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àn
·
·
shí
nián
sān
guò
tái

朝代:宋作者:吴潜浏览量:3
shí
nián
sān
guò
tái
hái
yòu
shì
cōng
cōng
xùn
jǐng
liú
guāng
róng
zhōu
ōu
zhǔ
wěi
tīng
àn
zǒng
shì
xiāo
hún
chù
cāng
yān
xié
yáng
chóu
rén
chóu
wèi
wèn
xīn
chóu
chóu
jiǔ
biān
chéng
zuì
zuì
biān
chéng
mèng
mèng
duàn
qián
shān

译文

十年来我三次经过苏州的这条路。每次都是,匆匆离去。时光飞逝,岁月如流,转瞬即逝。白鹭栖息的沙洲,海鸥聚集的水边,芦苇丛生的岸边,这些都是让我黯然神伤的地方。黄昏时分,苍茫的烟雾与即将落下的夕阳交织在一起,我这个满怀忧愁的人,把心中的愁绪化作诗句。试问这新添的忧愁到底有多少。在酒边我沉醉了,醉后又进入梦乡,但梦被前方山上的雨声打断。

逐句剖析

"十年三过苏台路":十年来我三次经过苏州的这条路。

"还又是、":每次都是,

"匆匆去":匆匆离去。

"迅景流光容易度":时光飞逝,岁月如流,转瞬即逝。

# 迅景:疾行的太阳,此指时光流逝。

"鹭洲鸥渚":白鹭栖息的沙洲,海鸥聚集的水边,

"苇汀芦岸":芦苇丛生的岸边,

"总是消魂处":这些都是让我黯然神伤的地方。

"苍烟欲合斜阳暮":黄昏时分,苍茫的烟雾与即将落下的夕阳交织在一起,

"付与愁人砌愁句":我这个满怀忧愁的人,把心中的愁绪化作诗句。

"为问新愁愁底许":试问这新添的忧愁到底有多少。

# 底许:何许。

"酒边成醉":在酒边我沉醉了,

"醉边成梦":醉后又进入梦乡,

"梦断前山雨":但梦被前方山上的雨声打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青玉案·十年三过苏台路》是南宋吴潜所作的一首词,以离别情思为主脉。词人借景抒情,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对周遭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此抒发对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未来命运走向的迷茫与探寻。词中巧妙运用诸多生动意象与精妙形容词,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凄美的艺术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潜(1195~1262),南宋词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祖籍宣城(今属安徽)。嘉定进士,官至左丞相。主张加强战守之备以抗御元兵,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深表忧虑,后贬死于循州。其词激昂凄劲,颇有感怀时事之作,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挫的悲愤。词风亦与其为人接近,在南宋为一大家。诗作颇平衍,兼多拙句,通体浑成之作,不多见。吴潜的诗大多已佚,所存者多写由于官场斗争激烈而导致的对仕途的厌倦。著有《履斋先生诗余》《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等。原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搜集其遗文编为《履斋遗稿》4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按吴潜仕履,绍定六年(1233)知建康,嘉熙元年(1237)转任平江,至嘉熙四年(1240)镇江任间,皆道经苏州。词中言“三过苏台”,兼以“匆匆去,迅景流光”之叹,知其往返当不止三番。然“十年”实属取其约数,以概其宦途频繁经此之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词人借描绘身边的景物,倾诉着内心的感受,借此回忆那些已经消逝的时光,也在思索着未来命运究竟会走向何方。

2. 写作手法

双关:“还又是、匆匆去”,此间词人巧妙运用“匆匆”这一具有双关意味的意象,把抒情主人公匆忙奔波的身影,与那如流水般昼夜不停歇、匆匆流逝的时光紧密相连,于空间与时间的维度上达成了共位与统一。渲染:“苍烟欲合斜阳暮”此句极具意境之美,它引领众人仿佛置身于词人所处的特定情境之中:广袤的田野一片苍茫,暮霭沉沉,如轻纱般缭绕四周;那轮黯淡无光的夕阳,正缓缓西沉,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进一步渲染了环境氛围的悲凉和无可排遣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流光容易把人抛”立意,通篇扣住时光匆迫、人生促迫的意思。将“匆匆”二字打并入文,既显岁月流驶之迅疾,又显行人匆促之身影,时光与行程相叠,十年三至苏台,总是行色匆匆,恍如流水昼夜不舍,奔涌无歇。写景处“鹭州鸥渚,苇汀芦岸”,只以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秋色苍茫景象,水天空阔,天地萧疏,四望无非萧瑟,而游子之心,亦如这满目秋色,凋零而凄清。触目所见,皆是催老之景,物既含悲,人何以堪?此时物我交感,情与景会,愁绪于无形中愈酿愈深,直至满纸悲凉。下阕以“苍烟欲合斜阳暮”破题,开笔便是一幅苍茫暮色图:天际苍烟低垂,斜阳欲坠,旷野四合,似笼上一层浓重暮霭。此景之下,旅人踽踽独行,行行复行行,愁绪如影随形,越积越深。愁不可解,乃发而为诗,将无形之愁付与文字,“砌愁句”三字极妙,既见愁之厚重,又显其层叠累积,如砖石累叠,竟筑成愁城一座。愁既难解,乃求之于醉,藉酒以暂忘之,然醉后终须醒,醒后愁更甚,乃至于梦。梦本为避愁之所,梦断之际,忽闻前山雨声淅沥,如诉如泣,是梦中之泪,亦复现于眼前,是眼前之雨,亦复沁入愁肠。此结拍“梦断前山雨”五字虚实相生,既承“醉”字余韵,复以雨声作结,留得余响袅袅,使愁思绵延不绝,令人掩卷后仍徘徊其间,恍如身历其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韩干马》

下一篇:宋·刘辰翁《沁园春·送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