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jiāng
hóng
·
·
jīn
líng
yuán

朝代:宋作者:吴潜浏览量:4
liǔ
dài
qián
yòu
hái
guò
qīng
míng
hán
shí
tiān
xiào
mǎn
yuán
luó
mǎn
chéng
xiāo
huā
shù
qíng
hóng
rǎn
yuǎn
shān
guò
qīng
wèn
jiāng
nán
chí
guǎn
yǒu
shuí
lái
jiāng
nán
xiàng
jīn
yóu
shì
jīn
nán
dàn
nián
nián
yàn
wǎn
yān
xié
dǒu
sǒu
chūn
chén
zhài
bēi
liáng
wàn
yīng
xióng
qiě
fāng
zūn
suí
fèn
chèn
fāng
shí
xiū
zhì

译文

柳树已是长条如带,榆荚也结实如古钱,转眼又过了、清明和寒食时节。天公作美放晴了,满园是穿绸缎的游人,满城飘荡着音乐声。阳光下的花红得像要染透枝头,雨后的远山青翠得仿佛能滴下水来。若问江南、谁会来这乌衣园探寻,是我这个江南的客人。乌衣巷的模样,还像从前那样。乌衣巷中的往事,如今已无处可寻。唯有年年归来的燕子,在暮色苍茫中掠过斜阳残照。本想抛开这一春的琐碎公务,却触景生悲,想起湮灭的千古英雄功业。罢了,端起酒杯,趁着好时光随意喝几杯,别浪费这春光。

逐句剖析

"柳带榆钱":柳树已是长条如带,榆荚也结实如古钱,

# 柳带榆钱:指柳条飘拂,榆荚成串。

"又还过、":转眼又过了、

"清明寒食":清明和寒食时节。

# 清明寒食: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一气。寒食是令名,在清明节前一两日,以禁火做饭,故名。

"天一笑、":天公作美放晴了,

"满园罗绮":满园是穿绸缎的游人,

# 罗绮:此以衣代人,指游女。自指并兼指其兄。

"满城箫笛":满城飘荡着音乐声。

"花树得晴红欲染":阳光下的花红得像要染透枝头,

"远山过雨青如滴":雨后的远山青翠得仿佛能滴下水来。

"问江南、":若问江南、

"池馆有谁来":谁会来这乌衣园探寻,

"江南客":是我这个江南的客人。

# 江南客:自指并兼指其兄。

"乌衣巷":乌衣巷的模样,

"今犹昔":还像从前那样。

"乌衣事":乌衣巷中的往事,

# 乌衣事:指东晋王导和谢安住在这里,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历史事迹。

"今难觅":如今已无处可寻。

"但年年燕子":唯有年年归来的燕子,

"晚烟斜日":在暮色苍茫中掠过斜阳残照。

"抖擞一春尘土债":本想抛开这一春的琐碎公务,

# 尘土债:指自己仕宦的官务。这两句是说,本来想借游园以摆脱繁杂的官场事务,谁知来到园中却勾引起人世沧桑的无限悲凉。

"悲凉万古英雄迹":却触景生悲,想起湮灭的千古英雄功业。

"且芳尊、":罢了,端起酒杯,

"随分趁芳时":趁着好时光随意喝几杯,

# 随分:犹云随便。

"休虚掷":别浪费这春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江红·金陵乌衣园》是宋代词人吴潜创作的一首词。上片描写暮春时节游览金陵乌衣巷的所见所感,通过“柳带榆钱”“满城箫笛”等充满烟火气的意象,在热闹春景中暗藏时光易逝的惆怅。下片借古抒怀,将视角从东晋王谢家族的乌衣往事转向自身经历,以“今犹昔”与“今难觅”的对比,既暗喻南宋政局的衰微,也倾诉自己宦海浮沉的苦闷。全词写景时笔触鲜活灵动,怀古处情感深沉厚重,语言看似朴素浅近,实则通过"芳尊趁芳时"的反语与"悲凉万古英雄迹"的喟叹,传递出对历史兴亡的思索与壮志难酬的苍凉,体现了借古喻今的深刻寓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潜(1195~1262),南宋词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祖籍宣城(今属安徽)。嘉定进士,官至左丞相。主张加强战守之备以抗御元兵,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深表忧虑,后贬死于循州。其词激昂凄劲,颇有感怀时事之作,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挫的悲愤。词风亦与其为人接近,在南宋为一大家。诗作颇平衍,兼多拙句,通体浑成之作,不多见。吴潜的诗大多已佚,所存者多写由于官场斗争激烈而导致的对仕途的厌倦。著有《履斋先生诗余》《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等。原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搜集其遗文编为《履斋遗稿》4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满江红·金陵乌衣园》是吴潜创作于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正值寒食节与清明节前后。当时词人吴潜正在南京(古称建康)担任管理淮西地区财政的官职,他和兄长吴渊一同游览乌衣园,深受感触而提笔写下此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通过描绘金陵乌衣园的暮春景色与东晋王谢旧事,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仕途坎坷的苦闷,以及面对历史兴衰与英雄功业湮灭的悲凉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四句通过​​“乌衣巷,今犹昔”与“乌衣事,今难觅”的对比,强调东晋王谢家族的繁华已成过往,暗指南宋朝廷的颓败。化用:“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此处化用刘禹锡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但赋予全新内涵。原诗借燕子易主讽刺东晋豪门衰落,而此词却通过燕子年年归巢的景象,寄托对历史人物的深切追怀。两处“燕子”虽同源,前者是辛辣的嘲讽,后者却是温厚的缅怀。反语:​​“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表面劝人及时行乐,实则以反语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愤懑。看似洒脱的“休虚掷”,实为对现实困境的自我宽慰。设问:“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通过问答结构,引出客居身份,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片描绘暮春时节“满园罗绮,满城箫笛”的热闹春景,以及“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的明丽色彩,看似渲染游园之乐,实则热闹场景反衬内心抑郁。借景抒情:“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这句借艳景抒悲情,手法精妙:雨后初晴时红花灼眼似要浸染天地,远山青翠欲滴如洗,本是一派鲜活春色,却反衬出乌衣巷(东晋王谢贵族故居)的冷落——当年显赫的“乌衣事”早已无踪,唯剩燕子空对夕阳。绚烂的红与青在此刻成了无情见证:自然永恒明媚,而英雄功业终化尘土(“悲凉万古英雄迹”),鲜艳愈烈,沧桑愈深,词人借色彩冲击道尽历史兴亡之叹与自身壮志难酬之憾。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生动的春景描写反衬出作者的复杂心境。开篇“满园罗绮,满城箫笛”描绘了金陵城游人如织、笙歌鼎沸的节日盛况,随后用“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展现雨后初晴的明丽风光——红花似染、青山如洗,把江南春末的美景写得活灵活现。然而这热闹欢腾的春景,却与吴潜兄弟此时官场失意的心境形成强烈反差。身为掌管财政的官员,吴潜虽身在繁华的乌衣园,却以“江南客”自问自答,道出“游人中的我,不过是个江南来的异乡人”的疏离感。这种乐景与哀情的碰撞,既点明了作者漂泊他乡的愁绪,又通过结尾的问答巧妙引出下片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让全词的情感从单纯的赏春游园,转向更深沉的身世与家国之叹。下片借古抒怀,字里行间浸透苦闷。开头“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两句,用巷子依旧和往事消散的对比,点出东晋王谢家族的辉煌早已消散。如今的乌衣巷只剩夕阳残照里年年归来的燕子,暮色中更显萧瑟——这些燕子仿佛成了历史的见证者,目睹了昔日的繁盛与如今的冷清。此处虽然用了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却不是嘲讽豪门衰落,而是借燕子表达对前贤的敬意与追思。词中“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两句尤为关键:前半句借用辛弃疾的词意,直白道出兄弟二人被琐碎公务耗尽心力的疲惫;后半句则对着古代英雄的遗迹感慨万千——他们空有抱负,却只能困在官场泥潭中。这一对比既吐露了不甘平庸的志向,又暗含对南宋朝廷的失望。最末“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看似洒脱,实则是激愤反话。正如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无奈,吴潜表面劝人及时行乐,内心却在呐喊:英雄无用武之地,再美的春光也不过是虚度年华的陪衬。全词至此,从怀古的苍茫转入个人命运的悲鸣,沉痛却不失铿锵。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情感深沉而富有节奏感,情感表达从含蓄逐渐转向直白,层层递进,意味深长,值得反复品味。其笔触既有洒脱的随性,又有凝重的深沉,与辛弃疾豪放中蕴含沉郁的词风颇为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史称履斋为人豪迈,不肯附权要,然则固刚肠者。而“抖擞”、“悲凉”等句,似亦类其为人。

明陈霆《渚山堂词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姜夔《庆宫春·双桨莼波》

下一篇:宋·蒋廷玉《秋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