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台路":繁华的长街上。
# 章台路:章台,台名。秦昭王曾于咸阳造章台,台前有街,故称章台街或章台路,其地繁华,妓馆林立,后人因以章台代指妓女聚居之地。
"还见褪粉梅梢":还能见到将谢的梅花挂在枝头,
"试花桃树":含苞欲放的桃花已长满一树。
# 试花:形容刚开花。
"愔愔坊陌人家":街巷里青楼寂无人声,
# 坊陌:一作坊曲,意与章台路相近。,愔愔:幽深的样子,悄寂的样子。
"定巢燕子":只有那忙着修巢的燕子,
# 定巢燕子:语出杜甫《堂成》诗:“暂子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又寇准《点绛唇》词云:“定巢新燕,湿雨穿花转。”
"归来旧处":又重新回到去年的旧处。
"黯凝伫":我沮丧地凝神伫立,
# 黯:心神沮丧的样子。
"因念个人痴小":寻思那位玲珑娇小的旧情人,
# 个人:那人,伊人。
"乍窥门户":那日清晨初见时,她恰好倚门观望。
# 乍窥门户:宋人称妓院为门户人家,此有倚门卖笑之意。
"侵晨浅约宫黄":她前额头上抹着淡淡的宫黄,
# 侵晨浅约:又称约黄,古代妇女涂黄色脂粉于额上作妆饰,故称额黄。宫中所用者为最上,故称宫黄。梁简文帝《美女篇》:“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庾信《舞媚娘》:“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约,指涂抹时约束使之像月之意。故浅约宫黄即轻涂宫黄,细细按抹之意。
"障风映袖":扬起彩袖来遮挡晨风,
"盈盈笑语":嘴里发出银铃般的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如今我故地重游,
# 前度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有《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曰:“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惟菟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诗云:“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此处词人以刘郎自比。
"访邻寻里":访问她原来的邻里,
"同时歌舞":和同时歌舞的姐妹,
"唯有旧家秋娘":只有从前的秋娘,
# 旧家秋娘:本为唐代名妓,这里泛指歌伎舞女。元稹、白居易、杜牧诗中屡有言及谢秋娘和杜秋娘者,盖谢、杜云云别其姓氏,秋娘则衍为歌妓的代称。一作作者熟悉的一个歌女。
"声价如故":她的声价依然如故。
"吟笺赋笔":我如今再吟词作赋,
"犹记燕台句":还清楚地记得她对我的爱慕。
# 燕台句:指唐李商隐《燕台四首》。李曾作《燕台》诗四首,分题春夏秋冬,为洛阳歌妓柳枝所叹赏,手断衣带,托人致意,约李商隐偕归,后因事未果。不久,柳枝为东诸侯娶去。李商隐又有《柳枝五首》(并序)以纪其事。又李商隐《梓州罢吟寄同舍》诗云:“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竟无憀。长吟远下燕台去,惟有衣香染未销。”此处用典,暗示昔日情人已归他人。
"知谁伴、名园露饮":可惜伊人不见,还有谁伴我在花园纵情畅饮,
# 露饮:梁简文帝《六根忏文》:“风禅露饮”,此借用字面,指露天而饮,极言其欢纵。
"东城闲步":到城东漫步。
# 东城闲步:用杜牧与旧爱张好好事。杜牧《张好好诗》序云:“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沉着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事与孤鸿去":欢情旧事都已随着天边飞逝的孤雁远去。
# 事与孤鸿去: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探春尽是":满怀兴致回来有意探春,
"伤离意绪":却尽是离情别绪、感人伤怀。
"官柳低金缕":官道旁的柳树低垂着金黄色的枝条,仿佛在为我叹惜。
# 官柳低金缕:柳丝低拂之意。官柳,指官府在官道上所植杨柳。金缕,喻指初春时嫩黄的柳条。杜甫《郪城西原送李判官》诗:“野花随处发,官柳著行新。”牛峤《杨柳枝》词:“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我骑马归来时天色已晚,春雨绵绵,纤纤雨丝打湿了衣襟,落满了池塘。
"断肠院落":那令人伤怀断肠的院落啊,
"一帘风絮":风吹柳絮,满院狼藉,那门帘上也落满了随风飘飞的柳絮。
# 风絮:随风飘悠的絮花。多指柳絮。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旧词,介绍了词人旧地重游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当年与旧人相处的旧事,体现了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如今物是人非的感慨,营造出一种情思缠绵、哀伤怅惘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描绘眼前春景,下片“前度刘郎重到”引入昔日回忆,今之花开花谢、物是人非,与昔时同游欢乐对照,突出“探春尽是,伤离意绪”,以昔衬今,尽显时光流转、人事变迁,让伤感情绪更浓烈。借景抒情:开篇写“章台路”“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以京城旧地、冷清街巷、归巢燕子之景,暗喻词人重游心境,抒发怀旧、落寞之情,情融景中,不着痕迹,使情感表达含蓄深沉。虚实结合:上片实写当下“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的春景,以及“定巢燕子,归来旧处”的实景,下片虚写回忆中“个人痴小,乍窥门户”“名园露饮,东城闲步”的往昔欢乐,以眼前实景与记忆虚景交织,拓展时空,丰富内涵,借虚衬实,凸显“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动静结合:“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是静态描绘花态,展现春景柔美;“定巢燕子,归来旧处”则为动态,以燕子飞翔、归巢添活力,动静相衬,画面灵动,静景含情,动景寓思,渲染出旧地重游的复杂心境。用典:“前度刘郎重到”运用典故,既借用东汉刘晨入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又融合刘禹锡“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意,以刘郎自喻,暗指自己旧地重游,勾起往昔回忆,使词意更丰富深邃,增添历史文化韵味,引发读者联想。衬托:以“愔愔坊陌人家”的冷清,衬托出物是人非之感;用“旧家秋娘,身价如故”衬托出词人怀念之人已难寻觅,他人风光依旧更显自身落寞,强化“探春尽是,伤离意绪”,突出主旨,让情感对比鲜明。倒装:开篇“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将“梅梢”“桃树”后置,先强调地点,再呈现花景,突出重游故地之感,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新颖别致,也更符合词的韵律节奏,便于抒情。照应:上片“章台路”“归来”与下片“归骑晚”相互照应,开篇点明出游起点,结尾写归来情景,首尾圆合,结构严谨;同时“官柳低金缕”与前文春景照应,使整首词的场景连贯统一,强化了伤春怀人的氛围。以景结情:结尾“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以“官柳”“飞雨”“风絮”等意象收束,柳枝低垂似含愁,细雨风絮添断肠,景中含情地渲染出凄迷怅惘的离愁,呼应“伤离”主旨,余韵悠长。化用:“事与孤鸿去”化用杜牧“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诗意,原句以“孤鸿”喻往事如鸿飞般不可追,表达愁绪繁多而往事易逝。作者在此直接借用“孤鸿”意象,以“事与孤鸿去”一笔收束对往昔“个人痴小”“盈盈笑语”等情事的追忆,将昔时欢聚的美好与今日独行的寂寥相勾连,借孤鸿远去的意象暗喻旧情不再、人事皆非的怅惘,自然转入“探春尽是伤离意绪”的现实感慨,使今昔过渡浑然无迹。
3. 分段赏析
上片:篇首“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写景不同凡响。“褪粉”“试花”造语别致,将梅花凋谢、桃花初放的平常景象写得富有动态,仿佛让人感受到季节时令的悄然更替。作者特意采用倒装句法,将“梅梢”和“桃树”置于句尾,突出景物主体,足见匠心,此二句看似天然巧成,实则极为精致华美。紧接着“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错落地交代相关背景:“章台”“坊陌”点明这是京城繁华的街道与舞榭歌台聚集之地,“坊陌人家”暗示作者所怀念之人的歌妓身份。“愔愔”二字极言环境的冷清寂静,暗中透露出物是人非的今昔对比之意。“定巢燕子,归来旧处”既是写词人初临旧地所见的燕子归巢之景,又兼喻作者重游故地,通体只写景状物,不直接说人,仅暗暗透露,使感情显得沉郁含蓄,为下文的抒情埋下伏笔。下片:次叠以“黯凝伫”三字为引领,“黯凝伫”用滞重之笔点出词人思念之深,然而引出的下文却是一串轻脱活跃的词句,形成鲜明的情感反差。“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八个字相当传神,既勾勒出那位坊陌女子当年尚未失却少女的天真活泼之态,又浸透着作者对她的亲昵爱怜之情。“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进一步展开对人物的描写:清晨时分,少女薄施宫黄淡粉,因初春余寒未消、晓风凛冽,不得不以衣袖遮挡寒风,于是晨妆后鲜艳的容颜便在衣袖间若隐若现,“盈盈笑语”更是生动地展现出少女的天真烂漫。这些描写人物的词句,笔墨生动细腻,准确地捕捉到了人物的神韵。第三叠“前度刘郎重到”的重点是追忆往事、对照今昔,抒发“伤离意绪”。“前度刘郎重到”巧妙化用刘义庆《幽明录》中东汉刘晨入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同时兼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以刘郎自喻,恰好与前文的“桃树”“人家”暗中呼应,笔法十分巧妙。以下四句写词人寻访邻里,才得知自己怀念的人物已如仙女般踪迹渺然,当年“同时歌舞”之人中,唯有“旧家秋娘”声价依旧。“秋娘”是唐代妓女常用的名字,这里以秋娘作为陪衬,侧面说明了作者所怀念的那位歌妓当年色艺声价之高。“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则追怀往事的具体内容,“燕台”化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典故:洛阳女子柳枝听闻李商隐《燕台》诗,惊其才华,主动约期欢会,引出一段神魂离合的故事。这两句不仅回忆了双方相识相好的经过,还暗示了对方的爱才之心与两人的知遇之感,以至于今日词人怀念旧情时,不禁连带想起自己过去曾打动过她心弦的“吟笺赋笔”。“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写如今再无理想伴侣相伴,当年在名园脱帽露顶、畅饮尽欢,于东城闲步寻花的赏心乐事也无从重现,只能深深铭刻在记忆之中。“事与孤鸿去”借用唐人杜牧“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的诗句,以“孤鸿”比喻往事如鸿飞般一去不返,一笔收束对往昔的追忆,自然回到当前清醒的现实,衔接不露痕迹。“探春尽是,伤离意绪”直抒胸臆,点明全篇主旨,显得沉着深厚。结尾再次写景:“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以“官柳”呼应开头的“章台”,“归骑”呼应开头的“归来”,形成首尾映照;继而描写池塘、院落、帘栊,“飞雨”与“风絮”等意象营造出凄迷氛围,令人“断肠”,进一步增添了离愁别恨,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词从“凝伫”起笔,继而“访”“寻”旧地,沉浸回忆后回归清醒,终写归途的凄清,抒发抚今追昔、物是人非之感,与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样,借景、人对照,尽显岁月怅惘,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不过桃花人面,旧曲翻新耳。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看似章台感旧,而弦外之音,实寓身世之感,则又系乎政事沧桑者也。
不详罗忼烈
上一篇:宋·杨公远《和靖》
下一篇:宋·武衍《韩干照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