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sāng
·
·
shū
shān
dào
zhōng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yān
mài
huāng
chí
liǔ
hōng
qíng
hōng
qíng
yàng
chūn
fēng
yàng
qīng
tuō
cuī
guī
wàn
hèn
qiān
qíng
wàn
hèn
qiān
qíng
liáo
míng

译文

雾气弥漫的荒芜原野上,带着露水的麦苗生长着,荒废池塘边的柳树也在抽条,经过雨水的洗刷,又被晴日烘烤。雨水洗涤后天气转晴,阳光温暖,同样的春风吹过,但植物呈现不同的青色。提壶鸟和布谷鸟的叫声,仿佛在声声催促着人们赶快回家,鸟儿的叫声似乎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思绪。这些鸟儿带着各自复杂的情绪,各自百无聊赖地啼叫着,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逐句剖析

"烟芜露麦荒池柳":雾气弥漫的荒芜原野上,带着露水的麦苗生长着,荒废池塘边的柳树也在抽条,

# 露麦:一作露芰。,烟芜:一作烟迷。烟雾中的草丛。亦指云烟迷茫的草地。

"洗雨烘晴":经过雨水的洗刷,又被晴日烘烤。

# 烘晴:天气晴若火烧,极言天气之晴朗温暖。

"洗雨烘晴":雨水洗涤后天气转晴,阳光温暖,

"一样春风几样青":同样的春风吹过,但植物呈现不同的青色。

# 几样:犹言怎样的。

"提壶脱袴催归去":提壶鸟和布谷鸟的叫声,仿佛在声声催促着人们赶快回家,

# 催归:鸟名,以其鸣声而得名。,脱袴:鸟名,布谷鸟的别称,以其鸣声而得名。,提壶:鸟名,以其鸣声而得名者也。

"万恨千情":鸟儿的叫声似乎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思绪。

"万恨千情":这些鸟儿带着各自复杂的情绪,

"各自无聊各自鸣":各自百无聊赖地啼叫着,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 鸣:鸣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乃南宋词人辛弃疾精心创作的一首词作。上片之中,词人妙笔点染出三种植物:芜,那是肆意丛生的野草;麦,于田野间静静生长;柳,傍着荒池尽显颓态。三种植物各具意态,神韵毕现。下片里,辛弃疾又勾勒出三种动物:提壶鸟、脱袴鸟,以及那声声似在催促人们归去的催归鸟。它们各自蕴含独特精神,生动鲜活。尤为精妙的是,词人匠心独运,巧妙借助《采桑子》词牌定格中的重句,令全词节奏明快,读来轻快流畅,意趣盎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所写。辛弃疾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十四年(1187)间,被弹劾去职后闲居在上饶带湖。在此期间,他常到博山游览。尽管博山风景优美,但辛弃疾却无心赏玩。当时国势日益衰微,而他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能为力,满心的愁绪无法排遣。在这样的心境下,他于博山道中的一壁上题下了这首词,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辛弃疾的一首寓情于景的咏怀词,描绘了博山道中雨后原野上带露麦苗与荒池春柳的鲜嫩色泽,以及雨后初晴时众鸟音调各异的歌声。词人借这般生机勃勃的春景,引发对生命色调的禅思,体现出万物不齐的禅意,表达了对自然与生命哲理的深刻感悟,以简单小令在质朴间饶有深致,尽显妙手偶得之韵。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的上片描绘雨后原野上“烟芜露麦荒池柳”的景色,以生机勃勃的春景为依托,词人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这鲜嫩的麦苗与春柳之色,引发对生命色调的思考,将内心对于生命哲理的感悟融入其中。拟人:结句“各自无聊各自鸣”将鸟鸣赋予人性化的“无聊”情感,表面写鸟的孤独啼叫,实则暗喻词人闲居时的苦闷与壮志难酬的压抑,形成物我相融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上片“烟芜露麦荒池柳”通过白描手法勾勒出荒芜的烟霭、带露的麦田与池边垂柳,以视觉意象呈现雨后清新而萧瑟的春景,暗含诗人落寞心境‌。下片“提壶脱袴催归去”转写鸟鸣声(提壶鸟与脱袴鸟的啼叫),从听觉角度渲染“万恨千情”的复杂情绪,以自然声响反衬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全词以“荒池柳”“几样青”等凝练意象暗含身世飘零之叹,更以“各自无聊”平淡语传递深沉的悲慨,体现了辛词“以浅语写深愁”的特色。

4. 作品点评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的佳作。词中词人借博山道中雨后春景,将所见鲜嫩麦苗、春柳与所闻众鸟啼鸣相融合,运用视听结合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简单小令,营造明快意境,却饱含万物不齐的深邃禅思,尽显妙手偶得之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克庄《休致》

下一篇:宋·张耒《雨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