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亭亭古堞间":望海亭矗立在古老的城墙上,
# 亭:续校:一作高。
"独凭危槛俯人寰":我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俯瞰人间。
"苦寒冰合分流水":寒冷的冰面冻结了分流的河水,
# 流水:自注:南洋、北洋河也,一在州中,一在城外。,分:一作双。
"欲雪云垂四面山":将要下雪的云层低垂在四面的山上。
# 四面山:自注:州城四面皆山,东西二面山差远,唯此亭高,尽见之。
"髀肉已消嗟病骨":大腿上的肉已经消瘦,感叹自己多病的身躯,
"冻醪犹可慰愁颜":冰冷的浊酒还能慰藉我忧愁的面容。
"颍田二顷春芜没":颍水畔有两顷田地,如今春天的杂草将其淹没,
"安得柴车自驾还":我怎样才能自己驾着柴车回归田园呢。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望海亭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两句开篇点题,描绘出望海亭坐落于古老城堞之间的位置。“亭亭”二字强调了亭子独立高耸的姿态,“古堞”则为其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诗人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旁,居高临下俯瞰着人间万象。此句通过对亭的位置和诗人凭栏俯瞰动作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开阔宏大的视野和高远寂寥的氛围,为后文抒情奠定基础,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世间万物的审视。颔联“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是对冬日景象的细致刻画。寒冷的天气使得河水结冰,阻断并分割了原本流动的水,一个“苦”字生动地表现出严寒给人带来的难耐之感。天空中,预示着降雪的乌云低垂,仿佛要将四面的山峦都笼罩其中。这里诗人通过对冰、水、云、山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勾勒出一幅阴沉、寒冷、压抑的冬日山水图,借景抒情,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寂寥,同时也暗示了其所处的艰难处境。颈联“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两句化用典故并直抒胸臆。“髀肉已消”化用了《三国志》中刘备“髀肉复生”的典故,刘备在长期未骑马征战,大腿上的肉又长了起来时,感慨时光流逝、功业未就。此处欧阳修反用其意,说自己因病体消瘦,髀肉已消,表达了对自己老病缠身的悲叹。即便如此,那冰冷的浊酒还能稍稍慰藉自己愁苦的容颜。这两句将诗人身体的病痛与内心的忧愁紧密结合,体现出他在困境中借酒消愁的无奈心境。尾联“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是诗人内心渴望归隐的直白表达。诗人想到自己在颍州有两顷田地,如今恐怕已被春日的荒草淹没。他急切地希望能够有一辆简陋的柴车,自己驾车回到那片土地。“春芜没”描绘出田园荒芜的景象,进一步凸显出诗人对归乡的急切期盼,“安得”一词则强烈地表达出这种愿望难以实现的惆怅,反映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