对比,前者见其豪情,后者显其缠绵,将送别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表面写饯别场景,实则暗含对士人命运的哲学思考。“遍江南江北”之问,将具体送别场景拓展为对知识分子精神归宿的普遍追问,既是对友人前途的关切,更是对士人集体命运的深沉叩问。“世事悠悠”二句将个人感伤扩展为时代悲鸣,“悠悠”的历史长河与“冉冉”的个人生命形成对峙,暗示在腐朽政治环境下,有志之士的才华终将被岁月消磨。结尾“天无语”的意象,以无声胜有声的手法,将悲愤之情推向极致。全词在问答之间层层递进,最终完成由个别到普遍的情感升华,展现了南宋士人在国势倾颓之际的复杂心境。
4. 作品点评
这首送别词以沉郁顿挫之笔,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复杂深沉的情感世界。上阕以“问何事、翩然引去”起兴,通过设问手法引发思考;中段“报国无门空白怨”直抒胸臆,将个人悲愤推向高潮;结句“天无语”则以含蓄蕴藉之笔,将情感沉淀为深沉的历史喟叹。全词通过李珙的遭遇,折射出南宋爱国志士共同的生存困境:一方面是对朝廷昏聩的愤懑,另一方面是壮志难酬的无奈。这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写法,使作品超越了普通送别之作,成为反映特定时代士人精神困境的经典文本。词中流露的不仅是个人感伤,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悲鸣。
# 这首送别的词,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抱负和才能是了解的,对友人的遭遇是同情的。其实,“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也正是自己的写照。结尾两句则倾吐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感情。
不详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琪
# 此词为送别朋友而作,表现了对友人的理解和同情,并借题发挥,抒写了报国无路的悲慨。开篇以问句开启,接着自问自答,“报国”两句,有策而无路,感慨悲愤。换头赋送别之情,“世事”以下重新挺起,愤世之情,迟暮之感,一泻而出。一结真有屈子问天之意。气势畅达,风格壮阔而苍凉。
不详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小鸥
上一篇:宋·陆游《好事近(其七)》
下一篇:宋·释文珦《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