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簟枕邀凉":竹席凉枕求取清凉,
# 邀凉:乘凉,纳凉。,枕簟:枕席。
"琴书换日":抚琴读书消磨时光,
# 琴书换日:指借弹琴读书打发白日时光。
"睡余无力":睡醒后仍觉浑身乏力。
"细洒冰泉":用泉水细细冲洗瓜果,
# 细洒:细心清洗。
"并刀破甘碧":用锋利刀刃切开清甜瓜果。
# 并刀破甘碧:划开甘甜碧绿的瓜果。并刀:古时并州(今太原一带)所产的刀,当时以利、快闻名。甘碧:香甜新鲜的瓜果。
"墙头唤酒":隔墙呼喊借酒,
# 墙头唤酒:化用杜甫诗《夏日李公见访》:“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城南诗客:指杜甫在《夏日李公见访》中杜甫借酒所居于“僻近城南楼”。作者在这里感叹不如杜甫,无佳客来访,无邻家有酒可借,一唤能从墙头递过来。
"谁问讯、":却无人问候,
"城南诗客":我并非城南那爱诗的客人。
# 城南诗客:借指孤独的诗人。
"岑寂":寂静冷清。
"高树晚蝉":高树上传来秋蝉哀鸣,
# 树:一作柳。
"说西风消息":仿佛在诉说寒风将至的消息。
# 西风消息:秋天的信息。
"虹梁水陌":眼前拱桥如月,湖堤漫长,
# 虹梁水陌:拱桥和湖堤。
"鱼浪吹香":鱼儿随波嬉游,湖面有清香,
"红衣半狼藉":荷花却已半数凋零枯黄。
# 红衣半狼藉:红色的荷花已大半凋零。
"维舟试望故国":系船登岸遥望故乡。
# 故国:昔日的京城。此指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维舟:系船。
"眇天北":在那茫茫天际的北方。
# 眇:通“渺”,辽远的样子。
"可惜渚边沙外":可惜在这水岸沙边,
"不共美人游历":不能与旧时的美人一同游览。
"问甚时同赋":想问什么时候才能同赏,
# 同赋:这里作“同赏”。,甚时:何时。
"三十六陂秋色":眼前这水乡湖塘秋日的风光。
# 三十六陂:泛指湖塘多。
"吴兴号水晶宫":吴兴这个地方被称作“水晶宫”,
"荷花盛丽":那里的荷花盛开得十分艳丽。
"陈简斋云":陈简斋曾说:“
"今年何以报君恩":今年用什么来报答君主的恩情呢,
"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一路上有荷花相伴送我直到青墩。”
"亦可见矣":从他的诗句里也能看出吴兴荷花的盛景了。
"丁未之夏":淳熙十四年的夏天,
"予游千岩":我到千岩游玩,
"数往来红香中":多次穿梭在荷花丛中,
"自度此曲":于是自己创作了这首词,
"以无射宫歌之":并用无射宫的宫调来演唱它。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代词人姜夔创作的自度曲形式的咏物词,也是一首寄托思乡之情的抒情之作。此词借咏荷花之名,实则表达了词人客居他乡时孤苦寂寞的心境和对故乡、亲人故旧的深切思念。作品以夏末江南水乡消暑图为主体,通过清劲简练的笔触勾勒画面,却将主要情感倾注于对远方亲人的怀想和独处时的寂寥感受,仅在"红衣半狼藉"处点明词牌本意。表达了望远怀人之思和寂寞无聊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红衣半狼藉”以凋零荷花暗喻自身漂泊无依。荷花本为高洁之物,然“半狼藉”状其衰颓,映射词人客居吴兴、故国渺邈的凄凉心境。此句既扣词牌“惜红衣”本意,又以物象残缺投射内心缺憾,不言愁而愁绪自现。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以工整对偶起笔,展现出词人于盛夏酷暑中寻求清凉、借琴书消磨光阴的日常状态。“簟枕邀凉”,一个“邀”字,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词人在暑天急切渴望凉爽的心情;“琴书换日”里的“换”字,则生动地体现出词人因夏日漫长而以琴书打发时光的无奈。“睡余无力”一句,看似平淡,实则暗藏深意,既写出了夏日困倦之态,又隐隐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烦闷。陆辅之《词旨》将其列为属对范例,可见其在炼字炼句方面的精妙。“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词人细腻地描绘夏日消暑之景。“冰”字尽显泉水清冷,“并刀”则以并州快刀为喻,描绘出用利刃切开鲜甜瓜果的场景,取法曹丕“浮甘瓜于清泉”,却又不落窠臼,以独特的笔触展现出别样的夏日趣味,且“甘碧”替代瓜果名称,更添新意。此句在营造清凉氛围的同时,也流露出词人借生活琐事排遣寂寞的意味。“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此句化用杜甫《夏日李公见访》诗意,反其意而用之。杜甫尚有邻家借酒的温情,而词人却形单影只,无人问津,纵然如城南诗客般期盼,也只落得“谁问讯”的凄凉,直接道出客居他乡的寂寞孤寂,“岑寂”二字则是对这种心境的总结,开启下文层层哀愁。“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承接上片西风将至的预兆,以高柳、晚蝉等意象,营造出高迈苍茫的意境,蝉鸣似在诉说着时序变迁,秋风即将来临,透露出词人内心因时光流逝而生的凄然之感。下片换头“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描绘吴兴水乡景色。“虹梁”生动地勾勒出水乡拱桥的优美形态,“水陌”描绘出湖心堤岸如画卷般的美景,“鱼浪吹香”一句则生动传神地表现出鱼戏莲叶间、暗香浮动的动态画面,原本清美的景象令人沉醉,然而“红衣半狼藉”笔锋一转,描绘出荷花已半凋零的凄惨之景,与前文西风消息相呼应,流露出物是人非、时序变迁的伤感。“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词人系舟后遥望故国,却只见天际渺茫,尽显其思乡之情。“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渚边沙外”点明地点,词人感慨在这水乡美景之地,却无法与心中的美人一同游览,进一步抒发了怀人之情。“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词人期望能与美人一同欣赏三十六陂的秋色,“问甚时”三字,看似充满期待,实则流露出因不知何时能实现而产生的失落感,将词人的怀人之情推向高潮。三十六陂既点明荷花生长的环境,也呼应序言中对荷花的描写,结句以景结情,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正如刘熙载所言“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词人未言之情,引人反复揣摩思索,究竟其所愁为何人、所忧为何事。
4. 作品点评
此词是姜夔创制的新调,其声律安排匠心独运。全词押入声韵,音响清越激昂。不押韵的句脚字多用仄声而少用平声,仄声字调高亮,与入声韵相互配合,构成了节奏明快的整体。这样的声韵组合,非常契合表达深挚高远怀人之情,不仅恰到好处,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特别是下片后六句作为怀人情感的重点段落,前两句叠用韵脚,声情更加迫切绵密;后四句连用两个去声字收尾,声情愈发高亢激越。
# 其时临安半壁,相率恬熙。白石来往江淮,缘情触绪,百端交集,托意哀丝。……《惜红衣》之“维舟试望,故国渺天北”,则周京离黍之感也。
清邓廷桢《双砚斋词话》
# 此调倚《惜红衣》,应赋本体,而词则前半阕但言逭暑追凉,寂寥谁语。下阕始有“红衣狼藉”一句点题,余皆言望远怀人,与《念奴娇》同一咏荷,而情随事迁。此调则言情多于写景,下阕尤佳。其俊爽绵远处,正如词中之并刀破碧,方斯意境。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白石写景之作,如……“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 “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和《点绛唇》词中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语”一样,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它们之所以成为名句,恐怕不仅仅是由于他把蝉和峰拟人化,设想诞妙的缘故;更主要的,在于他说出了一个在凄凉环境和凄凉心境中的落魄江湖词人的凄凉话。
现代夏承焘《姜白石词校注》
# 姜白石词素,以深至之情为体,以清劲之笔为用。这首《惜红衣》词,颇能见其特色。
林力、肖剑《宋词鉴赏大典(上、中、下卷)》
上一篇:宋·阎伯敏《十二峰·起云》
下一篇:宋·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