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来黄州":自从我来到黄州,
"已过三寒食":已度过三个寒食时际。
# 寒食:旧历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年年欲惜春":年年爱惜春光想将它挽留,
"春去不容惜":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雨":今年又苦于连连阴雨,
"两月秋萧瑟":绵延两个月气候萧瑟一如秋季。
# 两月秋萧瑟:言两月来雨多春寒,萧瑟如秋。
"卧闻海棠花":独卧在床听得雨打海棠,
"泥污燕脂雪":胭脂样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
# 燕脂雪:指海棠花瓣。
"暗中偷负去":造物主把艳丽的海棠偷偷背去,
# 暗中偷负去:《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里用以喻海棠花谢,像是有力者夜半暗中负去。
"夜半真有力":夜半的雨真有神力。
"何殊病少年":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年,
# 何殊:何异。
"病起头已白":病愈时双鬓斑白已然老去。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北宋诗人苏轼所写的一首古体诗。全诗以寒食节阴雨连绵的春景为题材,通过“苦雨萧瑟”“海棠凋零”等意象,抒写诗人对春光易逝的痛惜与贬谪生涯的孤寂。诗开篇点明自己来黄州已过三个寒食节,年年惜春却留不住春天。今年又遇苦雨,营造出萧瑟氛围。紧接着,通过描绘海棠花被雨打泥污的景象,表达美好事物的消逝。最后以“病少年”自比,表达了自己虽似病后少年,却已青春不再,尽显被贬后的失意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比喻:“泥污燕脂雪”以胭脂雪喻海棠花瓣,强化凋零的凄美。拟人:“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赋予时光以人的“偷负”力量,形象生动的体现是时光流逝的无奈。
3. 分段赏析
《寒食雨二首(其一)》前两句开篇直接点明自己被贬到黄州的时间,已经度过了三个寒食节,简单的叙述中透露出时光的流逝和自己被贬生活的漫长。三、四句表达了每年都想要珍惜春天,然而春天却毫不留情地离去,体现出诗人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难以挽留的感慨。五到八句说明今年又遇到了长时间的雨,诗人看到海棠花被雨打落在泥中,如同胭脂般的雪色被泥污沾染,象征着美好事物被摧残。九、十句感慨时光就像在暗中偷偷地把一切都背负走了,仿佛在夜半有着巨大的力量,进一步强调了时光的无情和不可阻挡。最后两句诗人将自己比作生病的少年,病好后却发现头发已经变白,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在被贬生活中遭受的磨难,以及青春不再、年华老去的悲哀和无奈。
4. 作品点评
《寒食雨二首(其一)》是苏轼贬谪文学的经典之作,以“海棠凋零”的意象开创了宋代咏物诗托寓身世的新范式。诗中对海棠花谢的叹惋,也正是诗人自身命运的写照。他对横遭苦雨摧折而凋落的海棠,以“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的绝妙比喻,正是对自己横遭政治迫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命运的借喻。全诗情感沉郁而语言自然,在婉约写景中注入政治创伤的深刻反思。亮点名句如“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以病愈发白的奇喻,生动地描绘出自己在被贬生活中遭受的磨难,也寄寓了年华老去的悲哀和无奈,极具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