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àn
·
·
sòng
guī
zhō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sān
nián
zhěn
shàng
zhōng
qiǎn
huáng
ěr
suí
jūn
ruò
dào
sōng
jiāng
xiǎo
jīng
ōu
qiáo
jìn
shì
lǎo
jīng
xíng
chù
wǎng
chuān
shàng
kàn
chūn
cháng
gāo
rén
yòu
chéng
zuò
guī
tiān
chūn
shān
yóu
shì
xiǎo
mán
zhēn
xiàn
线
céng
shī
湿
西

译文

三年来我做梦都想回吴中。如今让黄犬代我传书随你去。当你走到松江渡口叫渡时。千万莫惊动水中鸳鸯白鹭。苏州四桥,全都是我当年经行游览去处。在《辋川图》上观看暮春景物。我常记得高人王维的诗句。暗定归期老天必定会准许。身上的春衣,还是小蛮一针一线缝制,那上面还淋着西湖的雨水。

逐句剖析

"三年枕上吴中路":三年来我做梦都想回吴中。

# 枕上:意即梦中。,三年:作者元祐四年(1089)至六年(1091)守杭州,苏坚为属官,首尾三年。

"遣黄耳、随君去":如今让黄犬代我传书随你去。

# 黄耳:一作“黄犬”。狗名。这里用此典表示希望常通音信。

"若到松江呼小渡":当你走到松江渡口叫渡时。

# 呼小渡:呼唤小舟摆渡。,松江:吴淞江的古称。

"莫惊鸥鹭":千万莫惊动水中鸳鸯白鹭。

# 鸥鹭:一作“鸳鹭”。

"四桥尽是":苏州四桥,

# 尽是:都是。,四桥:苏州的四座名桥。《苏州府志》卷三十四《津梁》:“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

"老子经行处":全都是我当年经行游览去处。

# 老子:老年人的自称。此作者自指。犹老夫。

"辋川图上看春暮":在《辋川图》上观看暮春景物。

# 辋川图:诗人王维有别墅在辋川(今陕西蓝田南),曾于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辋川图》,表示林泉隐逸之情志。

"常记高人右丞句":我常记得高人王维的诗句。

# 右丞:指王维。王维曾官尚书右丞。,记:吟诵。,常:常常。

"作个归期天已许":暗定归期老天必定会准许。

# 天已许:一作“天定许”。天公必会允许。一说指朝廷已准许。

"春衫犹是":身上的春衣,

"小蛮针线":还是小蛮一针一线缝制,

# 小蛮:唐诗人白居易家妓名。此喻指词人侍妾朝云。一说比苏坚之姬妾。

"曾湿西湖雨":那上面还淋着西湖的雨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词,通过描绘离别场景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世界。上片表达了对苏坚归吴的羡慕以及自己对吴中旧游的怀念;下片则抒发了自己思归心切的情感,并借苏坚之“归”来间接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整首词不仅赞美了苏坚故乡的美好景色,还称许了他的才华与品德。同时,通过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体现了宋代文人间真挚深厚的友谊及其在诗词创作中的体现。此外,该词也反映了苏轼内心对于自由自在、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写作手法上,《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巧妙结合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他成功营造了一种既真实又超脱的艺术氛围,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八月于扬州所作。此前三年,即元祐四年至六年,苏轼担任杭州太守期间,与属官苏坚交往密切。此时因苏轼被召还京,苏坚告别苏轼返回吴中故居,苏轼为此送行并创作了这首词。关于此词的作者归属存在争议,《乐府雅词拾遗》和《桐江诗话》等文献分别将其归为蒋璨和姚志道所作。然而,唐圭璋认为这些说法可能是流传过程中的误解,并指出该词应属于苏轼的作品。多个版本如朱本、龙本、曹本均将此词编入元祐七年,而薛本和邹王本则明确指出其创作时间为同年八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是苏轼创作的是一首送人之词,通过描绘离别场景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世界。上片表达了对苏坚归吴的羡慕以及自己对吴中旧游的怀念;下片则抒发了自己思归心切的情感,并借苏坚之“归”来间接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2. 写作手法

用典:"遣黄耳、随君去。"此典出自《晋书·陆机传》,陆机有犬名黄耳,曾为陆机长途跋涉送信。词中用“黄耳”代指信使,表达了盼望苏坚回吴后及时来信的愿望,既丰富了词的内容,又使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虚实结合:上片“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描写,如“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等,实写了送别苏坚归吴中的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借景抒情:词中通过对“松江”、“鸥鹭”、“四桥”、“辋川图”等景物的描绘,巧妙地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些景物不仅为词作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词作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段赏析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在上片中,词人通过“三年枕上吴中路”等句,展现了苏坚随苏轼为官多年未归的思乡之情,同时表达了对友人归家的理解和关切。词人运用“黄犬”典故,期盼友人回吴后能及时来信,又通过“呼小渡”等细节描写,给对方一种“伴你同行”的亲切感,并表现出自己对吴中故地的深深眷恋。下片则转向词人自身的思归之情。词人借对王维《辋川图》的仰慕,暗含送友思归之意,并直言自己归期虽不可定,但思归之情却殷切至极。通过“小蛮针线”的描写,词人抒发了宦游天涯的哀愁,并以白居易所宠爱的善舞妓人小蛮喻指其爱妾朝云,表达了与亲人爱侣团聚的迫切愿望。而“曾湿西湖雨”的春衫,更是为“天注定”的归期做了一注脚,增添了词作的情感色彩。整篇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关切与思念,又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深情地赞美了苏坚的故乡与才华,并表达了对苏坚归乡的诚挚祝贺。全词以“归”字为核心,既流露出对苏坚归吴中的羡慕之情,又隐含着对自己归梦难圆的悲叹。词中思念亲人的情感含蓄而深沉,整体风格既婉曲又带有旷放的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东坡词《青玉案·用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歇拍云:“作个归期天应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上三句,未为甚艳。“曾湿西湖雨”是清语,非艳语。与上三句相连属,遂成奇艳、绝艳,令人爱不忍释。坡公天仙化人,此等词犹为非其至者,后学已未易模仿其万一。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 《天籁词》,《永遇乐·同李景安游西湖》云:“青衫尽付,蒙蒙雨湿,更著小蛮针线。”用坡公《青玉案》句“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而太素,语特伤心。其言外之意,虽形骸可土木,何有于小蛮针线之青衫。以坡公之“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比之,犹死别之与生离也。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

# 风流自赏,气骨高绝。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武衍《韩干照夜白》

下一篇:宋·张元干《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