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三过苏台路":十年来我三次经过苏州的这条路。
"还又是、":每次都是,
"匆匆去":匆匆离去。
"迅景流光容易度":时光飞逝,岁月如流,转瞬即逝。
# 迅景:疾行的太阳,此指时光流逝。
"鹭洲鸥渚":白鹭栖息的沙洲,海鸥聚集的水边,
"苇汀芦岸":芦苇丛生的岸边,
"总是消魂处":这些都是让我黯然神伤的地方。
"苍烟欲合斜阳暮":黄昏时分,苍茫的烟雾与即将落下的夕阳交织在一起,
"付与愁人砌愁句":我这个满怀忧愁的人,把心中的愁绪化作诗句。
"为问新愁愁底许":试问这新添的忧愁到底有多少。
# 底许:何许。
"酒边成醉":在酒边我沉醉了,
"醉边成梦":醉后又进入梦乡,
"梦断前山雨":但梦被前方山上的雨声打断。
南宋词人
吴潜(1195~1262),南宋词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祖籍宣城(今属安徽)。嘉定进士,官至左丞相。主张加强战守之备以抗御元兵,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深表忧虑,后贬死于循州。其词激昂凄劲,颇有感怀时事之作,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挫的悲愤。词风亦与其为人接近,在南宋为一大家。诗作颇平衍,兼多拙句,通体浑成之作,不多见。吴潜的诗大多已佚,所存者多写由于官场斗争激烈而导致的对仕途的厌倦。著有《履斋先生诗余》《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等。原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搜集其遗文编为《履斋遗稿》4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词人借描绘身边的景物,倾诉着内心的感受,借此回忆那些已经消逝的时光,也在思索着未来命运究竟会走向何方。
2. 写作手法
双关:“还又是、匆匆去”,此间词人巧妙运用“匆匆”这一具有双关意味的意象,把抒情主人公匆忙奔波的身影,与那如流水般昼夜不停歇、匆匆流逝的时光紧密相连,于空间与时间的维度上达成了共位与统一。渲染:“苍烟欲合斜阳暮”此句极具意境之美,它引领众人仿佛置身于词人所处的特定情境之中:广袤的田野一片苍茫,暮霭沉沉,如轻纱般缭绕四周;那轮黯淡无光的夕阳,正缓缓西沉,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进一步渲染了环境氛围的悲凉和无可排遣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流光容易把人抛”立意,通篇扣住时光匆迫、人生促迫的意思。将“匆匆”二字打并入文,既显岁月流驶之迅疾,又显行人匆促之身影,时光与行程相叠,十年三至苏台,总是行色匆匆,恍如流水昼夜不舍,奔涌无歇。写景处“鹭州鸥渚,苇汀芦岸”,只以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秋色苍茫景象,水天空阔,天地萧疏,四望无非萧瑟,而游子之心,亦如这满目秋色,凋零而凄清。触目所见,皆是催老之景,物既含悲,人何以堪?此时物我交感,情与景会,愁绪于无形中愈酿愈深,直至满纸悲凉。下阕以“苍烟欲合斜阳暮”破题,开笔便是一幅苍茫暮色图:天际苍烟低垂,斜阳欲坠,旷野四合,似笼上一层浓重暮霭。此景之下,旅人踽踽独行,行行复行行,愁绪如影随形,越积越深。愁不可解,乃发而为诗,将无形之愁付与文字,“砌愁句”三字极妙,既见愁之厚重,又显其层叠累积,如砖石累叠,竟筑成愁城一座。愁既难解,乃求之于醉,藉酒以暂忘之,然醉后终须醒,醒后愁更甚,乃至于梦。梦本为避愁之所,梦断之际,忽闻前山雨声淅沥,如诉如泣,是梦中之泪,亦复现于眼前,是眼前之雨,亦复沁入愁肠。此结拍“梦断前山雨”五字虚实相生,既承“醉”字余韵,复以雨声作结,留得余响袅袅,使愁思绵延不绝,令人掩卷后仍徘徊其间,恍如身历其境。
上一篇:宋·苏轼《韩干马》
下一篇:宋·刘辰翁《沁园春·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