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草穿沙雪半销":暮色朦胧,积雪半消的岸上,一片片细草穿出沙地,
# 草:夏校本、陆本、许本并作“草”,吟稿本作“柳”。庾信《荡子赋》:“细草横阶随意生。”
"吴宫烟冷水迢迢":当年的吴国宫殿已经不复存在,此刻只有迷茫的烟霭,迢迢不尽的流水。
# 迢迢:遥远的样子。杜牧《寄扬州韩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吴宫:苏州有春秋时代吴国宫殿的遗址。
"梅花竹里无人见":竹林中的梅花无人看见,
"一夜吹香过石桥":但是散发出阵阵香气,陪伴着我一夜过了石桥。
"美人台上昔欢娱":美人台上昔日曾是一片欢娱景象,
"今日空台望五湖":如今只剩下空台,只能遥望五湖。
"残雪未融青草死":残雪尚未融化,青草也已枯萎,
"苦无麋鹿过姑苏":可惜再也没有麋鹿经过姑苏城了。
"黄帽传呼睡不成":船夫的呼喊声让诗人无法入睡,
"投篙细细激流冰":他将篙投入水中,轻轻划过流冰。
# 激:一作击。
"分明旧泊江南岸":分明是曾经停泊过的江南岸边,
"舟尾春风飐客灯":舟尾的春风轻轻吹动着客船上的灯火。
"千门列炬散林鸦":千家万户点燃火炬,惊散了林中的乌鸦,
"儿女相思未到家":诗人思念着家中的儿女,自己却还未到家。
"应是不眠非守岁":想必今夜是因思念而无法入眠,并非是为了守岁,
"小窗春色入灯花":小窗外的春色仿佛融入了灯花之中。
# 小窗春色:一作“小客春意”。
"三生定是陆天随":三生三世必定是像陆龟蒙一样的人,
"又向吴松作客归":又一次从吴松做客归来。
# 吴:一作“顺”。,又:一作“只”。
"已拚新年舟上过":已经甘愿在新年时于舟中度过,
"倩人和雪洗征衣":且请人用融化的雪水洗净我沾满风尘的衣衫。
# 征:一作“片”。
"沙尾风回一棹寒":沙滩尽头,风回旋而来,船桨透着寒意,
"椒花今夕不登盘":如今除夕之夜,椒花不再登盘。
"百年草草都如此":人生百年,匆匆而过,皆是如此,
# 如此:一作“寒夜”。
"自琢春词剪烛看":诗人独自在烛光下裁剪诗句,欣赏春词。
"笠泽茫茫雁影微":太湖茫茫,大雁的影子若隐若现,
"玉峰重叠护云衣":玉色的山峰重重叠叠,仿佛守护着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长桥在春寒料峭的夜晚显得格外寂寞,
"只有诗人一舸归":只有诗人驾着一叶扁舟归来。
"桑间篝火却宜蚕":在野外桑林中燃起篝火能促使桑树发芽生长,有利于养蚕,
# 篝火:野外燃起的一堆一堆的柴火。篝:一作簧。
"风土相传我未谙":对当地流传下来的这种风俗习惯,我还不大熟悉。
# 风土:地方的风俗习惯。
"但得明年少行役":只要明年不经常在外奔波,
# 行役:指奔走外地。
"只裁白纻作春衫":自己也要养蚕植麻,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做一件春衫。
# 白纻:用纻麻织成的白布。
"少小知名翰墨场":诗人年少时就在文坛闻名,
"十年心事只凄凉":然而十年间的心事却只有凄凉。
"旧时曾作梅花赋":旧时曾写过梅花赋,
"研墨于今亦自香":如今研磨之时,仍觉墨香四溢。
"环玦随波冷未销":玉环玉佩随着水波漂流,寒意未消,
"古苔留雪卧墙腰":古老的苔藓上留存着残雪,横卧在墙腰。
"谁家玉笛吹春怨":不知谁家的玉笛吹奏出春怨的曲调,
"看见鹅黄上柳条":诗人看到嫩黄色的新芽已爬上了柳条。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纪行诗。借除夕归途中的残雪、梅花、孤舟、灯火等景象,写出了旅途的孤寂、对往昔的追忆及复杂的心绪。
2. 写作手法
白描:“细草穿沙雪半销”,以简练笔触勾勒细草穿沙、残雪消融之景,不加修饰却真切可感;“吴宫烟冷水迢迢”白描远景,吴宫笼烟、江水悠远,尽显自然本色。远近结合:“细草穿沙雪半消”是近景,细致写脚下草、沙、残雪;“吴宫烟冷水迢迢”为远景,勾勒远处吴宫、烟水,远近相衬,画面层次分明。意象组合:以细草、沙、雪、吴宫、烟、水、梅花、竹、石桥等意象组合,构建出幽冷清寂的江南冬夜图景,意象间自然衔接,意境统一。
3. 分段赏析
其一:首句“细草穿沙雪半销”,点明时间是除夕,正值冬去春来,积雪半融、细草萌芽的时节,这是途中所见的近景。第二句“吴宫烟冷水迢迢”描写远景,小船快速前行,那高大华美的吴宫被茫茫雾气笼罩,渐渐隐没在远方。第三句转写眼前之景,“梅花竹里无人见”,轻快的小船经过高洁、清雅又带着傲气的梅花与竹林旁,自有一番乐趣。第四句以“一夜吹香过石桥”收尾,“一夜香”既与上句的“梅花”相衔接,又引出句中的“过石桥”,至此,诗人的得意之情被巧妙地暗含其中。其二:“美人台上昔欢娱,今日空台望五湖”:此两句今昔对照,昔日美人台上满是欢歌笑语,一片热闹景象,如今却只剩空台,孤独地望向五湖。“昔”与“今”的强烈反差,瞬间勾勒出时过境迁的落寞之感,曾经的繁华如过眼云烟,徒留荒芜,为全诗定下了怀旧、清冷的基调。“残雪未融青草死,苦无麋鹿过姑苏”:残雪还堆积着尚未消融,青草却已枯萎死去,满目萧瑟,又言苦于没有麋鹿行经姑苏。诗人借景抒情,以残雪、枯草这些衰败的景象,渲染出环境的凄清,“苦无”二字更添内心的孤寂与失落,仿佛世间生机皆灭,唯自己茕茕孑立。其三:“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描绘出行船途中的一幕,戴着黄帽的船夫呼喊着,打破寂静,使得诗人难以入眠,只能将篙投入水中,轻轻拨开湍急水流中的冰块。“睡不成”直白道出旅途的劳顿与纷扰,“投篙细细”则细腻展现船夫行船的谨慎,侧面反映水流之急、行路之难,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舟行寒夜的艰辛。“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诗人恍惚间认出这是曾经停泊过的江南岸,舟尾的灯火在春风吹拂下轻轻摇晃。“分明”一词带着些恍惚与确认之感,旧地重游,勾起往昔回忆,而那晃动的客灯,于春寒料峭中添了一抹暖意,也衬出诗人漂泊中的怅惘,不知今夕何夕。其四:“千门列炬散林鸦,儿女相思未到家”:写节日时千家万户燃起火炬,惊散了林中栖息的乌鸦,而儿女们因相思还未归家。前半句描绘出节日的热闹喧嚣,后半句笔锋一转,聚焦到未归的儿女,强烈的对比凸显出人间的相思之苦,在这欢庆时刻,有人却因思念漂泊在外,孤寂难眠。“应是不眠非守岁,小窗春色入灯花”:推测那些未归之人应是因相思而难以入眠,并非单纯守岁,羁旅中的“小客”望着灯花,似从中感受到了一丝春意。“应是”一词委婉揣测,将游子思乡、思人的心境含蓄点出,灯花里的春意,既是自然节令的细微变化,更是诗人心中对团圆、美好的期盼。其五:“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诗人以陆龟蒙自比,言前世今生大概都如陆龟蒙般洒脱不羁,如今又从顺松之地做客归来。借古人自况,既表露对陆龟蒙式归隐生活的向往,又点明自己漂泊不定的行迹,在感慨身世之余,寻求一份精神慰藉。“已拚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征衣”:已然打算在新年的舟船漂泊中度过,还请人伴着雪花清洗衣衫。“已拚”尽显无奈与洒脱,新年本是团圆欢聚之时,诗人却只能于水上漂泊,洗片衣这一细节,于清寒中见生活的窘迫,又不失坦然,将复杂心境融入寻常举动。其六:“沙尾风回一棹寒,椒花今夕不登盘”:船行至沙尾,风向回转,一桨划动,寒意料峭,而本该在今夕摆上餐桌的椒花酒也不见踪影。风、寒渲染出行途艰难,椒花未登盘暗示佳节的清冷,与平常人家的热闹形成对比,突出诗人的孤寂与穷困,佳节只能在凄寒中度过。“百年草草都如此,自琢春词剪烛看”:感慨一生匆匆,大多时光都在寒夜中度过,只能独自对着烛光推敲春日的诗词。“百年草草”叹岁月流逝、人生无常,寒夜中剪烛看词,画面孤寂,诗人将满心的凄凉、对生活的感怀融入创作,于清冷里寻诗意的寄托。其七:“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极目远眺,笠泽湖面茫茫一片,大雁身影隐微难辨,远处玉峰层层叠叠,云雾缭绕似给山峰披上衣裳。大景描写,湖、雁、峰、云交织,营造出空灵、浩渺又略带神秘的意境,诗人将所见之景铺陈,展现天地自然的壮阔,也暗示自身漂泊其中的渺小。“长桥寂寞春寒放,只有诗人一舸归”:长长的桥梁在春寒中寂静地横跨,只有诗人一叶扁舟归来。“寂寞”赋予长桥人的情感,与“一舸”相衬,强烈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孤独,在这春寒料峭之时,世界仿若静止,唯有诗人孤舟独返,尽显落寞。其八:“桑间篝火却宜蚕,风土相传我未谙”:看到桑林间燃起篝火,知晓是为了确定蚕事,只是这当地的风俗自己并不熟悉。以陌生之眼观地方风俗,新鲜之余,有淡淡的疏离感,展现诗人游历四方,身处异乡的情境,对风土人情的留意也丰富了诗的内涵。“但得明年少行役,只裁白纻作春衫”:只盼来年能少些奔波劳碌,到那时只需裁剪白苎布来制作春衫。质朴言语道出心底渴望,“但得”“少行役”是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想象中制作春衫的画面,满是闲适,与当下的漂泊艰辛对照,寄寓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其九:“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回忆年少时就在翰墨场崭露头角,可十年来满心的心事却只剩凄凉。往昔的风光与如今的落魄对比,“十年”跨度见证人生跌宕,诗人感慨岁月无情,曾经的才情并未换来顺遂人生,只剩满心沧桑。“旧时曾作梅花赋,研墨于今亦自香”:过去曾写就梅花赋,如今即便只是研墨,似也能闻到那股香气。以梅花赋为引,回忆昔日文采斐然,即便当下境遇不佳,那曾经的才情光芒仍在,墨香仿若带着过往荣耀,于凄凉中寻一丝慰藉,坚守文人的自尊与情怀。其十:“环玦随波冷未销,古苔留雪卧墙腰”:玉环玉佩随着水波漂流,寒冷中仍未消融,古老的青苔上积雪卧于墙腰。景物描写清冷孤寂,环玦、冷波、古苔、积雪、墙腰,一系列意象组合,勾勒出一幅衰败、冰冷的画面,仿若岁月的残痕,暗示诗人心境的荒芜与落寞。“谁家玉笛吹春怨,看见鹅黄上柳条”:不知谁家吹奏起玉笛,传来悠悠春怨,抬眼望去,已能看见柳树上冒出鹅黄嫩绿。玉笛春怨声添哀愁,柳色鹅黄现生机,一悲一喜,动静结合,在哀怨的氛围中透出新春的希望,恰似诗人复杂心境,于人生苦难中仍捕捉到自然的新生。
# “石湖范致能尤爱其诗,杨诚斋亦爱赏之,赏其《岁除舟行十绝》,以为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即谓这十首诗构思精心细密,格调谐婉高秀。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上一篇:宋·陆游《闲居自述》
下一篇:宋·史浩《浪淘沙令·祝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