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落众芳歇":随着岁月的流逝,美丽的花儿都凋谢了,
# 众芳歇:花草已凋零。,岁落:光阴逝去。
"时当大火流":在大火星向西移动的时候,一也就是炎暑消退的时候。
#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
"霜威出塞早":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
# 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
"云色渡河秋":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
#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梦绕边城月":看到这边城的月亮,
"心飞故国楼":我梦想回到安陆家中。
# 故国:家乡。当时李白家在湖北安陆。
"思归若汾水":我对于家乡的思念,就像长长的汾水一样没有尽头,
# 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
"无日不悠悠":没有一天心里不充满相思之愁。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思乡诗。描绘了早秋的自然环境,体现了诗人身处塞外的羁旅之况,表达了其对家乡和亲人时刻不停的思念,以及急切的归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偶:“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岁落”对“时当”,“众芳歇”对“大火流”,对仗工整,描绘出季节更替的景象,展现出诗歌的韵律美。比喻:“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把思归之情比作日夜流淌的汾河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绵延不断。借景抒情:“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通过描写塞外秋霜浓重、秋云渡过黄河的景象,抒发诗人对太原早秋独特气候的感受,也隐隐透露出身处异地的孤寂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诗人借景巧妙点明早秋时节。“众芳歇”生动呈现出繁花凋零之景,遵循着花草在自然规律中春荣秋衰的特性。“大火”作为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心宿星,此时正处于正南方向且开始向下行移,“流”字精准地揭示出时间已至七月。开篇这两句以自然景物为切入点,含蓄而不露声色地为整首诗定下早秋的基调,从律诗严谨的结构角度而言,此联起到了平稳的起势作用,宛如拉开了早秋故事的序幕。颔联“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紧承首联对早秋的表述。“霜威”一词将秋霜的浓重凛冽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出塞”与“渡河”明确指出地域方位,描绘出太原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诗人匠心独运地在这两句诗的末尾分别嵌入“早”“秋”二字,不仅在形式上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使诗句读来朗朗上口,更巧妙地呼应了诗题“太原早秋”。从修辞效果来看,这种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诗句对早秋这一主题的表现力,使早秋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同时为诗句增添了别样的趣味性与独特的视觉感染力,仿佛将“早秋”二字深深烙印在读者脑海中,构建起一个紧密相连的诗意整体。颈联“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在对早秋景色的描绘之后,笔锋一转,自然且巧妙地过渡到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梦绕边城月”细腻地刻画了诗人身处异乡的状态,连梦境都被边城的明月所环绕,月亮在此时宛如诗人情感的寄托。“心飞故国楼”则描绘出梦醒后的心境,一个“飞”字极具动态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强烈渴望,那种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这两句在形式上对仗工整,在意义上层层递进,从梦境到现实,从在异域的牵挂到对回归故土的期盼,深刻且细腻地传达出诗人对故乡及亲人魂牵梦绕的思念之情。尾联“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为全诗收束。“悠悠”一词语义丰富,既饱含着忧郁伤感的情绪,又蕴含着情思绵绵不绝之意。诗人巧妙地以汾河水日夜流淌的特性为喻,将抽象的思归之情具象化。汾河水滔滔不绝、永不停歇,恰似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在心头萦绕。这种以水喻情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极为常见,像李煜以一江春水喻愁,张说以湖水相伴表心境,李白借长江流水抒怀。在本诗中,诗人通过这一手法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强烈地表达出其日夜思归的迫切情怀,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余韵悠长,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乡那份深沉而执着的眷恋。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新奇巧妙的设喻、严整的结构、真挚的感情和高远的格调,展现出独特魅力。
# 只是一个直捷(末二句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两折诗,以平叙,故不损。李、杜五言近体,其格局随风会而降者,往往多有。供奉于此体似不著意,乃有入高、岑一派诗;既以备古今众制,亦若曰:非吾不能为之也。此自是才人一累,若曹孟德之啖冶葛,示无畏以欺人。其本色诗,则自在景云、神龙之上,非天宝诸公可至,能栋者当自知之。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汝询曰:唐人汾上作必用《秋风辞》,太白曰:“云色渡河秋”,便无蹊径。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格调高逸。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严沧浪曰:“出塞”字,更用得好。
不详近滕元粹《李太白诗醇》
下一篇:唐·任翻《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