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枕上吴中路":三年来我做梦都想回吴中。
# 枕上:意即梦中。,三年:作者元祐四年(1089)至六年(1091)守杭州,苏坚为属官,首尾三年。
"遣黄耳、随君去":如今让黄犬代我传书随你去。
# 黄耳:一作“黄犬”。狗名。这里用此典表示希望常通音信。
"若到松江呼小渡":当你走到松江渡口叫渡时。
# 呼小渡:呼唤小舟摆渡。,松江:吴淞江的古称。
"莫惊鸥鹭":千万莫惊动水中鸳鸯白鹭。
# 鸥鹭:一作“鸳鹭”。
"四桥尽是":苏州四桥,
# 尽是:都是。,四桥:苏州的四座名桥。《苏州府志》卷三十四《津梁》:“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
"老子经行处":全都是我当年经行游览去处。
# 老子:老年人的自称。此作者自指。犹老夫。
"辋川图上看春暮":在《辋川图》上观看暮春景物。
# 辋川图:诗人王维有别墅在辋川(今陕西蓝田南),曾于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辋川图》,表示林泉隐逸之情志。
"常记高人右丞句":我常记得高人王维的诗句。
# 右丞:指王维。王维曾官尚书右丞。,记:吟诵。,常:常常。
"作个归期天已许":暗定归期老天必定会准许。
# 天已许:一作“天定许”。天公必会允许。一说指朝廷已准许。
"春衫犹是":身上的春衣,
"小蛮针线":还是小蛮一针一线缝制,
# 小蛮:唐诗人白居易家妓名。此喻指词人侍妾朝云。一说比苏坚之姬妾。
"曾湿西湖雨":那上面还淋着西湖的雨水。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是苏轼创作的是一首送人之词,通过描绘离别场景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世界。上片表达了对苏坚归吴的羡慕以及自己对吴中旧游的怀念;下片则抒发了自己思归心切的情感,并借苏坚之“归”来间接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2. 写作手法
用典:"遣黄耳、随君去。"此典出自《晋书·陆机传》,陆机有犬名黄耳,曾为陆机长途跋涉送信。词中用“黄耳”代指信使,表达了盼望苏坚回吴后及时来信的愿望,既丰富了词的内容,又使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虚实结合:上片“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描写,如“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等,实写了送别苏坚归吴中的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借景抒情:词中通过对“松江”、“鸥鹭”、“四桥”、“辋川图”等景物的描绘,巧妙地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些景物不仅为词作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词作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段赏析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在上片中,词人通过“三年枕上吴中路”等句,展现了苏坚随苏轼为官多年未归的思乡之情,同时表达了对友人归家的理解和关切。词人运用“黄犬”典故,期盼友人回吴后能及时来信,又通过“呼小渡”等细节描写,给对方一种“伴你同行”的亲切感,并表现出自己对吴中故地的深深眷恋。下片则转向词人自身的思归之情。词人借对王维《辋川图》的仰慕,暗含送友思归之意,并直言自己归期虽不可定,但思归之情却殷切至极。通过“小蛮针线”的描写,词人抒发了宦游天涯的哀愁,并以白居易所宠爱的善舞妓人小蛮喻指其爱妾朝云,表达了与亲人爱侣团聚的迫切愿望。而“曾湿西湖雨”的春衫,更是为“天注定”的归期做了一注脚,增添了词作的情感色彩。整篇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关切与思念,又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深情地赞美了苏坚的故乡与才华,并表达了对苏坚归乡的诚挚祝贺。全词以“归”字为核心,既流露出对苏坚归吴中的羡慕之情,又隐含着对自己归梦难圆的悲叹。词中思念亲人的情感含蓄而深沉,整体风格既婉曲又带有旷放的韵味。
# 东坡词《青玉案·用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歇拍云:“作个归期天应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上三句,未为甚艳。“曾湿西湖雨”是清语,非艳语。与上三句相连属,遂成奇艳、绝艳,令人爱不忍释。坡公天仙化人,此等词犹为非其至者,后学已未易模仿其万一。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 《天籁词》,《永遇乐·同李景安游西湖》云:“青衫尽付,蒙蒙雨湿,更著小蛮针线。”用坡公《青玉案》句“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而太素,语特伤心。其言外之意,虽形骸可土木,何有于小蛮针线之青衫。以坡公之“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比之,犹死别之与生离也。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
# 风流自赏,气骨高绝。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五
上一篇:宋·武衍《韩干照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