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óng
huā
·
·
chū
chūn
bì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jīn
nián
chūn
qiǎn
qīn
nián
bīng
xuě
chūn
yán
dōng
fēng
yǒu
xìn
rén
jiàn
wēi
liǔ
huā
biān
hán
zòng
cháng
qīn
nuǎn
zhōng
jiàn
qīng
yuán
zhāo
lái
chū
bàn
xián
shān
lóu
dàn
shū
yān
yóu
rén
biàn
便
zuò
xún
fāng
xiǎo
táo
xìng
yīng
zhēng
xiān
shuāi
bìng
shǎo
cóng
shū
yōng
fàng
wéi
ài
gāo
mián

译文

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还很寒冷,美丽的春天依然被冰雪覆盖着。不光春天来得迟,它托东风带来的消息也被人们疏忽了,只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了些许春意。不过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毕竟已是大地春回,厚被子盖着有些热了,就连那报时的钟鼓声也清脆圆润起来。早上起来太阳初生,被山遮住了一半,远处的楼阁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中。春天已到,人们开始计划着外出踏春了,想必郊外的桃花杏花已经争相开放了。我因为生病没有心情出去游玩,只想懒散的躺着,一直睡到日上三竿。

逐句剖析

"今年春浅腊侵年":今年的春天来得早,

# 春浅腊侵年:在阴历遇有闰月的年,其前立春节后较迟。春浅:春天来得早。腊侵年:因上年有闰月,下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腊:岁终之祭,祭日旧在冬季后约二十多天,称为腊日。

"冰雪破春妍":天气还很寒冷,美丽的春天依然被冰雪覆盖着。

# 春妍:妍丽春光。

"东风有信无人见":不光春天来得迟,它托东风带来的消息也被人们疏忽了,

# 东风有信:曹松《除夜》:“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东风:春风。

"露微意、柳际花边":只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了些许春意。

"寒夜纵长":不过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

"孤衾易暖":但毕竟已是大地春回,厚被子盖着有些热了,

# 衾:(qīn),厚被。

"钟鼓渐清圆":就连那报时的钟鼓声也清脆圆润起来。

# 清圆:声音清亮圆润。

"朝来初日半衔山":早上起来太阳初生,被山遮住了一半,

"楼阁淡疏烟":远处的楼阁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中。

"游人便作寻芳计":春天已到,人们开始计划着外出踏春了,

# 寻芳计:踏青游览的计划。

"小桃杏、应已争先":想必郊外的桃花杏花已经争相开放了。

"衰病少悰":我因为生病没有心情出去游玩,

# 少悰:悰(cóng),少乐趣。

"疏慵自放":只想懒散的躺着,

# 疏慵:慵(yōng),疏懒;懒散。

"惟爱日高眠":一直睡到日上三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一丛花·初春病起》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细腻捕捉了“初春”时节的景致与病后初愈这一独特情境下的心理微妙变化,刻画了词人在初春之际,病体康复后交织着喜悦与慵懒的双重情绪。在平凡无奇、日常琐碎的生活体验里,该词深刻展现了作者的个性特质、宽广胸怀以及细腻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明媚春日,彼时,苏轼正担任密州(现今的山东省诸城市)知州一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初春景象与词人病愈初起心境的词,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喜悦,也有对病愈初起的慵懒与无奈的抒发。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实写:词中多处对早春景象进行了实写,如“冰雪破春妍”、“柳际花边”、“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等,都是对早春景象的真实描绘。虚写:词人通过想象和推测来虚写春天的景象和人们的活动,如“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便是词人推测游人已开始计划外出踏春,桃花杏花也已争相开放。这种虚写不仅丰富了词作的内容,也增添了词作的意趣。寓情于景:词人在描绘早春景象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如“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便是词人因病体初愈而心情疏慵,只想懒散地躺着睡到日上三竿的情感表达。烘托:“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通过人们未感受到春风,只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些许春意来侧面烘托春天的到来。“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则通过人的感受来侧面烘托春回大地:即使夜寒且长,但被子盖着已有些热了,就连报时的钟鼓声也清脆圆润起来。

3. 分段赏析

上阕,“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两句以腊侵、雪破的新颖表述,描绘了春寒依旧浓重的景象,开篇便显独特韵味。“东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今年春浅”的特征——春天不仅姗姗来迟,即便有消息传来,也几乎无人察觉,仅在柳边花间隐约透露出些许春意。这既表现了这年初春的异常,同时也暗中透露了词人特有的乍觉乍喜的心情。此处“微意”和“柳际花边”启人联想,含蕴深细,极见个性。接下去“寒夜”三句,直抒感受和喜悦心情: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暧”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其音韵“清圆”悦耳。随后“寒夜”三句直接表达了词人的感受与喜悦:尽管初春之夜依旧寒冷漫长,但春意已悄然回归大地,孤枕似乎也易感温暖,就连报时的钟鼓声也显得格外清脆圆润。这些描述中既有真实的感受,也不乏想象的成分,细腻地刻画了早春的微妙之处。此处的描述与下阕“初日”“楼阁”等句相呼应,借用了杜甫的诗句,增添了文化底蕴,同时也将初春初感的兴奋之情层次分明、细腻入微地展现了出来。下阕的前两句描绘了初春的晨景,依然紧扣“病起”的特殊背景,仅从楼阁中所见所感入手,“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这景象虽不宏大,但色彩明亮,生机勃勃,清新可喜。这既是初春晨景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词人独特的环境和心理状态。接下来的两句由眼前之景引申到游人郊苑赏花,进而联想到“小桃杏应已争先”。这里的“争先”意指先于其他花卉绽放,虽为推测,却紧扣“初春病起”的特定情境,写得生动有趣,意趣横生。这四句与上半阕的前四句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前者叙事兼写景,且以虚笔描绘;后者则写景兼叙事,虚实结合,避免了重复单调,也符合词人病后遣兴的逻辑。上片写日出之前初醒时的感受和心情,故多臆想之辞,病起逢春,自然兴奋愉悦;下片写日出之后,见到明丽的晨景,故以实笔描画,这既合乎情理,又为下文蓄势。词人由眼前景,自然会联想到寻芳之趣,联想到楼阁之外明媚春光之喜人,因而理应也“作寻芳计”。最后三句“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陡然逆转,与前景前情大异其趣。这曲折的波澜,实际上却仍是紧扣“病起”二字。因为尽管春回大地,而病体方起,毕竟少欢乐之趣。“疏慵”对应“少悰”,“爱眠”呼应“衰病”,“日高眠”则与“寻芳计”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前文逢春的喜悦之情在此处骤然跌落。这种心理上的微妙变化,正是“病起”者所特有的,而此词对此表现得极为细腻、真切动人。

4. 作品点评

清代学者黄子云在其著作《野鸿诗的》中阐述道:“诗歌的精髓在于情感、事件与景物的交融,而这些元素又必须建立在真实无欺的基础之上。每一天都有其独特的情感与景致,作诗之人若能顺应环境触发情怀,依据题目构思词句,那么笔下的景物自然真切,情感也必然诚挚。”苏轼的这首词恰好印证了这一观点,他能够依据“初春”“病起”这一特定情境,随心所欲地抒发内心的感触,并巧妙地将其融入词句之中。无论他所描绘的是虚幻还是真实的景象,都显得异常真切;无论他表达的是喜悦还是忧愁,都饱含深情,真挚动人。这主要得益于他精准地捕捉到了“初春”“病起”这一独特时刻,从而成功地展现出了个人的独特气质、宽广胸怀以及细腻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春初病起,信笔书怀,当此花边柳际,裙屐争赴春游,而自放者日高犹卧,有此淡逸之怀,出以萧散之笔,遂成雅调。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黻《谪居》

下一篇:宋·陈中《罗丛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