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zhēng
wǎn
tóng
huā
liǎng
bìn
chuí

朝代:宋作者:周邦彦浏览量:3
zhēng
wǎn
tóng
huā
liǎng
bìn
chuí
xiǎo
zhuāng
nòng
yǐng
zhào
qīng
chí
chū
lián
chèn
fēng
ér
tiào
tuō
tiān
jīn
shuāng
wàn
zhòng
jǐn
xián
bēi
hán
shuí
kěn
jiǎn
chūn

译文

小女孩们争着嚷着摘下桐花插在垂着的两鬓上,稍稍打扮便坐在清池边卖弄地照自己的身影。她们还没穿好鞋子,就踩着袜子蹦出门帘去追逐蜜蜂。佩戴的金手镯压得她们手腕很沉重,琵琶四根弦拨弄出的声音是悲伤的。晚上寒冷时谁肯为她们裁制春衣呢。

逐句剖析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女孩们争着嚷着摘下桐花插在垂着的两鬓上,

# 两鬓垂:古代未成年女子不挽发髫,两边鬓发下垂。,桐花:桐树开的花。,挽:攀引、牵拉。

"小妆弄影照清池":稍稍打扮便坐在清池边卖弄地照自己的身影。

# 小妆:稍稍打扮。

"出帘踏袜趁蜂儿":她们还没穿好鞋子,就踩着袜子蹦出门帘去追逐蜜蜂。

# 趁:追逐。,踏袜:打着袜角,还没来得及穿鞋。

"跳脱添金双腕重":佩戴的金手镯压得她们手腕很沉重,

# 跳脱:又称“条脱”,手镯。

"琵琶拨尽四弦悲":琵琶四根弦拨弄出的声音是悲伤的。

# 拨尽:弹奏。

"夜寒谁肯剪春衣":晚上寒冷时谁肯为她们裁制春衣呢。

# 剪:裁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是北宋词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婉约词。此词以细腻笔触刻画闺中女子形象,通过“挽桐花”“照清池”“趁蜂儿”等细节展现其天真烂漫之态,又借“跳脱添金”“琵琶拨悲”暗喻其情感世界的幽微变化,最终以“夜寒谁肯剪春衣”的孤寂之问收尾,在明丽与哀婉的意象交织中,表达了词人对小女孩们的怜惜之情。全词以精巧的物象对比与动静结合的手法,将少女外表的灵动活泼与内心的幽微愁思交织呈现,语言婉约含蓄,情感层次丰富,体现了周邦彦词作“富艳精工”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相传为周邦彦任太学生期间,于汴京坊曲目睹一群稚龄歌女身世后的感怀之作。这群少女本应享受天真烂漫的年少时光,却因家境所迫或生计所驱,被送入教坊习艺。此词延续其“富艳精工”的创作特点,通过对少女梳妆、扑蝶等生活场景的精致刻画,暗寓年华易逝、知音难觅的深层感慨,既展现江南女子的灵秀之美,对她们不幸的命运有着深切的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古代女童生活题材的词。上片描绘了女童们争挽桐花、小妆弄影、踏袜追蜂的天真烂漫、活泼笑闹之态,下片则体现了她们备受管束、内心悲伤,生活冷暖无人关心的境况。将多个画面有机组合,对比强烈,表达了词人对小女孩们的怜惜与同情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一是上片女孩儿们的活泼笑闹和下片受管束、内心悲凉形成对比。二是下片中“跳脱添金双腕重”,坊曲主人为她们外表打扮、装装门面,和结句实际上丝毫不关心她们生活冷暖形成对比。三是上片起句女孩们争着采桐花打扮自己,非常愉快和过片被动戴上手镯感到沉重不自在形成对比。通过种种对比,以层层加深的笔法以突出主旨。双关:“跳脱添金双腕重”中,“重”字语义双关。一方面,实指用金子镶嵌的手镯佩戴在手腕上的沉重感;另一方面,更暗示着女孩内心因沉重的生活、严苛的管束而产生的压抑与负担。“琵琶拨尽四弦悲”里的“悲”字亦是双关。既指琵琶弹奏出的曲调悲哀,又深刻地揭示出女孩儿们在这种被束缚的生活中,内心深处所饱含的悲伤情绪。

3. 分段赏析

本词写一群天真烂漫的小歌女,其活泼姿态表现得十分生动有趣。词的上片三句似电影中三个画面。“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二句以动态描写开篇。点出她们的年龄和活泼。古代孩童不束发,两鬓下垂,可见是一些小小女孩儿。写年龄虽幼小,已经很爱美了。她们插好花稍稍打扮后,纷纷跑到清池边,欣赏自己美丽的倩影。少女争相将桐花簪于鬓边,对池理妆顾影自怜,“争挽”既显桐花之鲜妍,又暗含青春争艳之意;“弄影”二字将水面倒影拟人化,赋予静态场景以灵动气息,为后文情感转折埋下伏笔。周邦彦在此以寻常梳妆场景切入,却通过动词的精准运用,构建出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出帘踏袜趁蜂儿”单句成境,极具画面张力。她们为了追逐一只小小的蜜蜂儿,只打着袜脚,来不及穿鞋,就掀开帘子蹦跳出去了。“踏袜”暗示少女未及穿鞋的急切情态,“趁蜂儿”既写追蜂扑蝶的天真童趣,又暗喻对美好事物的追逐。周邦彦巧用“趁”字串联动作与心理,将少女的烂漫无邪与春光易逝的潜在焦虑融于一体,上片没有写明她们的身份,但从下片可看到这是一群被送到坊曲(唐宋时的妓院)强使学艺的小女孩儿。“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转入心理刻画。写她们一本正经练艺时的情况:此时坊曲主人给她们戴上饰物。那用金子镶嵌的手镯带在两只手腕上感到沉重。“跳脱”(手镯)添金而觉腕重,暗喻情思累积;琵琶四弦皆悲,以乐声外化愁绪。。“悲”字也是双关,既是曲调之悲,也是女孩儿们内心的悲伤。“夜寒谁肯剪春衣”以问句作结,余韵悠长。春夜犹寒却无人添衣,既呼应上阕“清池照影”的视觉清凉感,又以身体感知隐喻情感缺失。岁暮了,春天来临,究竟有谁肯为这群女小孩儿添制春衣呢?意思是,根本没有人会真正关心她们的生活。通过“剪春衣”的生活细节,在季节特征与心理期待的矛盾中,完成从具体场景到普遍情感的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以不触及议论为常,而有狭义广义之别。狭义之议论,即议论是也;广义,则凡在文字间加以点破者,皆议论之属也。如此词,“双腕重”之“重”字,“四弦悲”之“悲”字,点睛之笔,亦即其议论也。唯下得极斟酌,叙而不断,断而不议,使人自领其弦外之情,斯则善矣。

现代诗人俞平伯《清真词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宋高宗《虚堂》

下一篇:宋·陶梦桂《老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