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ān
chuā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dōng
lín
duō
bái
yáng
zuò
shēng
chuāng
xià
mián
qiū
chóng
jiàn
dēng

译文

东边的邻居家有很多白杨树,夜晚风吹白杨,发出的声音就好像急促的雨声。我独自在窗下无法入眠,看到秋虫朝着灯光飞进屋里。

逐句剖析

"东邻多白杨":东边的邻居家有很多白杨树,

# 白杨:落叶乔木,高数丈,叶圆而阔大。

"夜作雨声急":夜晚风吹白杨,发出的声音就好像急促的雨声。

# 雨声急:因白杨叶柄长,遇风易于摇动,发声有如急雨。

"窗下独无眠":我独自在窗下无法入眠,

# 无眠:没有睡。

"秋虫见灯入":看到秋虫朝着灯光飞进屋里。

# 入:指飞进来。,秋虫:指秋天的昆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轩窗》是苏轼所作的五言绝句,围绕秋夜轩窗下诗人的孤寂情思展开。描绘秋夜东邻白杨作响,似急雨声,诗人于窗下独醒无眠,秋虫见灯飞进。运用以声衬静,借白杨声凸显夜之静谧;通过细节刻画,如“独无眠”“秋虫见灯入”,强化孤寂氛围。前两句从听觉营造秋夜氛围,借白杨声衬出寂静;后两句聚焦诗人,“独无眠”直抒孤寂,秋虫入更添愁绪,全诗以简洁笔墨,勾勒出秋夜孤寂之景,传达诗人内心淡淡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围绕秋天展开,将室内外的景致巧妙勾勒。诗人以细腻笔触,呈现了耳闻之音与目睹之景。在这看似寻常的描写背后,实则悄然隐匿着他对弟弟那份深沉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写“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等室外之景,以及“窗下独无眠,秋虫见灯入”的室内情景,将自己的孤独之感和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融入到这些景色之中,借秋天的白杨、急雨、秋虫等景象,委婉地抒发内心情感。动静结合:“夜作雨声急”描绘了夜晚急雨的动态,而“东邻多白杨”则是相对静态的景物描写,以动景“雨声”衬托出夜晚环境的静谧,又以静态的“白杨”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同时,“秋虫见灯入”中,秋虫的动态与室内相对安静的环境形成对比,动静相互映衬,使诗歌画面更富有感染力。细节描写:“秋虫见灯入”这一细节,细致地刻画了秋虫见到灯光后飞进室内的情景,以小见大,从这一细微之处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让人更能感受到诗人独坐在窗前的落寞心境。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展现的是诗人耳闻之景,描绘出室外的画面。起笔先点明东邻有众多白杨,随后才道出“雨声急”。正因为有大片白杨,夜间秋风拂过,枝叶相互摩挲,那声响就如同急促的雨声。“雨声急”这三个字,精准贴切,生动地模拟出声音的急切,让人仿若身临其境,既见其景,又闻其声,运用比喻的手法,极大增强了画面感。后两句“窗下独无眠,秋虫见灯入”,则聚焦于诗人目睹之象,刻画了室内的情景。“独无眠”,笔锋一转,揭示外界干扰对诗人的影响,而这干扰的源头正是那“急”雨声。“秋虫见灯入”,别出心裁地引入秋虫这一元素,以独特视角收尾,为全诗增添了别样意趣。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匠心独运,前两句描绘所闻之景,后两句刻画所见之象,上下承接行云流水,过渡自然流畅,毫无雕琢痕迹,整体和谐统一。在这看似简单的见闻描写中,巧妙地将诗人因思念兄弟而辗转难眠的心境,不露声色地融入其中,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那份潜藏在诗句深处的牵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端礼《惜双双·天上星杓春又到》

下一篇:宋·吴泳《水龙吟·寿李长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