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金菊斗馨香":芙蓉和金菊争芳斗妍。
# 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斗:比胜。,金菊:黄色的菊花。,芙蓉:这里指木芙蓉。
"天气欲重阳":在气候接近重阳的时侯。
#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天气:气候。
"远村秋色如画":远处的乡村,秋色如画中一般美丽,
"红树间疏黄":树林间从浓密的红叶中透出稀疏的黄色,真是鲜亮可爱。
# 间:相间,夹杂。,红树:这里指枫树。
"流水淡":溪水清澈明净。
# 流水淡:溪水清澈明净。淡:此指水缓流平满貌。
"碧天长":碧空万里。
"路茫茫":道路茫茫难有尽头。
# 茫茫:广阔,深远。
"凭高目断":我登上高处,极目远望,
# 凭高目断:依仗高处极目远望,直到看不见。凭高:登临高处。目断:望尽,望到望不见。
"鸿雁来时":看见鸿雁飞来。
# 鸿雁:即“雁”。大的叫鸿,小的叫雁。
"无限思量":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思量。
# 思量:相思。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描绘了芙蓉金菊争艳、远村红树点缀的绚丽金秋近远景,以及流水潺潺、碧天辽阔、鸿雁南飞的深秋淡雅高阔之景。营造出清新自然又略带怅惘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在政治失意背景下,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仕途上的期待之情。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上片“芙蓉金菊斗馨香”为近景,聚焦眼前花卉;“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则是远景,描绘远方村落秋景。由近及远的视角转换,既展现了细微之处的花卉之美,又勾勒出开阔的乡村秋色画卷,使画面层次丰富。借景抒情:下片“流水淡,碧天长”先描绘秋水澄澈、天空辽阔的悠然之景,体现闲适心境;“路茫茫”笔锋一转,以苍茫前路之景,抒发对前途的迷茫与感慨。结尾“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借登高见雁之景,含蓄表达内心复杂的思念之情。烘托:“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以澄澈平缓的流水、辽阔高远的天空,营造出开阔而略带寂寥的氛围,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怅惘与前路茫茫的迷茫之感。“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借登高望远时鸿雁南飞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词人无限的思念与愁绪,使抽象情感在具体景物中得以具象化。铺垫:上片“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点明时令,为后文“凭高目断”的重阳登高望远行为做铺垫。先写重阳将至,展现重阳前后的秋景,让词人登高所见的“远村秋色”“流水”“碧天”等景致更合情理,也为下片借登高抒发“无限思量”的情感埋下伏笔,使整首词情感抒发自然流畅。
3. 分段赏析
上片:“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两句,选取木芙蓉与金菊两种秋日花卉,以“斗馨香”的拟人化描写,展现它们在秋风中争奇斗艳的姿态,巧妙点明临近重阳的季节特征。“斗”字赋予花以动态感,既写花事繁盛,又为时节增添生机,同时直言“重阳”,为后文登高望远的场景埋下伏笔,如文中所说“写花又写时令,简洁地引出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从近景转向远景,描绘远眺中的乡村秋景。“远村秋色如画”总写秋景如画的整体感受,“红树间疏黄”则聚焦细节——经霜的红叶浓密艳丽,其间点缀着稀疏的黄叶,浓淡相间的色彩如同画卷般层次丰富。“间”字精准表现红黄叶片交错的形态,既凸显秋叶作为秋景核心的时令特征,又以“如画”的赞叹流露词人对秋景的喜爱,如分析所言“充分显出时令特征,画境优美”。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从陆上景物转写水天景象。“流水淡”状写中原秋江水波澄澈、舒缓无波的特征,“淡”字既写水色清浅,也暗含心境的闲适;“碧天长”描绘秋空湛蓝、辽阔无际的状态,“长”字强化了平原仰视时天空的开阔感。此二句与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有异曲同工之妙,笔墨疏淡却意境开阔。而“路茫茫”三字陡然转入感慨,前路渺茫的怅惘与上文的闲适形成情绪转折,为末句抒情做铺垫,如文中所说“带着感慨情绪,此中必有所指”。“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三句,写词人登高望远直至视线穷尽,恰逢鸿雁南飞,引发内心无限思绪。“凭高目断”呼应上片“重阳”登高的铺垫,“鸿雁”作为传统意象,既可能象征对离人的思念,也可联系词人当时处境,暗含对朝廷征召或家乡的隐微思念。“无限思量”四字收束全篇,将前文的写景转为含蓄的抒情,虽未明言思念对象,却通过景物与动作的勾连,使情感余韵悠长,如分析所言“含混言之,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晏殊的许多词作以男女爱情为题材,而这首词却独以写景为主。词中芙蓉、金菊、红树等景物是否寄寓词人品格,难以定论,不宜过度解读;但结合创作时代背景,下片结尾无疑反映了他仕官生涯中的不如意与内心期待。该词的独特之处在于,情感表达含蓄委婉,写景淡雅有味且极具画意。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冲和闲雅之境,堪称宋初写景小令的佳作。语言上,除体现晏殊词温润端丽的一贯风格外,更显秀洁清新,有力地烘托出全词高远淡雅、陶然旷达的意境。此外,词中尤为注重色彩描写,“芙蓉金菊”“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淡水”“碧天”等词句,或鲜明或隐晦地展现景物色调,绘就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日画卷,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 此写秋景之词,题材似极浅近,然作结仍极精严,非浅人所易着笔。北宋词以抒情为主,然非有景物,不足衬出情绪,故往往情景兼写,惟其时尚少以情景虚实杂揉间用者,故又辄于前阕写景,后阅写情……呼应之际自尤重于过变,必假过变,以由景入情,方无斧凿痕迹。……今治词者人人知水穷云起之说,然其所以穷,所以起者,多不易言,若以此首验之,则按图正不难索骥。
近代赵尊岳《珠玉词选评》
上一篇:宋·严蕊《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下一篇:宋·俞桂《过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