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天街预赏时":回想昨天御街上试灯预赏的时候,
# 天街:指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的街道。预赏: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一:“自十二月十五日便放灯,直至上元,谓之预赏。”
"柳悭梅小未教知":柳枝刚抽芽,梅花还未盛开,春天的气息尚不明显。
# 梅小:梅花初开。,柳悭:柳芽初生,柳叶未肯长出。悭,吝啬。
"而今正是欢游夕":今夜正是欢笑游玩的时候,
# 夕:夜晚。
"却怕春寒自掩扉":我却因为畏惧春寒而关门不出。
# 扉:门扇。
"帘寂寂":帘户一片寂静,
# 寂寂:寂静无声貌。
"月低低":月儿正低低映在檐下,
# 低低:轻曼、舒缓貌。
"旧情惟有绛都词":能抒发旧日情怀的只有《绛都春》。
# 绛都词:《绛都春》为词调名。丁仙现有《绛都春·上元》一首描写北宋时汴京灯节的盛况。
"芙蓉影暗三更后":三更之后街市上的灯火也黯淡下来了,
# 芙蓉:莲花,这里借指花灯。
"卧听邻娃笑语归":我卧在床上,听着邻家孩童嬉笑归家的声音。
# 娃:年轻女子。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词,借元宵节预赏时的柳芽初绽、梅花未盛与元夕当日的闭门不出,展现了词人对故都汴京的深切追忆;以“旧情惟有绛都词”的直抒与“卧听邻娃笑语归”的侧写,营造出冷寂清冷的节日氛围,抒发了靖康之变后遗民对故国沦丧的隐痛及对偏安政局的忧思。
2. 写作手法
对比:“旧情惟有绛都词”句作者借丁仙现《绛都春》词作今昔对比,昔日汴京元宵的欢乐,只能从丁词中去追忆了。末两句以邻娃观灯归来的欢声笑语,与闭门独卧、倚枕孤寂的自身处境形成对比,进一步烘托出词人的寂寞心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慳梅小未教知”以回忆开篇,描绘昔日汴京元宵预赏的盛景。柳树稀疏、梅花初绽的早春景象,暗含时序未至的含蓄美,暗示词人对繁华易逝的敏感。“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笔锋陡转,今昔对比中,“怕春寒”既是实写天气,更暗喻对国运衰微的隐忧。词人以“掩扉”动作收束,流露对现实的疏离与无奈。下片:“帘寂寂,月低低”以叠字营造冷清氛围,视听结合中透出孤寂心境。“旧情惟有绛都词”借丁仙现《绛都春》词追忆汴京旧事,典故含蓄点明今昔变迁。“芙蓉影暗三更后”以景结情,暗淡的芙蓉与深夜寂静呼应,强化物是人非之感;“卧听邻娃笑语归”则通过邻家少女的欢声笑语,反衬自身茕茕孑立的凄凉,以乐景写哀情,余韵悠长。
# 《鹧鸪天》最多佳词,《草堂》所载,无一不善……姜白石“‘元夕不出’。‘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骎骎有诗人之致。”
清贺裳《皱水轩词筌》
# 《鹧鸪天》最多佳词,《草堂》所载,无一不善者。……姜白石“元夕不出”。“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骎骎有诗人之致,选不之及,何也。
清词人贺裳《皱水轩词筌》
# 以上三词,反复吟,如见此老当日情态,盖由其情真景实,不假雕琢,自能动人。
不详武汉大学文学院原院长刘永济《微睇堂说词》
# 词题是“元夕不出”,上片“而今正是欢游夕”,应“元夕”;“却怕春寒自掩扉”,应“不出”。为什么元夕不出游?这在“旧情惟有绛都词”一句中透露出来。所调“春寒”也者,乃是托词。李清照有一首《永遇乐》咏元宵词,其结句云:“如今憔悴,风餐雾,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以回忆往日汴京元夕盛况与目前遭乱后的漂泊心情相对照,所以“怕见夜间出去”。白石则以丁仙现《绛都春》词反映的汴京元夕盛况和临安的元夕对照,亦隐含故国之思。“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二句,与“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艺术表现手法颇相似。
不详中国作家协会原理事夏承焘、中华诗词学会原顾问吴无闻《姜白石词校注》
# 梦窗有《绛都春》,乃忆旧悼亡之作,白石之绛都词,当亦为《绛都春》,以纪念其所欢者,但不必为悼亡之作,以下首占之,则其人故犹在也,香则不至“两处沉吟”矣。集中不见《绛都春》,殆作者不欲骗人,或年久失传矣。
现代词学家吴世昌《词林新话》
下一篇:宋·赵与泌《劝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