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ài
yuán
zǎo
qiū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suì
luò
zhòng
fāng
xiē
shí
dāng
huǒ
liú
shuāng
wēi
chū
sài
zǎo
yún
qiū
mèng
rào
biān
chéng
yuè
xīn
fēi
guó
lóu
guī
ruò
fén
shuǐ
yōu
yōu

译文

随着岁月的流逝,美丽的花儿都凋谢了,在大火星向西移动的时候,一也就是炎暑消退的时候。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看到这边城的月亮,我梦想回到安陆家中。我对于家乡的思念,就像长长的汾水一样没有尽头,没有一天心里不充满相思之愁。

逐句剖析

"岁落众芳歇":随着岁月的流逝,美丽的花儿都凋谢了,

# 众芳歇:花草已凋零。,岁落:光阴逝去。

"时当大火流":在大火星向西移动的时候,一也就是炎暑消退的时候。

#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

"霜威出塞早":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

# 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

"云色渡河秋":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

#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梦绕边城月":看到这边城的月亮,

"心飞故国楼":我梦想回到安陆家中。

# 故国:家乡。当时李白家在湖北安陆。

"思归若汾水":我对于家乡的思念,就像长长的汾水一样没有尽头,

# 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

"无日不悠悠":没有一天心里不充满相思之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太原早秋》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律诗。诗中描绘早秋时节的自然环境,前半部分写景交代时令与塞外秋景,后半部分抒情,直抒羁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及渴望归乡之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情感融入景色描写中。全诗结构严整,文题相应,以新奇巧妙的设喻,真挚地传达出浓烈的思乡情,格调高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太原早秋》是唐代李白所写。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夏天,李白应友人元演邀请一同前往太原,他本想借此寻求仕途上的显达,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在三晋之地辗转半年,始终没有得到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机会。理想的落空,让他心生归意,到了秋天,便怀着这样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怀乡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思乡诗。描绘了早秋的自然环境,体现了诗人身处塞外的羁旅之况,表达了其对家乡和亲人时刻不停的思念,以及急切的归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偶:“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岁落”对“时当”,“众芳歇”对“大火流”,对仗工整,描绘出季节更替的景象,展现出诗歌的韵律美。比喻:“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把思归之情比作日夜流淌的汾河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绵延不断。借景抒情:“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通过描写塞外秋霜浓重、秋云渡过黄河的景象,抒发诗人对太原早秋独特气候的感受,也隐隐透露出身处异地的孤寂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诗人借景巧妙点明早秋时节。“众芳歇”生动呈现出繁花凋零之景,遵循着花草在自然规律中春荣秋衰的特性。“大火”作为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心宿星,此时正处于正南方向且开始向下行移,“流”字精准地揭示出时间已至七月。开篇这两句以自然景物为切入点,含蓄而不露声色地为整首诗定下早秋的基调,从律诗严谨的结构角度而言,此联起到了平稳的起势作用,宛如拉开了早秋故事的序幕。颔联“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紧承首联对早秋的表述。“霜威”一词将秋霜的浓重凛冽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出塞”与“渡河”明确指出地域方位,描绘出太原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诗人匠心独运地在这两句诗的末尾分别嵌入“早”“秋”二字,不仅在形式上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使诗句读来朗朗上口,更巧妙地呼应了诗题“太原早秋”。从修辞效果来看,这种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诗句对早秋这一主题的表现力,使早秋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同时为诗句增添了别样的趣味性与独特的视觉感染力,仿佛将“早秋”二字深深烙印在读者脑海中,构建起一个紧密相连的诗意整体。颈联“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在对早秋景色的描绘之后,笔锋一转,自然且巧妙地过渡到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梦绕边城月”细腻地刻画了诗人身处异乡的状态,连梦境都被边城的明月所环绕,月亮在此时宛如诗人情感的寄托。“心飞故国楼”则描绘出梦醒后的心境,一个“飞”字极具动态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强烈渴望,那种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这两句在形式上对仗工整,在意义上层层递进,从梦境到现实,从在异域的牵挂到对回归故土的期盼,深刻且细腻地传达出诗人对故乡及亲人魂牵梦绕的思念之情。尾联“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为全诗收束。“悠悠”一词语义丰富,既饱含着忧郁伤感的情绪,又蕴含着情思绵绵不绝之意。诗人巧妙地以汾河水日夜流淌的特性为喻,将抽象的思归之情具象化。汾河水滔滔不绝、永不停歇,恰似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在心头萦绕。这种以水喻情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极为常见,像李煜以一江春水喻愁,张说以湖水相伴表心境,李白借长江流水抒怀。在本诗中,诗人通过这一手法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强烈地表达出其日夜思归的迫切情怀,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余韵悠长,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乡那份深沉而执着的眷恋。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新奇巧妙的设喻、严整的结构、真挚的感情和高远的格调,展现出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只是一个直捷(末二句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两折诗,以平叙,故不损。李、杜五言近体,其格局随风会而降者,往往多有。供奉于此体似不著意,乃有入高、岑一派诗;既以备古今众制,亦若曰:非吾不能为之也。此自是才人一累,若曹孟德之啖冶葛,示无畏以欺人。其本色诗,则自在景云、神龙之上,非天宝诸公可至,能栋者当自知之。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汝询曰:唐人汾上作必用《秋风辞》,太白曰:“云色渡河秋”,便无蹊径。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格调高逸。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严沧浪曰:“出塞”字,更用得好。

不详近滕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陈羽《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

下一篇:唐·任翻《惜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