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zhuó
jiǔ
xíng
xíng
mǎn
mèi
fēng

朝代:宋作者:姜夔浏览量:3
jiā
miǎn
zhī
shān
yáng
zuǒ
bái
yòu
yún
mèng
chūn
shuǐ
fāng
shēng
jìn
shù
qiān
dōng
hán
shā
shuāi
cǎo
yún
bǐng
zhī
qiū
ān
shēng
huò
dàng
zhōu
cǎi
líng
huò
huǒ
huò
guān
sài
xià
shān
xíng
yín
shì
shì
píng
chàng
wàng
yīn
shì
què
zhuó
jiǔ
xíng
xíng
mǎn
mèi
fēng
cǎo
shuāng
luò
qíng
kōng
xiāo
hún
dōu
zài
yáng
zhōng
hèn
xián
rén
lǎo
mèng
xún
qiān
驿
nán
tōng
dāng
shí
cōng
cōng

译文

我的姐姐家住在沔水之南的山坡旁,左边是太白湖,右边是浩渺的云梦泽,春天时,湖水初涨,碧波荡漾,绵延数千里,到了冬天,湖水退去,沙滩裸露,枯萎的野草直插云霄。丙午年的秋天,我与外甥安有时荡舟采菱,有时举火捕兔,有时在鱼簺下观鱼;我们在山间行走,随口吟咏,自得其乐;有时又登高望远,怅然若失,于是写下了这首词。带着酒意不停地行走,衣袖灌满迎面而来的清风。原野上秋草一片枯黄,捕食的鹰隼飞落晴空。在夕阳西沉的景况里渐渐生起离别情愫。琵琶中倾注进了满怀幽怨,伊人在声中亦红颜渐老;梦中到千百个驿站寻觅,却难以传达出内心的情意。当初分离的时候,不如不要急急匆匆。

逐句剖析

"予女媭家沔之山阳":我的姐姐家住在沔水之南的山坡旁,

# 山阳:村名,山南为阳,在九真山(汉阳西南)之南,故名。,沔:沔州,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古属楚国。,媭:楚人称姊为媭,此处即指姐姐。

"左白湖":左边是太白湖,

# 白湖:一名太白湖,在汉阳之西。

"右云梦":右边是浩渺的云梦泽,

"春水方生":春天时,湖水初涨,碧波荡漾,

"浸数千里":绵延数千里,

# 浸:浸淫弥漫。

"冬寒沙露":到了冬天,湖水退去,沙滩裸露,

"衰草入云":枯萎的野草直插云霄。

# 衰草入云:秋冬衰败枯萎的草。衰草入云,形容衰草延伸至地平线,与天边云相接。

"丙午之秋":丙午年的秋天,

# 丙午:即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

"予与安甥或荡舟采菱":我与外甥安有时荡舟采菱,

# 安甥:作者一个名安的外甥。

"或举火罝兔":有时举火捕兔,

# 罝:捕兽的网。这里作动词用,以网捕兔。

"或观鱼簺下":有时在鱼簺下观鱼;

# 簺:用竹木编制的栅栏,一种用来拦水捕鱼的工具。

"山行野吟":我们在山间行走,随口吟咏,

"自适其适":自得其乐;

"凭虚怅望":有时又登高望远,怅然若失,

# 凭虚:同“墟”,大丘,大土山。凭虚,犹言凌空、对望蓝天,一说站立在空旷之处。

"因赋是阕":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著酒行行满袂风":带着酒意不停地行走,衣袖灌满迎面而来的清风。

# 袂:衣袖。

"草枯霜鹘落晴空":原野上秋草一片枯黄,捕食的鹰隼飞落晴空。

# 霜鹘:一种鸷鸟,一说即隼。霜鹘,即秋天下霜后的这种猛禽。

"销魂都在夕阳中":在夕阳西沉的景况里渐渐生起离别情愫。

# 销魂:形容忧伤愁苦的样子。一说指离别感伤。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语。都在,一说作“多在”。

"恨入四弦人欲老":琵琶中倾注进了满怀幽怨,伊人在声中亦红颜渐老;

# 四弦:指琵琶。梁简文帝《生别离》:“别离四弦声,相思双笛引。”此用其意,指离别的思念。

"梦寻千驿意难通":梦中到千百个驿站寻觅,却难以传达出内心的情意。

# 千驿:驿站,古代传递邮件的公干人员往来住宿之所。千驿,形容路远。

"当时何似莫匆匆":当初分离的时候,不如不要急急匆匆。

# 何似:如何,不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著酒行行满袂风》是宋代词人姜夔创作的词作。此词上片描绘秋日行游之景,满袂秋风、草枯霜鹘、夕阳暮色,勾勒出清旷萧疏的意境,暗含岁月流逝的怅惘;下片转入情感抒写,四弦琴音牵出人生迟暮之恨,梦寻千驿难通故旧之情,结句以“当时何似莫匆匆”的嗟叹,将往事成空的遗憾与眷恋推向极致。全词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以清空疏宕之笔写身世之感、怀旧之情,于平淡中见深婉,于萧索中见深致,体现了姜夔词“清虚骚雅”的艺术特色,蕴含着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深沉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浣溪沙・著酒行行满袂风》是宋代词人姜夔的词作。姜夔生于1154年,此词作于他三十二岁(1186年)时,是其怀念合肥情事的早期作品之一,亦为他怀人词的发端。该词是为怀念一位相识于合肥、精通音律的女子而作。姜夔幼年因父亲早逝,长期寄居在姐姐家中。丙午年(1186年)秋天,词人携外甥姜安在汉阳一带游览赏景,然而心中对那位女子的思念始终难以释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诗词。通过描写作者游赏时所见的草枯霜鹘、夕阳等景象,表达了对在合肥相识的妙解音律女子的深切思念,以及因思念难通、往事匆匆的怅恨与遗憾。

2. 写作手法

对比:“草枯霜鹘落晴空”继之以苍茫秋景:衰草连天,霜鹘(鹘,一种猛禽)直落晴空,画面极具张力——草之枯与鹘之动,地面之衰与天空之旷,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对比,暗合词人“凭虚怅望”时的精神游离感。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予女媭家沔之山阳,左白湖,右云梦,春水方生,浸数千里,冬寒沙露,衰草入云。”以时空交织之笔绘故土风光:先铺陈“左白湖,右云梦”的开阔地理格局,再以“春水方生,浸数千里”状春日水势浩渺,“冬寒沙露,衰草入云”摹冬日苍茫辽远,四季之景均具雄浑壮阔之美,似极写乐景。其实是以乐景之“壮美”反衬哀情之“苍凉”,表现出词人的悲伤之情。

3. 分段赏析

序文前半铺陈山阳地理形胜:左临白湖,右倚云梦,春水漫千里,冬寒沙草衰,以壮阔之景勾勒出自然之美;后半追忆秋日游赏之乐:荡舟采菱、举火捕兔、观鱼吟啸,极写“自适其适”的疏放快意。然笔锋陡转,以“凭虚怅望,因赋是阕”收束,点明游赏之乐皆为“心灵悲伤”之反衬——乐愈盛,则愁愈深,序末之“怅望”如草蛇灰线,暗伏词篇抒情脉络,实为全词情感转折的枢纽。上片承序中“山行野吟”之境,以动态意象起笔:“著酒行行满袂风”,写携酒而行、衣袂飘举之态,看似洒脱,实则暗藏“借酒浇愁”的心理动因。“草枯霜鹘落晴空”继之以苍茫秋景:衰草连天,霜鹘(鹘,一种猛禽)直落晴空,画面极具张力——草之枯与鹘之动,地面之衰与天空之旷,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对比,暗合词人“凭虚怅望”时的精神游离感。至“销魂都在夕阳中”,以“夕阳”这一传统伤怀意象收束,将前两句的高旷之景陡然注入时间的苍凉感:天地愈空阔,愈显人生之渺小;暮色愈沉郁,愈见离思之深浓。此句如桥梁,既承接上片写景之“外张”,又引渡下片抒情之“内敛”,实现情景之间的自然转合。下片以“恨”字领起,转入对相思之情的深层刻画,却避实就虚,从对方视角着笔:“恨入四弦人欲老”,想象恋人以四弦(琵琶类弦乐器)传恨,声声幽怨中红颜渐老。“人欲老”化用《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以“老”字写尽相思之蚀骨销形,既见对方用情之深,亦显词人相知之切。“梦寻千驿意难通”再进一层,写恋人梦中跋涉千山万水,却终难逾越空间阻隔,“千驿”之数词强化求索之艰辛,“意难通”之叹则道尽宿命般的无奈。结句“当时何似莫匆匆”如电石火花,将悔恨之情喷薄而出:早知离别如此煎熬,何如当初不轻易分别?此句以反诘收束,既含对过往的追悔,亦寓对重逢的期许,戛然而止却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浣溪沙・著酒行行满袂风》全词的整体构思具有姜夔(白石)的创作特色。序文与词作、上片与下片,皆紧扣主题,一脉相承,层层递进。序文中极力铺陈游赏时的惬意适然,既为词作中无可排遣的忧伤埋下伏笔,又以乐景反衬哀情,凸显忧伤之深重。上片大写天地的高阔辽远、夕阳的苍茫无极,实则为下片所抒写的相思之绵长、伤心之无限营造情感意境。通观全篇,序文起到引发情感之势,上片呈现向外延展的张力,下片转为向内收敛的情致,虽为短小的小令,却极尽变化开合之能事,在尺幅之间运用情感波澜的笔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起二句意境高旷,第三句凄暗,第四句入人。

近现代词人、诗人、文学家沈祖棻《宋词赏析》

# 低徊往复之情不欲明言也。

近现代词人,词学宗师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宋庠《小园》

下一篇:宋·陆游《斫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